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長風
摘 要:批判性思維與歷史教學有著天然的聯系,如何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是當前我國歷史教育面臨一大問題,本文首先分析了批判性思維與歷史教學的聯系以及我國歷史教學的現狀,進而闡述了筆者對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批判性思維;培養
歷史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具有人文性、綜合性、實踐性等特性,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方面有其特有的優勢。但是,在應試教育的陰影籠罩下,我國中學歷史教育對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的現狀令人擔憂,死記硬背、照本宣科的情況大量存在,嚴重阻礙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養成,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1 批判性思維與歷史教學
目前,學界對批判性思維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筆者通過綜合分析多方觀點,將批判性思維作如下界定:所謂批判性思維就是個體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對某一思想、觀點作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質疑的判斷。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善于自我反省,喜歡質疑,很少盲從,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批判性思維由兩個方面構成:批判性思維技能和批判性精神。這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批判性思維與歷史教育的結合具有必然性。歷史是已經發生過的一切人類活動的總和,由于歷史具有不可重現性,因策所有的以文本形式存在的的歷史都不可避免的包含著作者的主觀意志。歷史教科書就存在這種情況。盡管教科書的編者們都力圖秉筆直書,重現真實的歷史,但是因為他們不可避免的受到自己世界觀、方法論、學術修養等因素的影響,所以教材在對一定歷史的書寫以及對一些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認識評價上不可避免的存在片面性甚至是錯誤。除了作者本身的原因以外,教科書還要受到學術發展水平的制約,由于現實條件的限制,一個時期的學術發展水平是有限的,歷史研究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歷史上還有許多謎題沒有解開,一些看似正確的結論也可能隨著新的考古發現而變為錯誤。這種情況就要求我們批判地對待教科書的觀點和結論。而且,還有一個現實是,目前我國中學歷史教育所使用的教課書更新緩慢,使得最新的學術研究不能在教科書中迅速體現出來。這些現實情況都決定了歷史教學必須與批判性思維結合起來[1]。
2 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現狀
目前,我們的中學歷史教學方法還比較陳舊,在課堂還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的學習也主要是背誦知識點。這種機械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既枯燥無味,難以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而難以取得好的學習效果。會使學生逐步喪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過度依賴教科書的情況,以教科書為剛,教學內容照搬課本,把教科書當做權威,不敢質疑,也不允許學生有任何懷疑,這樣的教學當然無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學生對歷史教科書中內容也很少產生懷疑。在長期的應試教育模式下他們已經習慣了以課本為準,因為考試是以課本為準的,因此,即使在學習過程中有疑問,他們也會選擇回避,不愿意深入探索。
總的來說,目前我們國家的中學歷史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學模式的問題。我國教育長期以來受凱洛夫教學模式的影響。強調以教師和教科書為中心,要求學生服從教師的安排。課堂上一般是教師講,學生記,學生的學習是一個被動的接受的過程,學生的思維受到極大的限制。其次,是考試制度的影響。升學考試在我國教育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是學校教育的“指揮棒”。尤其是高考,長期以來受其影響,中學歷史教學形成了照本宣科的教條式教學模式。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強調書本知識的死記硬背,而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學生為了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也甘愿花大量時間去背誦所謂的標準答案或者實行所謂的“題海戰術”,卻很少思考答案得出的過程。第三,教材的滯后。我國中學歷史教材更新緩慢,無法快速反映學術動態。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發展。第四,教師素質的影響。教師是學生影響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養成的重要因素,我國歷史教師隊伍龐大,參差不齊,一些教師教學觀念還很陳舊,固守以前的經驗,不注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2]。
3 學生批判性思維養成的實現途徑
3.1 突破應試教育的藩籬
目前小學語文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根源于應試教育,因此,逐漸打破傳統的評價方式,探索多元的檢測手段,扭轉當前以分數論英雄的局面才是解決問題的治本之策。
3.2 構建民主、開放的課堂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不能僅限于將現成的結論灌輸給學生,應該把學位生當做學習的主體,尊重他們學習的自主權。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改變以往的應試教育的模式,實行多樣化的教學,上課不要搞“一言堂”,要更多的以啟發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學習。
3.3 實施啟發式教學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據此,我們提出了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即啟發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教師轉變教學觀念。首先是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師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批判性思維不是否定一切的思維,我們的歷史教材中絕大部分的內容和結論都是科學合理的,在學術上已經取得了共識。因此,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需要注意教學內容的選擇,不能把正確無疑的內容交給學生批判質疑。否則,不斷達不到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目的,反而會造成學生思想的混亂,與歷史教學宗旨相背離。
3.4 創設問題情境
批判性思維在很大程度是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養成的,因此,教師在歷史課堂上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巧妙設問,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問題的選擇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首先所選內容難度要適中,不能太難,太難容易挫傷學生的信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太難的問題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學生理解起來尚且存在困難,更談不上批判和質疑了。另外問題也不能太容易,太容易的問題,學生能夠輕易得出答案,也達不到提高批判性思維的目的。其次,所選問題要具有開放性。開放性的問題可以給學生留下了較大的自由發揮的空間,這樣在問題的討論過程中能夠得出多樣化的觀點,從而避免單一,有助于各種觀點的相互碰撞。第三,所設問題要有一定的探索性,以便于激發學生探索精神。第四,要有層次性,由于不同學生擁有不同的學習態度、認知風格以及學習動機,因此,設計問題時必須要有層次性,使問題包含難、中、易不同的層次,適合各個層面的學生。
3.5 引入學術爭鳴,拓展教學內容
由于歷史一旦成為過去便無法重現,歷史記載者的記錄又會摻雜各種主觀因素,從而使歷史具有一定的主觀性。不同的學者對相同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有著不同的看法,有的甚至截然相反。這種情況在學術前沿表現得尤為明顯。但是由于中學歷史教材更新較慢再加上教材體例的限制,使其難以體現這種爭鳴的情況。這就需要教師突破教材的限制,拓展教學內容。針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養成,需要教師引進學術爭鳴。傳統教學圍繞“定論”展開,學生只要接受即可,從而限制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養成,引入學術爭鳴就是要打破“定論”的束縛。這種教學方式,把學生置于“學術討論”的情境當中,讓他們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形成自己的觀點,同時,允許這種觀點與教材不同,言之成理即可。這種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參考文獻
[1]馮青來.歷史教學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養成[J].基礎教育,2009,6(2):36.
[2]高陽.歷史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D].天津師范大學,201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