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瑛 孫煥良
摘 要:農村弱勢群體理論研究是解決農村弱勢群體問題的基礎。農村弱勢群體理論研究分析,對于幫助解決農村弱勢群體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總結了農村弱勢群體的概念及特征研究的現狀,并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之處以及本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農村弱勢群體;特征;類型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2-0081-02
農村弱勢群體是農村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弱勢群體的存在是阻礙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和諧社會建設的重大阻礙。農村弱勢群體的理論研究是解決農村弱勢群體問題的基礎,近年來學術界關于農村弱勢群體理論研究的成果很多,涉獵范圍很廣,但對于相關問題的認識仍各持一派,并沒有形成統一認識。本文主要對目前農村弱勢群體的概念和特征研究進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之處及研究展望。
一、概念研究現狀述評
“弱勢群體”一詞并非土生,它來自于英文“social vulnerable group(社會弱勢群體)”。不同的研究者對其的稱謂不同,如“弱勢社群”、“脆弱群體”、“社會弱者”等。直到2002年“弱勢群體”首次出現在政府文件中,學術界便開始廣泛運用這一詞匯。盡管一直以來,中國社會中“農民的多數是弱勢群體,弱勢群體的多數是農民”[1],但是在早期的研究中,對農村弱勢群體的研究并未從社會弱勢群體中分離出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農民內部的貧富兩極分化也越明顯,農村弱勢群體問題凸顯。農村弱勢群體的研究首先從明確其身份開始,即農村弱勢群體是什么樣的一個集群。
(一)現狀
農村弱勢群體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概念。其相對性是指相對于強勢而言,而動態性則因為農村弱勢群體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目前學術界尚未建立界定農村弱勢群體的統一標準。學者對農村弱勢群體的研究過程中主要出現了四種農村弱勢群體的界定指標:
1.把經濟收入作為主要衡量標準。劉惟洲認為經濟收入是決定農村弱勢群體狀態的最重要的因素,他們“是經濟弱勢群體中的一部分,是指農村中的貧困人口及低收入者的集群,它包含了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和相對貧困人口兩部分。”[2]唐玉鳳等人也認為,農村弱勢群體是指“在農村社會生活中,由于各種內在或外在的原因造成經濟水平低下,競爭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村居民的集合體,包括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以下的農村居民和農村低收入人群。”[3]
2.把社會資源作為主要衡量標準。張友琴認為“弱勢群體是指在資源配置上處于劣勢地位且有困難的各類群體”[4],這種劣勢有兩個層面的意思。從社會資源的配備來看,他們不僅具有經濟資源的劣勢,同時在權利、個人能力以及信息獲取渠道和信息占有量的匱乏。此外,僅依靠其自身的力量無法改變這種劣勢狀態,因而亟須來自群體以外的援助,然而所具有的援助性資源又非常有限。可以說,他們在社會資源的初次分配與再分配中都處于弱勢。馬衛國將農村弱勢群體定義為“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沒有抓住和充分利用社會提供的各種資源和機會或不適應轉型社會而在農村處于不利地位的人群。”[5]黃帝榮認為農村弱勢群體的弱源自外在因素,主要通過經濟環境、生態以及社會環境三個方面表現出來,他們“實質上是環境弱勢群體”[6]。
3.以能力或者心理承受力為衡量指標。朱力等人指出這一群體具有鮮明的心理脆弱性。陳成文等人認為弱勢群體的承受能力非常脆弱。鄭杭生從這一角度把弱勢群體定義為“那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無法保持個人及其家庭成員最基本的生活水準、需要國家和社會給予支持和幫助的社會群”[7]。
4.綜合各指標對農村弱勢群體進行的界定。有研究者認為“農村弱勢群體是一個生活在農村地區的,在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相對低下的、處于不利社會地位的農村居民的集合體。”[8]潘秦保則把農村弱勢群體定義為“擁有農村戶籍,經濟貧困,政治影響力低,社會地位低,缺乏社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群體”[9]。
(二)述評
概念研究取得了進展,但仍然缺乏新意。把經濟收入作為最主要的衡量指標是把農村弱勢群體與農村貧困人口等同起來。盡管經濟收入是導致其弱勢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并非致弱的唯一因素。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與農業的大幅度分離,農業與土地不再是農民生存發展的唯一資源,各種社會資源在農民的生存與發展過程中越來越重要。因此社會資源也應該納入衡量范圍。由于新時代下農民所從事的職業越來越多樣,合格的能力與心理素質是使資源充分發揮其效用的前提與基礎,因此,能力與心理也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考量指標。隨著對農村弱勢群體問題認識的深入,學術界對農村弱勢群體的界定越來越全面。農村弱勢群體并不是由于某一單一因素致弱,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總的看來,盡管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學者對農村弱勢群體的認識都有涉及經濟水平、能力素質、資源占有情況等方面,但是農村弱勢群體的概念并未取得突破,而是千篇一律。
(三)研究展望
農村弱勢群體是一個變化著的動態的群體,對其進行界定時必須遵循變化的實際,以充分的理論研究與實踐考察為基礎,從而使農村弱勢群體的概念應更加貼近其本質。本文把農村弱勢群體界定為具有農村戶籍的經濟收入、社會地位、競爭能力、生理機能等方面相對低下、缺乏足夠的應變能力,難正常應對外部沖擊所造成的壓力,容易產生心理障礙、受到社會排擠的人群或階層。
二、特征研究現狀述評
弱勢特征是農村弱勢群體弱勢本質的展現。孫立平認為要把某一群體歸結到“弱勢群體”之中,至少必須看到這一群體滿足了這樣三個方面的要求,第一,這一群體生活在很不利的現實狀態之中。第二,在激烈的競爭當中處于非常不利的弱勢地位。“第三,在社會和政治層面也往往處于弱勢地位”[10]。
(一)現狀
目前,學術界關于農村弱勢群體基本特征的概括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即經濟生活非常貧困、社會資源占有量極少、能力缺乏和心理脆弱。李興江認為農村弱勢群體的生活非常貧困,盡管終日為了謀求生存而四處奔波,生活方式非常單調,但是他們的勞動收獲卻非常有限,滿足不了基本的生活需要,生活處在一種“生存危機”[11]之中。由于經濟的極度貧困,他們無力承擔教育與為了充實精神生活而所需的費用,整體上受教育程度很低、沒有專業的技術與技能,使得其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毫無應對能力,而只能依靠體力從事最苦最累的勞動。長期處在這樣的狀態之中會導致一種惡性循環,惡性循環的沖擊會使弱者更弱。而這種長久的弱,又會使群體成員的被剝奪感更加強烈,從而給社會與國家帶來不安定的因素。張翔等人也認為農村弱勢群體的弱勢主要體現在經濟、健康、社會負擔及文化教育幾個方面,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內容:“一是收入水平低下,生活貧困、處于社會的底層是農村弱勢群體的經濟弱勢特點。二是健康狀況差,且缺乏健康保障是農村弱勢群體的健康弱勢特點。三是農村“弱勢群體”的社會負擔系數高于平均水平是農村弱勢群體的社會負擔弱勢特點。四是文化、教育水平低是農村弱勢群體的文化、教育弱勢特點。”[12]
(二)研究述評
1.研究的深度不夠。從整體來看,農村弱勢群體或多或少都具有經濟收入低、資源少、能力不強、心理脆弱等方面的特征,研究中大部分研究都對其進行了抽象的概括。然而,相關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對表象羅列的現象。
2.研究的內容不全面。行業、地域與規模等的變化也是農村弱勢群體的一個重要的特征。盡管不少研究者已經關注到了這一特點,如張翔等人在研究中指出,盡管政府及社會各界對農村弱勢群體的關注力度不斷加大使一部分人擺脫了弱勢,但也存在“一些新人員由于各種原因加入到弱勢群體的行列”[13]的現象,并且部分“農民的弱勢特征逐漸深化”[13]。在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中,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大幅增加,農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不再如以往的把自己的命運與土地相連,尤其是青年農民“樂于到外面去闖世界,哪里掙錢多就到哪里去。”[14]“在我國目前最典型的就人口在區域之間的流動,其中比例最大的是流入城市的農民工”[15]。然而,學術界尚未在這一方面進行專門的研究。
(三)研究展望
農村弱勢群體的特征并非對其表象的羅列,而應該對其進行高度抽象歸納。筆者認為應主要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研究,即經濟水平相對低下;社會資源占有量的缺乏,無法維持基本的生活需要;心理上比較脆弱,應對外部沖擊所造成的壓力的能力不足;技能水平不高,為謀求更好的生活狀態所具備的潛在能力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從而難以應對市場競爭。此外,由于農村弱勢群體是一個極具動態性的集體,因此,關于其分布與變遷的研究也應納入此研究范圍。
參考文獻:
[1]沈立人.中國弱勢群體[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5:89.
[2]劉惟洲,時東萍.農村經濟弱勢群體幫扶機制的完善[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4(2):21-24.
[3]唐玉鳳,黃如蘭,吳娜.我國農村弱勢群體非農就業的現狀、問題與對策——以湖南省16個貧困縣(市)為例[J].經濟地理,2008(11):973-977.
[4]張友琴.社會支持與社會支持網——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的工作模式初探[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94-102.
[5]馬衛國.農村弱勢群體的出現及其原因[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4(3):24-26.
[6]黃帝榮.論農村弱勢群體的環境劣勢及其改善[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4):99-102.
[7]鄭杭生,李迎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弱勢群體的社會救助[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1):2-8.
[8]徐君.服務農村弱勢群體:農村學校教育的應有之舉[J].電化教育研究,2010(9):84-87.
[9]潘秦保.轉型時期中國農村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機制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10]孫立平.斷裂: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68.
[11]李興江,竇開龍.轉型期欠發達區域農村弱勢群體的制度經濟學探析[J].生產力研究,2003(6):40-42.
[12]張翔,南京輝,張亮.農村弱勢群體生存狀況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04(2):26-27.
[13]劉國斌.吉林省農村弱勢群體貧困的現狀分析馬秀穎[J].東北亞論壇,2005(5):46-50.
[14]吳鵬森.進城農民:中國社會特殊的身份集團[J].安徽師范大學,1998(2):141-148.
[15]李強.實現科學有序的社會流動[J].學會,2005(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