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榮
摘 要:以《故鄉的桂花雨》一文的教學為例,談了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性,以使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得到真正的滲透和發揚。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文性;人文精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語文的工具性得到了普遍的重視,但人文性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主要表現在重知識傳授、輕情感熏陶,重課堂講授、輕課外活動,重書本學習、輕社會實踐。我們的語文教學往往人為地強化語文的政治因素,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課,或者過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否定語文學科內在的人文性,要么用煩瑣的分析肢解課文生動感人的整體形象,要么用無休止的做題取代學生讀寫的語文實踐,要么用所謂的標準答案限制學生閱讀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忽視了人最根本的思想和情感,忽視了發展學生的個性,我們的教學必將導致社會的人文缺失──瘋狂追求物質享受,“官本位”思想大行其道,對情感的無比冷漠,等等。中學時代是學生情感發展的關鍵時期,人格發展的黃金季節,教育的重心不應落在對社會的認識上,而應落在人的內心發展上。在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同時,審視人的自信、愛、尊重等高層次需要,無疑是語文教育的迫切任務,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加強人文熏陶,在潛移默化和情感體驗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所以,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是一種客觀存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是語文課程義不容辭的責任。
人文性就是語言文化性、情感性。語言文學是上層建筑的產品,是社會的載體,又具有主觀揭示人的內心表情達意的工具作用,人文性就是這兩種復雜內容的綜合。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以人為本,關注人的生命的健康成長,承認個體差異,尊重個性的健康發展,重視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個體的獨特體驗”。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營造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氛圍,讓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展現個性、表現個性、培養個性和塑造個性的過程。另外,語文人文精神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決然不能脫離言語能力實踐,我們要正確處理內容與言語形式的關系,自覺把言語實踐與人文教育結合起來,突出其滲透性。例如,通過辨析詞句,挖掘深層含義;通過朗讀吟誦,品味豐富內涵;通過讀寫,強化效果,等等。這樣就能夠深刻地挖掘出課文自身的文學意蘊。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教育,還要追求整體效應,把教師自身以及整個語文教學過程都當作教育影響的因素。這里就以臺灣當代女作家琦君的《故鄉的桂花雨》一文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性。
一、注重情感體驗,渲染氣氛
充分利用教學的情感因素,讓自己首先經歷與作者感情共鳴的過程,“情化”自己,然后帶情入課堂,以情動情、激發學生的心理感情,喚起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同時注意創設情境,渲染氣氛,讓學生在強烈的感情共鳴中受到教育。《故鄉的桂花雨》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抒情散文,并且是一篇富有詩意和哲理的抒情散文,課文運用倒敘手法,寫人敘事,回憶了童年時與母親一起搖桂花的情景,抒發了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和對童年生活無比懷念的感情。為了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他領悟這種情感,教師首先選擇了“讀”的方式,以酣暢淋漓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課文的語言之美。具體的操作程序是:首先運用了默讀,然后是分組分段朗讀,并且要求學生注意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最后又運用鑒賞性朗讀“搖花樂”一部分,并要求學生把自己認為是關鍵性的語句重讀。這種朗讀,讓學生的感情與作者的情感得到共鳴,我們常運用這種方法,使得課堂氣氛顯得非常活躍。我們不注重結果,只強化過程、優化環境、美化語言,尊重學生的主體人格和自我意識,讓整個課堂、整個班級始終充滿人情味和人性味,形成一種“精神靈動的思想河流”的人文風氣,從而讓人文性的熏染力給學生以靈性的影響。
二、注重自主實踐,積累素材
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是語文實踐。在教學中,教師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自由、愉悅、和諧的實踐氛圍,給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臺。在教學《故鄉的桂花雨》一文時,教師讓學生親自到校園里去觀察桂花樹,觀察它樹干、樹枝的形狀、顏色,感受它的香味,讓學生親自去體會“搖花樂”,以加深他們對桂花樹的了解。然后教師問:“同學們,你們的家鄉有桂花樹嗎?你們家鄉的桂花樹是不是也香氣襲人呢?”然后由同學們回答。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和熱愛生活的情趣,也從中感受作者的那一份“鄉愁”。還讓學生思考質疑:桂花樹外表那么樸素,可香氣襲人,用途極大,樹都能夠為人類做貢獻,那我們人為什么不多為人類做貢獻呢?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最后讓學生從課文中尋找重要的句子并把它寫在筆記本上。大多數學生找的都是最后一句,而有少數學生找的是“桂花,真叫我魂牽夢縈”這一句,他們認為,這一句“我”對桂花的“魂牽夢縈”,不就是對故鄉和親人的“魂牽夢縈”嗎?教師對他們的看法表示贊同,當然更覺得少數學生的看法更為具體。一篇文章,主題的多義性是存在的,主要看你從哪一方面去把握,只要言之成理,符合課文的大概意思即可。這樣做就能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人文氛圍,能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尊重和期待中去主動探究、自主學習。這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始終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有主題”,尊重學生,尤其“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不僅要允許學生自由表達,而且還要鼓勵學生盡情表現,如此才能談得上解放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自主地學習。
朱熹曾說:“讀書做人,不是兩件事,將所讀之書,句句體貼到自己身上,便是做人之法,如此方叫得能讀書。”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把學習語文的過程當作體驗現代“人文精神”的過程;另一方面也要引導學生以現代“人文精神”去指導自己的行為,做到知行并舉。
三、注重感悟文章,獲取美學價值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一些文學作品來說,“悟”的獲得并不是依靠理性分析、抽象思辨、邏輯推理,而是通過一種詩性方式,從審美的感性活動出發,并以審美的感性形式體現出來的。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努力在審美體驗中,直覺把握對象,整體領悟對象。當然,講求感悟,并不是要完全否認教師的“點化”,特別是對一些含蓄委婉、意蘊深刻的文章更是如此。比如,《故鄉的桂花雨》這篇文章就運用了托物抒情的寫作手法,哲理意味很濃,學生在體悟“雨”的含義時往往有困難。這時我們就應把課文內容理解清楚,讓學生去用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只從本義上理解是不行的,還要從作者別出心裁地以“雨”來展現桂花落英繽紛的美麗景象來理解。其寓意是豐富的,既再現了落花如雨的情景,又烘托了人和豐年的生活,還從一場甘霖滋潤了作者永生難忘的童年和從溫純的心緒出發,對父母的感恩思念之情等方面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來理解,不要求有統一標準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就行,讓學生從美學的角度上去理解文章所具有的哲理意蘊,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啟發和情感熏陶,乃至讓學生終身受益。
四、注重思考研究,發揮想象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應該成為學生思考的王國。”一個真正的文化人,不應是知識的容器,而是善于思考的人,講人文底蘊和文化底蘊就應該培養學生思辨的能力習慣。但是學生如果缺乏基本的理論修養,又談何思辨呢?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還應注重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運用哲學的理論觀點去分析問題,交給他們思想的武器,同時還要留心抓住契機,將矛盾引進課堂,激活學生思辨的火花,引發學生自主思考。所以在課文結束時,我又把茅盾的《白楊禮贊》和冰心的《小橘燈》兩課朗讀給學生聽,讓學生比較這些文章的異同,讓他們說出哪一篇是他們最喜歡的,談談自己的理由,并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各抒己見。結果有的學生還另外舉了一些課文進行了比較,如《春》《馬說》等。這樣就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了延伸,“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因為他們不僅從中準確地把握了知識,還增強了獨立思考的自信與習慣,他們獲取的不僅僅是一堂課所給予的知識內容,而且獲得了有益一生的文化武器,先進的民主意識。
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性格的偉大。”語文教育的宗旨在于,既要培養學生個體的興趣和欣賞能力,還要培養他們理解他人和理解自己,這才是一個高素質的人所應有的文化修養和人格魅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以人為本,弘揚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還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為此,教師應善于營造民主、平等、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環境,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人格精神得以充分表現。如此,人文精神才能在語文教學中得到真正的滲透和發揚。
(作者單位 重慶市酉陽縣桃花源鎮小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