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小軍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剛任教七年級的第一堂信息技術課:下課時我讓學生們關機(本以為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沒有人不會的),結果全班50多個學生關機的方法五花八門:有的同學是很熟練地單擊“開始”/“關閉計算機” /“關閉”,可有的同學直接按了下顯示器開關,以為屏幕黑了就算是關機了,有的直接按主機上的電源開關(雖然現在主機都是ATX電源,經過設置直接按開關是可以關機),有的同學自己不會便叫其他同學過來幫忙關機。這一現象真的讓我很吃驚,心想他們都已經上中學了,怎么連關機都不會啊!后來才知道,因為地區差異,不少外來務工子女在小學階段接觸計算機相對較少,同時存在課程開設不齊、思想重視不夠、設備更新滯后的現象,因此從小學開始他們的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就已經拉開差距了。
一、造成兩極分化現象的原因
(1)硬件因素。由于地區差異,各地區之間的教育資源配置有較大的差距。地區的發展程度也直接影響了家庭電腦的裝配程度。這兩方面直接影響了學生信息化素養和操作技能的差異,也是分化現象產生的“硬傷”。
(2)學生因素。哲學理論上很明確地表示了主觀因素比客觀因素的影響要大得多。學生個人是否對計算機感興趣,是造成兩極分化的另一個原因。計算機知識的傳播是呈開放性的,學生不必到學校才能學到計算機知識,獲得信息技術技能。真正對計算機感興趣的學生會很主動地去了解、去吸收這方面的知識。因此結果也很明顯了,那些對電腦不怎么“來電”的學生,在學習上也要遜色于其他人。
(3)教師因素。對于一個教師而言,俯身了解學生,端正分析和研究教材、大綱是一門必修課,也是一門藝術、一種智慧。然而,現實中有不少信息技術教師,教學方式單一,對“后進生”的關心不夠。長此以往,學生之間的差距就越來越大了。
二、解決兩極分化現象的對策
面對這一客觀存在的現象,如何才能兼顧全局,既能讓“后進生”慢慢地跟上“大部隊”,又能讓“先進”的學生覺得自己還有東西可學?我結合上課實踐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歸納出以下幾點解決對策:
(1)及時更新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提高自身對信息技術的全面認識。信息技術日新月異,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理解—應用—再學習—再理解—再應用。只有平時的基本功扎實了,才能在上課時做到靈活運用,收放自如。
(2)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不同的教學目標。信息技術經常采用的教學方法是“任務驅動+合作學習”。在確立任務時,可以采用層次化任務以達到讓每個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蘋果”。
(3)上課采用小組學習模式,組間競爭、組內互助。上課時以四個同學為一組,動手能力強的同學總負責;動手能力稍弱的則負責一些基本的操作;動手能力欠缺的同學可以幫忙構思、設計之類的。總之,要讓每個同學都參與進來,都成為課堂的主人。作品完成以后,要讓盡可能多的作品得到展示,評價學生們的成果。對于教師而言,評價不能簡單地用好和差來衡量。每一個作品都是學生們共同努力的結果,要注重深入挖掘每個作品的閃光點,以此來鼓勵學生進步。教師應該看到每位學生的長處,促使他們更加努力地學習。同時,教師也應反思小組分配的科學性,需要更多地了解學生,科學合理地進行配對分組,以期事半功倍。
(4)教師要充當學生的顧問,創造輕松的學習環境,給學生留足時間,自主探索。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給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的空間,不給他們自己動手的機會,學生的創新也無從談起。所以我上課時,讓學生自己把上課的內容先了解下,再動手操作一下,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試著通過學生之間互相研究討論解決問題。最后我再把他們自己動手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集中講解一下,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問題。這樣,學生們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原因、解決問題這一系列過程,不僅思維能力得到提高,還增強了動手實踐的能力。因此,教師在上課時應盡量充當學生的顧問,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機會,為學生創造有利于創新的學習環境。
總之,在大力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要敢于嘗試、敢于創新,把學生真正作為學習的主體,讓每一個學生都樂于學習、善于學習,最大限度地開發自身的潛能,展現出自己最閃光的一面。然而,如何正確認識學生的兩極分化現象,盡量減少這一差距是一個長遠常新的話題,需要我們不斷尋覓,上下求索。
參考文獻:
[1]李永前.深入剖析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興趣[EB/OL].http://www.docin.com/p-286735166.html.
[2]黃昌平.小學信息技術兩極分化現象淺析及解決策略[EB/OL].http://www.docin.com/p-636761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