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龍,陳愛霞
摘 要:高校武術發展至今暴露出很多問題,競技武術的異化,傳統武術的缺失,學校武術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因此,改變武術教學內容,引入全新的、有趣的、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武術形式,是激發學生武術興趣,改變武術在學校開展困境的有效途徑,通過對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解讀,運用觀察法、問卷調查法、對比試驗法對CDIO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武術教學模式進行比較分析,實驗結果表明,CDIO視域下武術教學模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合作能力,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技術技能,適合在我國高校武術中廣泛應用。
關鍵詞:CDIO教學模式 ;高校;武術教學
有關青少年運動之殤的新聞讓我們觸目驚心。高校體育公選課原本應該是跳出了中學“圈養體育”的圈子,有野外拓展項目、高爾夫,呈現出一幅高端大氣的景象,怎奈還是抑制不了大學生身體素質整體下滑的趨勢。究其原因還是“魚”和“漁”的問題,膚淺的學了很多技術卻內驅力不足。高校的武術體育課在競技武術和傳統武術之間左右為難,教學效果收效甚微,教學目標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在現代高校武術教學中,武術的教學與一般體育項目相同,教師過多側重于動作技術的傳授,對動作規格要求過重。忽視了武術的生活實用效用和武術文化的繼承[1]。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程教育的CDIO教育模式,理強調從做中學和合作精神,教學內容、方法、知識構建等方面的設計都是“從做中學”教育理論的精華。CDIO視域下高校武術教學模式以“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運行”(operate)為教育程序,讓學生以主動、實踐、生活之間的有機聯系學習。結合高校武術教學中存在的癥結,對傳統武術進行改革和重構,以實現對學生生活實用,應急可用,專業發展有用的新型武術課,培養學生的團隊實踐、合作能力,提高學生的鍛煉意識和身體素質。
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以160人四個自然教學班為研究對象。
2 研究方法
2.1 對比實驗法法
2.1.1 實驗素材
實驗組為CDIO教學模式,對照組為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實驗組的教學內容為:武術專門身體素質練習、學習生活和應急狀態可用的武術技擊項目、長拳套路、太極拳和團體武術創編等。對照組的教學內容為:武術專門身體素質練習、長拳套路、太極拳等。
2.1.2 實驗條件的均衡化處理
實驗組和對照組由同一教師執教,實驗起止時間一致,除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不一致外,其他條件如:教學進度、教學時數及觀測人員,技評標準都保持一致。技評測試采用單盲法。
2.1.3 實驗方案
為檢驗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前基礎是否相當,對兩組學生的基本身體素質進行了測試,并對測試結果進行了T檢驗,檢驗結果顯示無顯著性差異,說明兩組學生基礎大致相當。
2.2 問卷調查法
每一維度四個問題分數相加之和代表該維度的得分。共計發放問卷160份,回收有效問卷16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2.3 數理統計法
對觀測到的數據和問卷所得數據做相關分析,為課題的研究提供數據支撐。
3 CDIO教學模式教學流程
3.1 構思階段
“構思”包括學生需求分析、規章制度的設計。通過訪談得知,男生普遍喜歡格斗、對抗類的項目、太極等,女生則比較喜歡防身術、有舞蹈成分之類的武術內容和太極拳等。結合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結合CDIO設計理念編撰實驗組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定為四個:武術專項素質練習;學習生活和應急狀態可用的武術技擊項目、長拳套路、太極拳和團體武術創編。
3.2 設計階段
“設計”是具體實施方案的制定;具體在本課題中是細化教學內容和選擇教學方法,在教師、專家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對教學內容進行螺旋式的排列或者直線式的排列。課外資源共享,在課后利用網絡構建交流平臺,教師上傳一些武術的前沿動態,和精彩視頻賞析,供學生們學習談論。緊跟教學發展前沿,擴大教學視野,圍繞共同的目標進行互動合作、交流探究、決策和行動。
3.3 實現階段
這個階段是教學的效果檢驗,是將設計思路轉化為成果的過程。驗收與測試的項目包括學生學習總結報告、團體操展示、技評等等[2]。團體操的創編安排在課的結束部分,學生可以結合自己所學的內容和喜歡的影視片段為情境設計武術動作。
3.4 運作階段
這個階段是教學的反饋、維護階段。實驗組學生除了接受測評組的技術技能測評外,還以小團隊的形式對所創編的主題團體武術操進行展示。團體操的評價形式為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指出團體操創編中的優缺點從而為教師提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詳細的下一輪的構思等等,同行專家根據觀察到的專項身體素質的表象數據作為定性評價的依據,并給教師提出優點和不足,教師也通過錄像分析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快速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4 結果與分析
4.1 學習興趣激發的調查分析
在本次教學實驗中則是指CDIO教學模式自身的教學特點對學生的吸引力。使用配對T檢驗對兩組學生情境興趣及各維度平均得分之間是否存在差異進行檢驗,以比較CDIO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生興趣激發的不同效用。五個維度的情景興趣激發方面,實驗組的平均分都高于對照組,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新穎性來講CDIO教學模式更具優勢。通過學習生活和應急狀態可用的武術技擊項目、武術團體操創編使得教學內容具有傳統武術項目所不具有的新穎性和挑戰性。提高學習者的注意力,喚醒學習者學習動機。和傳統的“舞來舞去”的應付差事傳統項目相比,CDIO組學生在和同伴完成技擊動作的同時更易體驗到武術學習的精神愉悅感。即使在學習常規的長拳項目和太極拳項目由于教師的教學手段方法較為新穎,對于年輕人來說,利用學過的技術結合所看過影視片中的經典動作片創作的團體操更能激發他們的探索意圖。由此可以判斷CDIO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的選編和教學方法等方面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情境興趣,更能夠促進學生的日常鍛煉習慣的養成。
4.2 專項素質定性測評結果分析
一般身體素質是基礎,專項身體素質是核心,是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的關鍵。從統計的數據和武術動作中,我們在每個項群中挑出一項作為觀測項,邀請同行和專家來做測評,采取的是定性評價法,對專項身體素質的測驗是從動作熟練程度、動作規格和精神與節奏三個方面來評判的。在結果中,除了立臥撐外,實驗組的專項身體素質都比對照組高一個等級,說明CDIO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的專項身體素質也較一般的教學模式要好。
4.3 對套路的技術成績評定分析
從CDIO的“設計”(design)階段我們知道,雖然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教學內容不完全相同,但是共同的套路教學和教學時數是一樣的。實驗組和對照組從最初的0基礎不具有顯著性差異,經過一學年的學習,四個評價的維度:動作熟練程度、動作規格、演練風格和勁力與節奏方面都有顯著性差異(P<0.01)。在CDIO教學模式中,最優的頂層設計是教學成功的關鍵,通過訪談搜集到教學主體的學習需求,融入了比較受歡迎的并且較為實用的武術技擊動作。培養了大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動手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素質教育遙相呼應。
5 結論與建議
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之間動態交互作用的“完整文化”,是一個動態的平衡,在高校武術公選課教學過程中,采用CDIO教學模式,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內在的激勵機制而不是制度保障更能促進大學生日常鍛煉習慣的養成。CDIO武術教學模式更能讓學生明白武術的文化底蘊、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學習中自己武術技能的提高,在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對武術的可持續發展也極為有利。CDIO教學模式使學生養成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共同學習,尋找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人及環境的積極交流與和諧相處。從做中學,將一招一式變成變成素質和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力, 李全生.對高校武術教學改革策略的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 2008, 5(8).
[2]蔡志霞.將 CDIO 教學模式引入高校武術教學的探討[J].搏擊·武術科學, 2010, 7(9).
課題來源:(衡水學院院級課題 編號:2013100; 衡水學院教改課題 編號:jg2012006)
作者簡介
楊文龍(1978-),男,河北南皮人,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陳愛霞(1981-),女,河南中牟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課程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