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啟鳳
新《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語文教師不僅注重對學生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等方面的培養,還要重視對學生品德修養和審美情感的提高,促使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實現小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顯然,新課程改革更加強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這對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通過各種途徑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使自己立于時代教育的最前沿?
筆者結合自身的思考和研究,對小學語文專業化成長策略的途徑作了如下分析,現總結如下:
一、加強學習,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
語文學科專業知識是小學語文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基礎,它包括語言學知識、文字學知識、文章學知識、文學史知識等。“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小學語文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要給學生一瓢水,教師自己先得有一桶水。為了將小學語文課堂有效地組織與開展起來,教師不僅要鉆研教材和教參,更要提高自己的文學知識,積累文化常識,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指導學生閱讀和寫作,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在現今的大語文教學趨勢下,小學語文的綜合性特征越加顯著,這對小學語文教師的文學、歷史、物理、哲學、藝術、宗教、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儲備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果教師不夠博學,就會在課堂教學中遇到很多麻煩,一旦不能很好地解答,就會直接導致課堂教學的失敗。筆者在一堂公開課上曾多次遇到這種情況。如一位教師在講《麻雀》一課時,有一個學生問道:“為什么課文中說的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它飛下來而不是愛的力量呢?”學生提的這個問題是符合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理解力的,然而由于教師沒有了解到作家屠格涅夫寫此作品的歷史背景,不知道文章所表達的主題是弱小力量奮起反抗強暴的思想,因此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知如何處理,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學無止境,學生如此,教師也如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多閱讀課外書籍,多多參與教師在職培訓,積極撰寫教育科研論文,積極開展公開課和教學比武活動,做一名研究型教師。
二、靈活應變,提高課堂調控能力
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應該是動態的課堂,教師的課堂要為學生的學習而設計,要為學生的發展而設計,切忌千篇一律。在新時期,學生和教師的心態、知識經驗的積累以及課堂的組織形式等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一切都對教師的智慧提出了重大挑戰。加之小學語文課堂與其他科目的教學有著很大的區別,生成性極強,互動性明顯,課堂流程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如果小學教師沒有敏捷的思維能力和應變技巧,駕馭課堂的難度是比較大的。比如,在小學生自讀課文的時候,可能會提出千奇百怪的問題,但是教師不能避而不談甚至橫加指責,這就需要教師在最短的時間內作出判斷,告訴學生哪些問題值得探究,將偏離教學的問題加以轉化,靈巧地將其優化設計。比如,筆者教學《司馬光砸缸》一課時,一個小男生突然說:“我覺得司馬光的做法不對,砸缸時如果力氣太小,就無法砸破大缸,如果用力太大,石頭也能傷人性命。而且大缸砸破后口子鋒利,小孩隨著水沖出時也很容易割傷……”這個學生的說法讓人出乎意料,但是細想也有一定的道理。這個時候教師不能對其予以簡單粗暴的否定,應該在肯定其動腦筋的同時,不偏離課文贊揚少年司馬光機智、聰明、果斷的中心。教師可以對學生設問:“在當時的緊急情況下,如果跑去求助大人,時間勢必會拖得很長,小孩溺亡的可能性是不是增大了?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還有更好的辦法么?”在學生的集體思考和討論后,大家一致覺得還是司馬光的做法比較恰當。這樣,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到了培養,課堂教學的效益也得到了保證。
三、與時俱進,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時代在變,教育在變,教師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育技能。具體而言,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擯棄單一的智力教育思想,取而代之以智力與非智力教育的協調發展;擯棄傳統的以繼承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取而代之以發展和創新的教育理念;擯棄學科教育思想,全面貫徹素質教育。
小學語文教育的總體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語文素養”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包括了學生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言積累、學習方法、學習習慣、人文素養等方方面面。從語文能力到語文素養并非詞語的簡單更換,它更反映出現代大語文教學在弘揚理性精神,注重語言的準確、簡明、實用,注重創新思維的培養、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韻塑造這兩者的矛盾中尋求一種平衡。因此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觀念上必須努力實現從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能力到語文素養的轉變。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改變教學策略,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提倡學生參與綜合實踐,通過多種途徑逐漸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熱愛教育,加強職業道德修養
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是發揮好教師教書育人職能的基礎和前提。對于小于語文教師而言,其師德的培養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進行:
(1)要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法律規定,教師對教育事業的忠誠,不只是個人的希冀,而是全體人民對教學工作者的共同要求。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社會意識日趨多元化,尤其是在西方資本主義思潮的侵蝕下,很多教師的職業初衷發生了改變和動搖。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努力守護自己的精神沃土,以“人有腰纏萬貫,我有桃李三千”為自我激勵,在三尺講臺上澆灌出祖國未來的希望。
(2)要有熱愛學生的高度責任心。“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要求廣大教師對待學生時“無論聰明的、愚蠢的、干凈的、骯臟的,都要稱他們為‘小朋友”。的確,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教師修養的起碼要求。熱愛學生并不等于溺愛和放縱學生,必須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負責。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熱愛學生,就必須對學生予以科學要求,即要求學生認認真真地寫字,仔仔細細地閱讀,要踏實地做好課堂練習,要認真地對待課外作業;教師在一絲不茍的教學實踐中教書育人、無私奉獻。
(3)為人師表,銳意進取。“學不可以已”,同樣,教也永無止境。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和模仿的對象,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而,教師必須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教育學生與人為善、樂于奉獻,自己私下里卻尖酸刻薄,斤斤計較;要求學生文明禮貌,自己卻粗暴無禮;要求學生遵紀守歸,自己卻自由散漫,這樣的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另外,教師要給學生一瓢水,自己先得準備一桶水。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教師不能墨守成規、不思進取,應當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技能,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做一個合格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良師。
總之,對于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而言,其專業成長史就是一個漫長的學習史,都是教師珍貴的人生財富。毋庸置疑,在教師的專業成長道路上會遇到很多新問題與挑戰,也許會走很多彎路和錯路,但是只要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加強學習,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不斷提升自我綜合素養,持之以恒地在專業成長道路上攻堅克難,相信一定能成為新時期的合格小學語文教師。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李艷容.淺談小學語文教師的素質[J].青年文學家,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