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曉燕
摘 要:數學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要創設情境,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猜想,動手操作,讓師生都擁有一種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動力和情感,讓數學教學為學生積聚正能量。
關鍵詞:新課標;數學;正能量
正能量的英文名的意思是積極的能量、正向能量,它原本是一個物理學的概念,后來引申為一切給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斷追求、讓生活變得圓滿幸福的動力和感情。可是曾幾何時,我們的數學教學走向了單調乏味,走向了枯燥無趣,以至于學生討厭數學,怕上數學課,對數學產生了一種負性思想,導致數學課堂教學效益低下。究其原因,我們的數學課堂過多地強調運算能力與邏輯推理能力的訓練。出現在數學課堂上的情境是老師滿頭大汗地講解,學生在下邊填鴨式地聽,課下再進行題海式的訓練,導致數學課堂教學死氣沉沉。《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數學課堂應體現學生的主體精神,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幫助他們尋找自己積極的、健康的精神家園。那么,如何讓數學教學積聚正能量呢?
一、創境引趣中激發正能量
“情境”實質上是人為優化了的環境,是促使兒童能主動地活動于其中的環境。小學生好奇心特強,容易受外界條件的刺激而激動、興奮。因此,合理創設學習環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從而促使他們更加自信、更加充滿活力。
例如,一年級新生剛邁進小學大門。小學生活與幼兒園比較,學習環境變了,學習內容多了,學習負擔重了,使他們原來那種對小學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消失了,他們感到失望,甚至失去學習興趣。為做好幼小銜接,可以在教室環境的布置上創設一些氣氛如“誰是智慧星”“誰是文明星“誰是勞動星”“比一比誰得的★最多”等。另外,在平時的教學中,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創設合理的情境。比如,在教學“米和厘米”時,讓學生扮演測量員,測量出教室的長、寬;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讓學生來當售貨員,模仿超市工作情境,鞏固所學的知識,使之靈活運用,還有當小小郵遞員、小醫生等等,學生在這些積聚正能量的活動中,求知欲得到了滿足,更加樂意投入到新的學習情景中去,這樣,客觀環境與主體活動的和諧,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
二、操作感知中體驗正能量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的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數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抽象性,小學生的思維處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要使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單憑教師的語言闡述,那是達不到要求的。因此,教學中必須借助媒體的幫助,盡量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去動手操作,去感受,從而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例如:在教學“比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時,學生根據題意就是不能很準確地列出算式,我就引導學生,動手來擺學具:第一行擺6個○,第二行擺的□比第一行多2個,在擺的時候,要先想一想先擺幾個□,再擺幾個□,一共擺幾個□,最后讓學生到實物投影儀上展演,老師再及時在黑板上擺出圖形:
○○○○○○
□□□□□□ □□ 6+2=8
并且在擺的過程中一定要強調,○與□要上下對齊,這樣才方便觀察。同樣,在教學“比一個數少幾的應用題”時也可以通過實際的動手操作讓學生理解、明白算理。
對于教材中有關的幾何知識、長度單位、重量單位的教學,更要注意從學生思維的特點和心理特征出發,盡量讓學生觀察、觸摸、操作、思考,增加參與活動的機會,把外顯的動作過程與內隱的思維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例如,教學“克、千克的認識”時,就要讓學生親自掂一掂一個2分硬幣的實際重量,體會1克有多重,然后與2袋500克的鹽的重量比較,體會1千克有多重,從而知道1千克=1000克。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時,可以在學生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再動手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拼一拼,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本質屬性的了解,形成正確的概念。
三、猜想質疑中獲得正能量
小學生在學習中比較依賴于老師,他們總認為老師說的都是正確的,有些學生只滿足于老師教什么就學什么,老師怎么說他就怎么說,這樣對學生主動地、創新地獲取知識是不利的。因此,在各個年級都要放手讓學生去猜想、去質疑、去討論,發表不同的意見,給每個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通過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從而使同學之間相互啟迪,從一定程度上提高思維的深刻性的同時,內心蘊藏著自信、豁達、愉悅、進取的正能量。
例如,講評練習“在一個農場里,雞和免共有24只,它們的腳共有58只,猜一猜雞和兔各有多少只?”其中一位同學猜測的答案是:雞20只,兔4只,20+4=24(只),教師先不急于作出正面回答,而是給學生設疑:這個答案正確嗎?你根據雞和兔的腳的總只數,會有什么發現?學生通過簡單的計算,很快發現腳的總數少了2只,顯而易見結果是不正確的。又如,在教學了“角的初步認識”后,出示這樣一道題,讓學生猜猜看,共有幾個角。有的學生說3個,有的學生說4個,有的學生說6個,老師不急于表態,而是讓學生說出各自的理由,尋找的方法,對每個學生的發言都加以鼓勵,然后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證實說6個角的同學對了,并且教給學生數角的方法。這樣做一方面保護了大膽發言學生的積極性和教給了學生探究的方法,另一方面又在內心獲得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四、情感交流中升華正能量
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情感溝通,主要靠語言,教師語言情感的流露,對小學生的學習影響特別大,學生會隨著你富有激情的語言進入到興趣中去,隨著你鼓勵的語言投入到認知中去,隨著你贊揚的語言沉浸到成功中去。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除了要準確、清晰、精煉,更重要的是要親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勵性。
當教師帶著微笑,說著親切的話語站在講臺上時,學生的緊張心理就消除了,使得大腦處于興奮狀態,愿學、樂學,因而就會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也可以用一些打比方的句子,擬人的句子等。教師在課堂上要經常使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待發言的學生如果講對了要熱情、誠懇地加以肯定。比如,估算“119+359”這道題,教師可問:“這題如何估算,誰會?”當學生紛紛舉手時,說:“那就試試,還要看誰的方法多、妙。”當學生列舉了很多種方法時,立即肯定:“你們真能干,找出這么多不同的方法。”對待經常回答問題出色卻一時沒說對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體態語言,眼睛稍微瞪大期待性地直視他:“是這樣嗎?”或“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傷其自尊心。對于差一些的孩子,只要有勇氣舉手,即使回答出人意料時,教師還要大加贊賞。如此一來,課堂上用激勵性的語言,是對學生的信任,學生就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欲望,這種催人奮進的、給人力量的正能量就能得到不斷地升華。
教育是一門藝術,永遠沒有明確的答案、永恒的標準;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句號,只有逗號。新課程給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也給我們教師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只要我們努力,大膽地實踐,不斷地總結,在總結中追求更大的創新,就可以讓我們的數學課充滿活力,把它變成學生樂學、好學的場所,讓學生真正在課堂上成為學習的主體,讓數學教學永遠積聚正能量!
(作者單位 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