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尼瓦爾·阿布都許庫爾
(新疆大學體育教學研究部 新疆烏魯木齊 830046)
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困境及出路研究①
艾尼瓦爾·阿布都許庫爾
(新疆大學體育教學研究部 新疆烏魯木齊 830046)
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已有五千多年之久,伴隨著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傳統體育也積累了濃厚的文化色彩。我國的體育事業在近些年來發展迅速,人們對體育的重視程度也有顯著的增強。目前我國體育事業的主流任務為發展群眾體育,增強全民的體制和健康。新疆作為我國少數民族的重要居住地,因其地域位置的特殊性,使得當地的傳統體育受到西方體育及鄰國多種宗教文化的影響,目前正在努力的尋求有自身的價值,嘗試著轉型,形成了一種“以非競技化項目為主體,激發民族認同感與凝聚力,彰顯健身娛樂功能與價值”的活動形式。
新疆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 發展困境 對策
自從我國進入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加強了對少數民族地區體育事業的支持力度。國家不斷加大對民族地區的體育經費力度,向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援建大批體育場館項目,有效地促進了中西部民族地區體育事業的發展。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我國西部邊陲,面積為166.49萬km2,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6,是我國最大的地區。在漫長的歲月中,新疆的各少數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許多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新疆的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少數民族體育是指生活在特殊地域的人群世代傳承的,具有濃厚民族特色和特征以及強健體魄。多年以來,針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學術界相關理論探索和研究此起彼伏,眾說紛紜。由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相對起步較晚,且研究視野基本上還停留在體育領域,停留在對現有文獻資料的承接、轉換上,以定性的方法進行演繹,總體上較缺乏有學術價值和實踐價值的原始資料。
新疆的部分學者如:樓望皓的《新疆民俗》、庫德熱提·阿不力米提的《新疆民族體育》、錫伯族學者賀靈、伶克力的《歷史·民族·文化》、塔吉克族學者西仁庫爾班的《中國塔吉克史料匯編》等對新疆的傳統體育項目按照競賽項目、傳統體育活動、傳統游戲以及競賽規則等部分做了大致介紹和初步描述,并新疆傳統體育項目的歷史淵源進行了調查和研究,對眾多項目做了生動的記錄并保留了許多珍貴圖片資料。這些作品從不同的視角出發、通過多彩的筆觸將新疆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呈現于世人眼前,但由于出版年代較早,已不能滿足當前研究的需要。
總的來看,眾多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較多采用文獻資料查閱、問卷調查整理,部分資料多為文獻的相互轉載,缺乏實地調查的第一手資料。
新疆是我國少數民族居住的大省,在當地的傳統體育項目資源十分豐富。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地域特色,使得當地能夠非常有利的發展草原體育運動、綠洲體育運動、高山體育運動、水上體育運動等多種運動種類。通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組織開展了對全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普查工作,了解到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總數為278項,形成了《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匯編》。其中包括競賽項目12項,表演項目13項,民間傳統體育項目109項,民間游戲項目125項,近40個項目已失傳;約43個項目瀕臨失傳的危險(表1)。
由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廣泛普及和喜聞樂見,通過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增強理論方面的研究不僅有利于促進民族的團結,構建和諧社會,同時還能夠縮小與其他省市的差距。
對新疆少數民族社會文化生活來說,民族傳統體育的挖掘、整理等方面的研究暫時是薄弱,通過這項研究,今后進一步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與借鑒。課題成果與應用實踐密切結合,大量實地考察、結論來源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研究實踐性工作,突破傳統、單一的研究模式。站在學科前沿,根植于少數民族社會實際,牢固樹立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服務,為教書育人目標服務,為構建新疆和諧社會服務的宗旨。

表1 新疆各族傳統體育項目流傳、失傳情況
2.1 明確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思路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因其具備少數民族自身的特色,在推廣及普及的過程中存在一些不便之處。因此,需要加強對這方面規則、裁判方法的完善,確保規則能夠被大眾所理解掌握。
2.2 大力舉辦民運會
民族運動會的定期舉辦,極大地調動了全國各地特別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開展民族體育的積極性,同時建立、健全了競賽和管理機制,促進了少數民族體育的規范化、社會化和市場化。
2.3 加強新疆少數民族體育理論研究
長久以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由于投入的資金和人力都比較有限,因此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對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科學性的理論研究也一直停留在初級階段,這成為了阻礙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必須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傳統體育理論的研究。
2.4 引導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走向產業化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新疆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開發潛能,與自然資源的開發相比,具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特點,也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則是立體、動態的,更具有參與性和娛樂性,實現了區域旅游產一品組合的互補性,使游客既能領略民族風情,又可使精神上得以放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鍛煉與保健的作用。
2.5 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應與學校體育,群眾體育相結合
學校是體育的搖籃,是原始體育形態走向規范化、科學化和普及化的必由之路。作為少數民族地區學校,更應體現出自己的辦學特色。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入學校體育教學領域,是當前發展民族地區學校體育事業的最有效途徑。
因此,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挖掘、整理、研究傳統體育項目,推廣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并將其列入正式的新疆高等體育院校的教學計劃,尤其是讓在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的體育院校學生有機會學習和掌握當地主要的傳統項目。
2.6 少數民族體育走向國際
在自治區民族運動會的比賽中,有百分之四十的比賽項目都做到了同現代體育的接軌,例如:摔跤、射箭、賽馬等項目。在這些項目中不乏很多出色的人才,有些傳統項目的競技水平已經能夠接近或達到國際水平。這些競賽項目的開展和優秀人才的涌現拓寬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視野,也促進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普及和提高。
3.1 明確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思路
我國政府一貫認為:民族不分大小,不論發展程度怎樣,都有優良的文化傳統。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具備自身的特殊性,集中表現于某些項目往往為一個或幾個民族所獨有,真正能識知其中文化內涵和風俗人情的觀眾為數不多,會對異地比賽表演或推廣普及過程造成不利影響。
3.2 大力舉辦民運會
通過定期的舉辦民族運動會,能夠很好的調動全國人們進行民族體育的積極性,同時能夠引導相關機構建立、健全競賽項目以及管理機制,能夠促進少數民族體育的規范性、社會化和市場化。
3.3 引導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走向產業化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新疆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開發潛能,與自然資源的開發相比,具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特點,也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產業。
體育全球化及現代化的大背景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也迎來了一個嶄新的復興時期。這種復興不是簡單的回歸,亦不是單純的皈依于現代體育,而是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根本、積極參與世界體育文化的對話與交流,成為世界體育形式的有效補充和豐富。
[1]劉德瓊,胡英清,劉靖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張濤.中國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生態學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
[3]張選惠.民族傳統體育概況[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
[4]錢杰,姜同仁.中國高等體育教育發展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
G812
A
2095-2813(2014)12(a)-0209-02
艾尼瓦爾·阿布都許庫爾(1974—),男,新疆喀什人,維吾爾族,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