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海娜
摘 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國際合作教育類本科生培養應運而生,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充滿挑戰,由于國際合作教育專業的學生普遍具有家庭條件優越、逆反心理較強、受外界影響的幅度較大等特點,使得國際合作教育類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為艱巨,依托國際合作教育類學生的自身特點及影響因素,提出國際合作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堅持的原則,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關鍵詞:國際合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5-0276-02
一、國際合作教育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于教育的不同需要,國際合作教育類本科生培養應運而生,針對這一特殊群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備受關注。對于新興的國際合作類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遇與挑戰并存,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切實了解國際合作教育學生的自身特點與大的時代背景相結合,從而探索新方法、開辟新思路。
(一)國際合作教育類學生自己身特點引發的問題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國際合作教育類本科生培養在我國應運而生,國際合作教育的本身是通過高校平臺讓更多的學生通過本國與外國兩種教育,不斷學習,從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這類學生主要有以下三大特點:
1.良好的家庭條件下的自身優越性。在我國開設的國際合作教育專業普遍具有學費昂貴等特點,如寧波諾丁漢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吉林大學等高校都開設了國際合作教育項目,該項目意在幫助渴望孩子出國的家庭通過正規的渠道與方式進行申請從而得到國內與國外兩個本科學位。這就要求報考這樣的院校除了需要學生自身的成績之外也要求了學生的家庭條件,因而在國際合作教育項目下的學生普遍具有良好的經濟條件,因而學生本身也有著強烈的優越感。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學生會因其自身的優越感而更為叛逆,易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產生“不和諧”。
2.對國外的事物充滿新鮮感,但卻很難把握認知方向。與其他類型的學生不同,國際合作教育項目下的學生對外界的事物接觸更多,具有很強的新鮮感。在國際合作的大背景下,他們更關注國外的學校、新聞、趣事等等,因而對國外的認知較多,但在認知的方向上卻難以把握,這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導向是一種考驗。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發現,一些學生更喜歡國外的教育教學方法,他們單純地認為這樣的教育帶給他們了言論、身體的自由,卻忽視了,國外大學對學生的導向,因而學生的理解具有片面性,這給予我們一個警示,即在國際合作教育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注重對學生的正確引導。
3.學生受外界因素影響的幅度較強。隨著網絡媒體平臺日益大眾化,學生能夠更為方便了解媒體平臺信息,并做出自己的判斷,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外界環境成為重要的因素,外界環境不僅會指引著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導向。
(二)國際合作教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觀問題
國際合作教育學生具備上述三大特點,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戰,加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固有的矛盾使得該工作更為艱難。首先,表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固有問題。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身能力與素質有待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體來自不同的行政崗位,其工作并不是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其工作的一個部分,因而存在著“思想認識不到位、隊伍建設不穩定”等特點。其二是在外界環境對大學生的“誘惑”更為明顯,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同時,國際合作教育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問題表現在經驗不足。由于國際合作教育項目在我國開設的時間較短,加之國外與國內的體系并不相同等原因,使得國際合作教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吸取的經驗較少,因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具有很大的挑戰,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能在工作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切合工作中的具體實際、把握學生特點,不斷探索工作方法與工作思路。
二、國際合作教育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則
首先,應堅持育人在先,育才在后的原則。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是實施教育的主導思想。教育科學發展的本質要求,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資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主要途徑。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因而,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應堅持“育人”為先,“育才”在后。
其次,應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原則。思想政治教育中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對于國際合作教育類學生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觀念,無論身處國內抑或是國外都應該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指導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就要求國際合作教育專業的輔導員切實做好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色彩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在日常的生活中形成正確的政治導向。
最后,要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國際合作教育類學生相比于其他專業的學生接觸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機會較少,理論知識相對匱乏,因而輔導員便充當了理論的傳輸者、教育者,在施教的過程中應當始終堅持讓學生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原則,真正做到讓學生能夠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解決對策
(一)切實提高國際合作教育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三大能力
與其他類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同,國際合作教育類學生具有更強的“個性”,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備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思路,其中包括敏銳的洞察力,心理問題應對能力、運用理論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要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敏銳洞察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深入學生生活,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況、思想動態。對于在政治問題較為極端的學生應當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對于在生活中情緒異常的學生應當進行有效的溝通,等等,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備敏銳的洞察能力。
其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心理問題應對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及時的幫助學生化解心理問題,其中包括對敏感事件是否存在極端的態度,對于社會現象是否能夠從客觀的角度理解等等。同時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團體心理輔導的技能。團體心理輔導的實施過程中需要團體領導者以較好的團體心理輔導技能影響團體成員,從而保障整個心理輔導過程的有序開展,提高團體心理輔導的水平。
最后,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鮮明的政治導向與知識儲備與生活閱歷,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備政治導向的特點,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通過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能夠在思想上始終保持與黨和國家的一致性,同時面對危機事件能夠沉著冷靜地看待問題、看待國內國外形式,倡導學生形成理性愛國的觀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就是讓學生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論與生活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誠然,生活閱歷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尤為重要,能夠讓工作者本省更快地了解學生行為的始終,從而采取正確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創新方法,不拘一格
國際合作教育學生普遍為“90”后,他們個性鮮明,特點突出,單純的批評教育容易激發學生的逆反心理,反而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陷泥濘,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探索新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夠等同于社會人,給“90”后貼上固定的標簽,反而要正確把握他們的特點、利用他們的品行,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籌碼。國際合作教育類學生雖然普遍具有自身優越、受外界影響較強、認知方向不明確等特點,但也具備一些如“好面子”、“講義氣”等等的特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把握好學生的幾大特點,迎合學生的同時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針對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解決方法,這種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過程中的一大難點,這不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充足的時間了解學生的性格、生活環境,也需要大量的時間來激發學生的潛能,因而需要豐富的閱歷與經驗來探索。
(三)借助新媒體平臺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化
隨著網絡媒體時代的到來,新媒體下的人人網、微博、朋友圈等新媒體軟件逐漸進入學生的生活,對于國際合作類學生更是如此,國際合作類學生追求新潮、尋求體驗,因而是新媒體平臺的運用者、傳播者,由于網絡媒體具有開放性、隨意性等特點,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遇與挑戰并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把握機遇迎接挑戰。
網絡時代下的媒體平臺帶給學生的是一個開放的輿論環境,學生可以將自己的狀態、心情隨意的展示,當然也通過這樣的平臺了解世界、看待社會,受到其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網絡平臺的途徑大肆宣揚、鼓動學生進行不理智的行為,因而借助網絡媒體平臺的力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徑。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應當與時俱進,與學生有共同的語言、話題,因而應當設立相同的網絡平臺,通過網絡平臺了解時事動態,從而選擇正確的路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昆明事件”的發生時期,微博、朋友圈等平臺的人群對事件的看法、觀點和態度都會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認知,作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應當通過網絡媒體平臺,切實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從各個方面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北京:國務院,2010.
[2]楚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探析[J].遼寧教育學院報,2008(7).
[3]劉鵬.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挑戰及對策研究[J].教育理論研究,2010(1).
[4]宋春春.智能手機媒介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機遇與挑戰[J].思想政治教育,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