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麗霞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形:當你圓滿地完成一個環節的教學時,在課堂的一角會冷不丁地舉起固執的小手,那么顯眼,那么執著,一副不讓發言“誓不罷休”的態勢。你是視而不見,或是冷眼相待,還是倍加珍惜?
在教師統治著課堂的昨天,教師主宰著課堂的時間、空間和話語霸權,造成課堂上學習者應有的話語權缺失,這種關系失衡的現象導致學生在學習中缺失安全自由的心境。那么今天呢,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會不會考慮:也許他的固執是因為身體的不適或是受到同學的干擾,這不正需要我給予關愛?也許他的發言純屬鉆牛角尖,這不正需要我耐心引導?也許他的見解只是漫無邊際的東拉西扯,這不可以檢驗我的教學機智?如果固執的背后隱藏的是孩子獨特的思維,獨到的體驗,我又該怎么辦?
【案例】
《天鵝的故事》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一個故事,一般都有起因、經過、結果。斯杰潘老人給我們講的這個天鵝的故事,你能不能用兩三句話簡要地寫出來呢?(學生靜靜地閱讀、概括。教師巡視,發現典型。)
師:同學們寫得很投入!誰愿意來讀一讀自己概括的故事?
生(師把學生寫的內容投影到大屏幕上):起因:有一天,突然寒潮降臨。經過:老天鵝和一群天鵝破冰的事。結果:斯杰潘老人背著槍走了。
師(邊點評邊幫學生修改):你寫了三句話,把起因、經過、結果交代得很清楚。老師也有三句話:一是刪去“起因、經過、結果”這三個詞,三句話就連貫了。二是“寒潮”與“突然”調換一下位子,刪去“的事”。三是故事還沒結果:老人走了,天鵝呢?不見了!(生笑)再聽聽別人的看法,把結果改一改好嗎?
生:寒潮突然降臨,湖面被凍住了。一只老天鵝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敲打湖面,使湖面破裂。最終,它們成功了。
師:這是結了冰的湖面,改成“敲打冰面,冰面破裂”更恰當些,你贊成嗎?(生點頭)
生:老師,我覺得用“敲打冰面”不恰當,天鵝是用身體撲打冰面的。
師:你比老師用詞更準確!改!
生:老師,天鵝是一次又一次用身體撲打冰面的。
師:多重要啊!加!
生:不是一只天鵝撲打冰面的,有很多天鵝一起撲打呢。
師:多好的建議!這句話添在哪兒呢?
生:添在使湖面……使冰面破裂前面,改成:后來,一群天鵝齊心協力來破冰。
師:“齊心協力”用得妙!請你再讀一讀這段話。
生:寒潮突然降臨,湖面被凍住了。一只老天鵝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撲打冰面,后來一群天鵝齊心協力來破冰。最終,他們成功了。
師:你看,這樣一修改,故事就清楚、明白了。誰還想再來交流?
生:寒潮突然降臨,湖面結了冰,天鵝沒有吃的了。一只老天鵝用自己身體破冰,后來其他天鵝一起破冰找吃的。最后他們有吃的了。
師:沒吃的,找吃的,有吃的。(生笑)這就是起因,經過,結果!“沒吃的”才破冰!你抓得準!當然,最好不要老想著用這個“吃的”。(生大笑)現在,老師建議大家把自己概括的內容仔細讀一讀、改一改,注意:要學會汲取別人的長處,把好詞好句“偷過來”!
(學生快速進行修改,教師巡視并指導個別學生修改)
生:寒潮突然降臨,湖面結了冰,天鵝沒有食物吃。一只老天鵝帶領一群天鵝用自己的身體一次又一次地撲打冰面,冰面終于破裂了。天鵝們快活地捕食著魚蝦。
師:看,修改一下就是不一樣,“帶領”這個詞用得特別好,突出了老天鵝。
生:湖面結了冰,天鵝群沒有了食物。一只老天鵝奮不顧身地用身體撞擊冰面,其他天鵝也齊心協力,破開了冰凍的湖面,找到了食物。
師:有兩個詞用得好!
(生不約而同地答:奮不顧身、齊心協力)
【案例反思】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而實際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對“對話”的內涵理解不透,認識膚淺,甚至歪曲,主要表現在教師搶奪話語權。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味地注重自己發言和說話,而忽視傾聽和交流,學生間不能夠有效地通過對話互相補充、共同提高,教師也難以及時抓住對話中閃現的教學契機施以教育;還表現在教師不重讀書,只重對話,往往學生只讀了一兩遍教師就展開議論,組織交流,導致對話質量不高;然后就是對話到底,方式單一,整個課堂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把話語權還給了學生,在師生、生本的和諧對話中演繹了一堂精彩紛呈的課,這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課堂。那么,怎樣才能真正把課堂中的話語權還給學生呢?我結合案例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去努力:
一、學會傾聽
在課堂中遇到即便是學生有缺陷的表達,也應耐心傾聽,不要隨意中斷,這就是把話語權真正地還給學生。在案例中,教師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你寫了三句話,把起因、經過、結果交代得很清楚。老師也有三句話:一是刪去‘起因、經過、結果這三個詞,三句話就連貫了。二是‘寒潮與‘突然調換一下位子,刪去‘的事。三是故事還沒結果:老人走了,天鵝呢?不見了!”當這個學生說出了一個不夠完整規范的答案時,教師不僅沒有打斷、否定,而是先給予肯定,再耐心地引導,這樣的傾聽是用心的,指導是有效的。
二、學會商量
在課堂中,學生的思維過程與行為選擇存在某些局限或偏差,或者不被其他同學所理解時,教師應該延緩評價,并以商量的行為方式引導學生梳理思路,自我完善。這同樣能使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尊重而得到需要的滿足,并縮短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案例中老師的一句“再聽聽別人的看法,把結果改一改好嗎?”又一句“這是結了冰的湖面,改成“敲打冰面,冰面破裂”更恰當些,你贊成嗎?”商量的口吻多么親切,孩子當然樂于接受。
三、學會幽默
幽默的語言總讓人覺得輕松。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偶爾來點幽默,那么原本枯燥的課堂就會變得豐富多彩,學生的思維就會更敏捷,思路就會更開闊。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機智,多一點親和力和幽默感。案例中教師幽默的一句:“當然,最好不要老想著這個‘吃的”。從學生的大笑中我們感受到了教師幽默的魅力。
四、學會理解
這里的理解,即“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替學生思考,這是對學生人格最大的尊重,只有這樣,師生之間才能真正平等溝通,教師的傾聽也才能實現。當然,理解孩子的同時,對于他們所提出的有悖于文本價值取向的,或是不積極向上的觀點,教師必須做適當的引導,培養孩子健康的個性和科學的人生觀。在案例中當一個孩子的答案稍稍偏離時,教師及時作出了引導:“‘沒吃的才破冰!你抓得準!當然,最好不要老想著用這個‘吃的。現在,老師建議大家把自己概括的內容仔細讀一讀、改一改,注意:要學會汲取別人的長處,把好詞好句‘偷過來!”這樣一說那個學生知道了自己的問題所在,也就有了修改的方向。
五、學會賞識
教師帶著賞識的目光看學生的神態,聽學生的表達,再給予一句肯定和贊賞的話語,無疑是對正在表達的同學莫大的信任和鼓勵。案例中教師的一句“你比老師用詞更準確!改!”,又一句“齊心協力用得妙!”又一句“看,修改一下就是不一樣,‘帶領這個詞用得特別好”,這些賞識的話語給了孩子多大的鼓勵與信心。我相信,此時此刻對孩子來說,答案被老師肯定、欣賞,一定很幸福,而且是真正從心底涌起幸福。
六、學會等待
當孩子說話疙疙瘩瘩、結結巴巴時,孩子說錯話重新開始時,孩子“欲言又止”時,請耐心等待,讓他們把話說完。這不是浪費時間,而是一種專注,是期待和信任,是鼓勵和支持,是話語權真正還給學生的最好方式。
因此,在課堂中,對于學生的多種思維路徑與方法,教師不要急于做出權威性的選擇與評價,應寬容地允許他們自主選擇、自我體驗、自由交流。在這個案例中,教師以合作者的身份適時地提出某些啟發性的建議,幫助學生在體驗與交流中不斷發現、不斷提升,演活自己的角色,做學生平等的合作者,減少課堂教學中自己的話語霸權,把話語權還給學生,為學生創設安全自由的心理環境,建立良好的關系,也讓課堂中的精彩頻頻出現。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雙語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