(海口經濟學院 57020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民辦教育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級政府要把發展民辦教育作為重要工作職責”,強調要大力發展民辦教育。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鼓勵發展民辦學校。加快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民辦教育事業發展迅速。截止到2013年,普通高校中民辦高校有706所,占我國普通高校總數的29%;在校生533萬,占全國普通本專科在校生的22%。民辦高校在數量增加的同時,不斷在內涵質量上提升,成為現代中國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支生力軍。
在當前形勢下,實施《民辦教育促進法》,引導民辦高校優化管理、凝聚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教育行政部門政策調控的中長期目標。民辦高校作為國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才培養、學科專業建設、教育教學理念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但不可否認,民辦高校在發展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師資隊伍問題。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原主任、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季平指出,民辦高校師資隊伍主要存在“三高四低”問題,即生師比高、青年教師比例高、原有教師轉型難度高;現有高學歷高職稱教師比例低、分專業教師合理性低、雙師型專任教師比例低、高層次人才隊伍穩定性低。可以說,上述師資隊伍結構問題嚴重制約了民辦高校的教育質量與未來發展。
在民辦高校,教師隊伍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青年教師,成為教師隊伍的主要力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做好青年教師的穩定和培養工作就成為民辦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2011年教育部統計的全國民辦高校中青年教師占43.4%,近年來,隨著我國研究生教育擴招,高學歷高素質人才市場日趨充盈,許多青年學者爭相涌入民辦高校,民辦高校專職教師隊伍迅速膨脹,整體學歷攀升,年輕化趨勢愈加明顯,在不少高校,35歲以下青年教師隊伍占到了整體教師隊伍的50%左右。可以說,從民辦高校師資隊伍的數量、結構、質量角度而言,季平所謂的“青年教師比例高”已然成為決定中國民辦高校發展的關鍵;因此,正視與重視青年教師隊伍存在問題,并合理解決這些問題,無疑是民辦高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中之重。
筆者長期在民辦高校工作,對于民辦高校廣大青年教師的境遇感受很深,也十分清楚其中存在的問題。各民辦高校盡管在管理、建設以及人才培養上做法各異,但具體到青年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卻是驚人的一致。一般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由于青年教師普遍職稱較低,從而導致物質收入不高,生活相對困難。民辦高校的青年教師2010年以前一般以本科生為主,其后,隨著高校研究生擴招,應屆碩士研究生開始成為主力。但由于他們剛進入學校,職稱起點較低,應屆碩士研究生一般工作2-3年才能取得講師職稱,之后,至少再過4年,才有望獲評副高,如果是本科生,則這一年限還要拉長。而民辦高校由于在辦學體制上的特殊性,教師收入主要體現在工資這一塊,除此之外,基本沒有什么其他福利,而正常來說,只有到了副教授這一層次,工資收入才會大幅提升。民辦高校的青年教師基本處于20多歲這樣一個年齡階段,年輕、自由,充滿活力,但也開始戀愛、結婚、生子,生活壓力相對較大。2012年,調查數據顯示,在民辦教育大省陜西,受調查的六所民辦高校的300名青年教師中,有14.52%的人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有60.8%的人月收入在2000至3000元之間,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僅占4.44%。由初步估算可知,陜西民辦高校青年教師的平均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盡管調查者認為這個數字“可以滿足其基本生活需要”,但同時又指出,在高房價、物價飛漲的今天,區區2000元顯然遠遠不能滿足廣大青年教師的實際生活需要,“受調查教師中有52.82%的人認為生活壓力主要來自“收入”便是明證”。
生活的壓力,固然會促使有志青年教師鉆研業務、致力于提升職稱,但也迫使其中大部分人為了解決現實生活壓力,轉而追求短期利益,即通過其他兼職來增加收入、緩解壓力。在筆者周圍,就有不少青年教師,相當一部分還是碩士研究生,通過兼職授課、培訓等形式撈“外快”,以增加收入。教育教學是一項十分嚴肅嚴謹的工作,沒有教師全身心的投入,其教育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青年教師在兼職撈外快的同時,怎么能保證有足夠的精力、時間與特別是心力來鉆研教學、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從另個方面來說,這種追求短期利益的行為,損害的不僅是學校的利益、教育教學的質量,同時也嚴重制約了青年教師的個人發展,而青年教師隊伍整體水平與發展的止步不前,最終損害的還是學校的利益、高校教育教學的質量。
二是民辦高校發展平臺欠缺所帶來的青年教師事業發展困境。一般而言,人對職業的選擇是非常慎重的。筆者了解發現,民辦高校絕大部分青年教師選擇教師這一職業,乃是緣于對這一職業的熱愛與肯定。因此,借助高校這一平臺,提升個人能力、追求事業發展、實現自我價值,成為大多數青年教師的理想與追求。在這一理想與追求驅動下,他們期待民辦高校能夠為自己的能力提升、事業發展提供一個更好的平臺和保障。具體來說,他們希望有更多的時間精力來鉆研教學科研,有更多的學習、培訓提升的平臺,有更多的學術交流的機會等等。
但實際上,在管理體制上,民辦高校大都采取的是一種準企業化管理模式,追求減員增效、效益最大化。這種管理模式必然導致學校在人員編制上管理人員少,專職教師少,勢必出現在教學工作崗位上把一個教師當幾個人來用、讓教師去分擔管理部門的部分事務性工作的“雙肩挑”等現象的出現。其結果,勢必使得大量青年教師成為“教書機器”;而收入的低下,也會促使青年教師希望通過增加課時量來增加收入。在筆者周圍,一個入職不久的青年教師往往是周課時十多節,甚至二十、三十節,遠遠超出公辦高校十課時左右的工作量。巨大而繁重的工作,使得年輕的教師們幾乎沒有從事創造性、研究性工作的時間和精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只是機械重復“教書”這一勞動而已,能力提升、事業發展顯得極其緩慢與艱難。此外,民辦高校專職教師數量上的緊張以及在師資培訓經費投入較少等原因,也使得大部分民辦高校青年教師甚少有機會能夠進行相應的業務培訓與進修,“走出去”“請進來”的學術交流更是寥寥。不少青年教師抱怨他們就像一頭拉磨的驢,任務繁重、兩眼一抹黑。繁重的勞動、學習提升平臺的缺乏等問題直接挫傷的是青年教師高昂的事業追求與工作熱情。在這種情形下,直接會導致兩種結果,一是部分青年教師失去教學熱情,淪為“教書機器”;二是部分有志青年不滿現狀,紛紛“觀望”而致“逃離”,而這也是民辦高校師資流動過大的主要原因。不論上述哪種情形出現,損害的都是學校的利益、人才培養的質量,對于民辦高校的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
其實,除了上述收入低下所帶來的生活壓力以及由于發展平臺欠缺所帶來的事業發展困境之外,民辦高校青年教師還普遍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民辦高校作為新生事物,其發展的不可預期、管理模式與方式的變化以及傳統的社會觀念等,都容易導致廣大青年教師穩定感、安全感與幸福感的缺失。特別是在民辦高校中,教師與學校之間的心理契約主要屬于交易型或易變型,而這種“交易型”或“易變型”的契約締結模式,極易催生青年教師的“打工心態”,而“打工心態”的出現不僅會嚴重沖擊民辦高校師資隊伍的穩定,更會損害與削弱民辦高校教育教學的質量以及未來的發展。
上述困境,沉沉地壓在了民辦高校青年教師的身上,成為阻滯他們成長發展的障礙,也成為民辦高校健康、持續、快速發展的障礙與壁壘。因此,如何以政策介入為手段,破除這道難題,勢必成為解放民辦高校內部活力、促進民辦高校發展的關鍵。
注釋:
1.人民網.2014年7月25日.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各級各類學校校數、教職工、專任教師情況.http://www.moe.edu.cn/,2011-09-08.龍寶新.我國民辦高校青年教師的生存困境及現實對策[J].高校教育管理.2012(4).
3.同上.
4.周國平.民辦高校教師工作滿意度調查分析——以陜西省為例[J].教育發展研究,2007(4B):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