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萍愛
摘 要:學前教育聲樂大課是一門集技術性、知識性、藝術性為一體的學科。在實際教學中可分為理論、演唱技能訓練、歌曲練習、實踐等環節,各環節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不同的訓練階段側重點不同,不能孤立某一環節。要靈活運用,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靈活多樣地向學生傳授知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為學前教育事業培養更多的人才。
關鍵詞:學前教育;聲樂大課;教學模式
隨著社會的進步,全民對孩子早期教育越來越重視,從而帶動了學前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而此領域師資力量嚴重不足,且《幼兒園工作規定》中明確指出,學前教育的目標是“必須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的教育”。諸多現狀都促使學前教育聲樂課的教學模式必然要有新的認識和改進,傳統的一對一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需要。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聲樂課學習中不能只注重歌唱技術,還要涉及更為廣泛的藝術文化、關注自身人文素養的提高。筆者通過多年的聲樂大課教學實踐,對該課程的教學模式獲得了一些新的感受與經驗。
1 系統的理論教學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作為未來幼兒園教師,要實施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培養模式。在聲樂大課上應凸現課程綜合化,需要暫新的教學理念,儲備廣博的知識。不僅要有聲樂教學的專業技能,還要有與聲樂教學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
在聲樂大課的教學中進行系統的理論教學,這是個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是對聲樂演唱基礎知識的學習。演唱理論部分的學習可以安排在每節課技能訓練之前,在學生完全理解發聲原理及方法后,結合技能邊學邊練,便于學生及時掌握。其次是對優秀聲樂作品進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學習。聲樂教學中每一首歌曲都蘊含著豐富的內涵,作品的旋律、節奏、和聲、調式、伴奏等都抒發著美好的情感,傳遞著崇高的精神,是對學生進行文化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不能只是單純的唱會歌曲,還要對歌曲的題材、體裁、創作背景、曲式結構和作品風格等相關音樂知識進行講授。在理論學習中還可以將相關的學科知識融入教學內容進行講解。比如:歌詞中的漢語言學和文學寫作知識;創作背景中涉及的歷史文化、傳統文化和當時的生活方式等。這樣既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充實,又便于學生構建綜合的知識體系。
2 演唱技能訓練
幼兒教師最基本的能力是完整、自如、有表現力地自彈自唱歌曲,因此訓練歌唱技能就成為聲樂課最核心的內容。聲樂大課技能訓練部分的教學模式尤為重要,在演唱技能訓練中,一個老師對一個學生訓練時,學生發聲出現的問題可以隨時、有針對性地指出并提出指導性意見,而對于一個群體的聲音老師卻很難辨別和控制。因此在聲樂大課中老師要采用分層教學模式,把握群體和個體的關系。
1、男、女生分開。男、女生歌唱器官的生理構造有所不同,在音色、音域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他們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聲音群體,不管在發聲練習還是歌曲練習時會相互干擾。
2、嗓音條件好的與不好的分開。嗓音條件好的學生音域較寬,對練聲曲和歌曲的選擇余地很大,而嗓音條件不好的學生在選曲上要短小、音域多在中聲區。在聲樂大課發聲訓練中到了高聲區時可以讓嗓音條件不好的學生先停下來,歌曲練習可分開,各自選擇難度不同的曲目。如此一來,嗓音條件好的不會有被拖后腿的現象,條件不好的也不會感到吃力而趕不上。
3、從嗓音條件好的學生中抽出領悟高并能較快掌握方法的,在大課中要及時進行重新分組。一方面對努力的學生是一種鼓勵,使其更上一層樓,另一方面也是激發學生之間相互競爭、共同進步的有效途徑。
4、個別檢查與指導。聲樂大課中技能訓練離不開個別檢查和指導,通過個體檢查才能了解學生對發音技巧的掌握情況,并有針對性地指出問題。而對于其他學生來說,提高了他們對聲音的比較和鑒別能力,進而在課外能彼此提出改進意見,能用老師所教的理論去評價。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的同時也在進行自我教育,提升歌唱能力,增加自己對發聲技巧的理解。
3 歌曲訓練
演唱歌曲是聲樂課最終的目的。之前的理論講解、歌唱技能訓練都是為歌曲演唱做鋪墊。這三個環節在所授內容是環環相扣的,根據學生基礎理論知識點的不同,設計有針對性的練聲曲,選擇適當的歌曲進行練習;而理論講解和技能訓練環節又是為了更完整準確地表現歌曲。
首先,學生背熟歌詞和旋律后,老師先把歌曲的難點部分找出來進行分析、示范、反復鞏固練習,直至學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歌曲進行二度創作。然后老師可以讓學生參與伴奏。在課堂上準備一些簡單的打擊樂,比如:三角鐵、木魚、鋼片琴等。把學生按照之前技能訓練中的分組分成三組,三組輪流演唱、伴奏、當觀眾,扮演不同角色。這樣既能營造人人參與的課堂氣氛,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歌曲演唱表演意識,親身探索、領悟和體驗,使學生的技能得到更進一步的提高。在伴奏過程中學生對歌曲的旋律、節奏、和聲和調式有了更深刻、更清晰的了解。而在做觀眾的過程又給學生提供了多聽、多觀摩、多總結的機會,讓學生動腦筋思考、反復揣摩。
4 藝術實踐
作為一門技術性的課實踐是必不可少的,學前教育聲樂大課應注重藝術實踐,營造濃厚的藝術文化環境。聲樂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集技術性、知識性、藝術性為一體的藝術實踐過程,若不親身去探索、領悟和體驗,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聲樂的知識與技能。因此在聲樂大課教學過程中,應積極為學生提供藝術實踐的機會。可以爭取到社會上進行公益演出,或在學校舉辦聲樂演唱音樂會,也可以為歌唱條件差的學生在課堂上舉行小型的音樂演唱會,還可以將考試采用音樂會的形式進行考核。讓每個學生都可以上舞臺鍛煉,不斷引導他們總結歌唱技能和表演經驗。對學生的表演做出公開、公正的評價,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增強學生的表演自信心,培養學生良好的表演心理。
聲樂大課教學模式中的這四個環節,在教學過程中處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不同的訓練階段對某些教學環節可以有所側重,在訓練初期為了讓學生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建立正確的歌唱觀念,對理論教學和簡單的發聲練習要有所側重;當學生能理性地用嗓并已建立歌唱的基本狀態時,有伴奏的練聲曲和歌曲練習就會成為本時期要側重的教學環節;到了聲樂學習的最后階段也就是畢業前,就會側重于藝術實踐,從實踐中鞏固歌唱技能總結教學經驗,為走上工作崗位打好基礎。
總之,學前教育聲樂大課教學模式的四個訓練環節均等重要、不可或缺,也不能孤立開來,要靈活運用,為聲樂學習服務。其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靈活多樣地向學生傳授知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為學前教育提供人才資源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