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遐齡
(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淮安 223003)
城市化背景下學校體育社會功能的研究
傅遐齡
(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淮安 223003)
城市化背景下學校體育的社會功能日顯突出,本文以江蘇省淮安市為例,以城市化和學校體育社會功能關系為主線,將學校體育社會功能放在城市化背景下進行分析,旨在總結現階段學校體育社會功能的特點,探討城市化進程和學校體育社會功能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作用,充分發揮學校體育在城市化背景下的作用和效能。
城市化 學校體育 社會功能
城市化是一個國家邁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指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黨的十八大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并把推進城鎮化作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措施之一。截至2012年,全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2.57%,同世界平均水平大體相當。
淮安市地處江蘇省北部中心區域,現轄四縣四區,面積1.01萬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底人口546.81萬。隨著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淮安市城市經濟發展駛上了快車道。伴隨著經濟建設和工業化的全面推進,城市化水平顯著加快。省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末淮安市城市化率達53.5%,比上年提高1.46‰。
城市化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巨大引擎,促進人們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價值觀等發生深刻變化。與此同時,不同的社會分工系統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功能得到顯現,承載著育人社會功能的學校體育的重要性被人們所關注。本文以淮安市抽樣的各層次學校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城市化和學校體育社會功能關系為主線,將學校體育社會功能放在城市化背景下進行分析,運用問卷調查、訪談和數理統計等方法,研究學校體育社會功能現狀,總結現階段學校體育社會功能的特點,探討城市化進程和學校體育社會功能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作用,為充分發揮學校體育在城市化背景下的作用和效能提供參考。
學校體育的社會功能是指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下,學校體育對人和社會所發揮的作用和產生的效益。縱觀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歷史,學校體育的社會功能在不同歷史時期承載著不同的責任,體現著不同的社會需求。其特點是既有教育的屬性、又有體育的屬性,是城市化進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城市化背景下,學校體育所承載的社會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身體是社會一切的基礎,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健康的身體是從事一切活動的基礎”。在城市化背景下,要求每一個社會人必須有強健的體魄來適應社會,成為身體健康的社會人才。學校體育通過各種體育運動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通過各種身體練習,發展學生身體素質,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形成新的健康觀。
作為一個現實的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參與一定的群體活動,形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城市化進程不僅需要身體健康的勞動者,而且還要使其以積極健康心理,樂觀向上的心態,充滿陽光的自信融入社會,接受挑戰。學校體育通過自身特有的方法與手段,培養學生具備適應各種自然環境、人際關系的能力,具有處理和應付家庭、學校、社會生活的能力,建立互助、友愛、合作、融洽的人際關系,形成新的社會觀。
城市化進程加速了工業化、信息化、知識化的發展,這就要求受教育者必須具有勞動生存的智能。學校體育不僅能夠使學生的體質得到增強,而且可以促進智能的發展,提高大腦皮層細胞活動的強度,培養人們敏銳的感知能力,靈活的實踐能力,形成新的生存觀。
在城市化背景下,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社會成員間必須學會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嚴格的體育教學和訓練,能夠促進學生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控制和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為鍛造良好的道德品質打下基礎,形成新的道德觀。
在城市化背景下,人們為了適應社會生活、經濟活動越來越快的節奏以及日趨激烈的競爭,既需要有旺盛健康的生理機能,又要有端莊而充滿活力的外表、富有朝氣的精神面貌。學校體育通過提高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使其身心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發展,形成新的審美觀。
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城市病增多,國民體質健康受到強烈沖擊。學校體育作為全民健身運動的有力促進者,能夠使學生接受良好的體育教育,自主、自發地參加體育運動,在促進身心發育的同時,享受運動的快樂,形成新的生活觀。
城市化速度的加快,現代化的發展,需要人們學會調節,有張有弛,用休閑、娛樂、消遣來充實生活內容,拓展生活空間。學校體育本身就是一項高尚的娛樂休閑活動,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之余參加體育活動,能夠使緊張的神經得到松弛,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且終生受益,享受美好的生活時光,形成新的休閑觀。

表1 淮安市各級各類學校數統計
2.1淮安市學校概況
經過多年的發展,淮安市已初步形成了從低到高、相互銜接、門類齊全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在城市化背景下,淮安市各級各類學校通過優化整合,總體數量減少了,但優質教育資源擴大了。目前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721所,在校生90.13萬人,教職工5.09萬人,在積極構筑蘇北教育高地建設中,淮安的教育事業發展水平得到穩步提升。(見表1)
2.2城市化進程對淮安市學校體育發揮社會功能的影響
隨著城市化進程,淮安市學校的規模、質量和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作為學校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學校體育也隨之發生變化。
2.2.1學校體育設施的改善
學校體育設施是發揮學校體育社會功能的物質基礎和保障。淮安市普通高中、初中、小學體育運動場(館)面積和器材配備達標數分別為100%、100%,82.25%、86.62%,71.31%、82.45%。普通高校室外體育運動場(館)除游泳池未達要求,其余達要求率100%,室內綜合體育館(風雨操場)為99.96%,體育器材配備達要求率都在99.90%以上。調查表明,普通高校、中職、特殊教育學校和普通高中對體育場館、設施與器材配備的滿意度較高;初中、小學分別有28%、35%認為學校體育運動場(館)面積不能滿足需要,23%、30%認為學校體育器材配備不能滿足需要。幼兒教育有40%認為學校體育運動場(館)面積不能滿足需要。此外,城鎮與鄉村的中小學之間存在明顯的差距。
2.2.2師資隊伍狀況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在城市化背景下,一支數量達標、質量合格的教師隊伍是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
近年來,淮安市各類學校體育專任教師基本保持了穩中有升的趨勢,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較高,均值達97.24%。通過淮安市各類學校304名體育教師樣本調查統計得出,專任教師達到94.08%,能夠滿足體育教學需要。青年教師比例(40歲以下)占76.97%,中年教師(40~49歲)占20.06%,而50歲以上的只占2.97%。體育教師職稱構成:初級職稱占21.71%,中級職稱占55.59%,高級職稱,占22.70%。以上數據反映了淮安市體育師資隊伍所具有的綜合水平和能力。
2.2.3學生體質狀況
在淮安市城鄉各類學校抽取927名學生,其中男生445名,女生482名,進行了體質測試,并對測試的數據進行了統計與分析。
身體形態從身高體重指數(QI)、體質指數(BMI)、維爾維克指數(VI)和腰臀比入手進行統計分析,按照中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評分表——身高標準體重評分標準,淮安市小學男女生樣本均值都在正常值范圍,初中一至三年級男生樣本均值在較低值范圍,初中女生和高中男女生樣本均值都在正常值范圍,中等職業學校女生樣本均值在較低值范圍,中等職業學校男生和普通高校男女生樣本均值都在正常值范圍內。通過男女生比較得出,QI均值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男生高于女生,且BMI都在18.5~24.9正常值范圍。VI均值同樣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有性別差異,男生高于女生,基本符合人體生長發育規律。眾多專家認為理想的腰臀比例,女性大約在0.67~0.80之間,男性大約在0.85~0.95之間。淮安市各類學校樣本學生腰臀比例數據統計得出,女生高于理想值,男生基本處在理想值范圍。
身體機能選測了肺活量、安靜脈搏、閉眼單腳站立。用這3項身體機能樣本調查數據統計結果對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從小學五、六年級一直到高校男女生數值都在及格標準(小學一至四年級肺活量體重指數無要求),表明學生的心肺功能有待提高。安靜脈搏是表示人體心血管系統功能簡易可行的指標,正常范圍內,安靜脈搏越低表示其心血管的功能越強。樣本數據統計顯示,隨著年齡增長各類學校學生的安靜脈搏逐步降低,心血管功能逐步加強。反映人體平衡能力的閉眼單腳站立,可以用于評價位置感覺、視覺和本體感覺之間的協調能力。課題組只對小學生樣本進行了測試,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小學生的測試數據值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增加,說明平衡能力在不斷增強。
身體素質測試了50m跑、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握力、耐力跑(男生1000m、女生800m,小學50m×8往返跑)。據統計,淮安市各類學校速度素質方面男生好于女生,男生全部達到良好標準,女生小學和高一年級在良好標準,其余均值都在及格標準。反映柔韌素質的坐位體前屈,除普通高校男生在及格標準外,其余均達到良好標準。反映力量素質的握力體重指數大部分為及格,初三年級女生均值為不及格,中職和高校男生達到良好標準。耐力素質小學五、六年級測試的是50m×8往返跑,樣本測試結果在及格標準,初中以上男生測試1000m,女生測試800m,女生都在及格標準,男生初中在及格標準,高中、中職和普通高校基本達到良好標準。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學校體育的社會功能對城市人文環境的改善,國民健康的呵呼,城市形象的塑造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對人們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增強身體素質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3.1學校體育社會功能對身體、心理健康的維護作用
人是城市發展的主體,而健康又是這一主體最基礎、最根本的保障。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需要人們有健康的體魄應付繁重而快節奏的工作,需要有健康的心理承受各種困難和挫折。學校體育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首先,學校體育能讓學生學會鍛煉身體的方法,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培養終生體育的意識,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去迎接激烈的社會競爭,接受和應付各種生命挑戰。其次,學校體育通過教育、引導、經歷和體驗,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公平競爭、理性競爭、平等協作。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行貪腐之舉,必有事發時。”這句寫在李青海懺悔書中的話,是他對自己難逃黨紀國法懲處的預感。而這個預感在2018年2月26日這一天成為了現實。李青海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白城市紀委監委審查調查。他在懺悔書中寫道,“這是一個我人生悲喜交加的日子。如果說悲的話,是因為我將自此失去自由,離開溫暖的家庭;如果說喜的話,是因為終于停止了一切違法行為,放下了一直背負的心理包袱。”
3.2學校體育的社會功能對體育文化、環境改善的作用
近年來淮安市學校體育的發展,給城市文化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人們已逐漸把健康、把體育鍛煉作為生活的一個部分,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荷載著豐富文化積淀和精神財富功能的觀念已被廣大市民認可,并形成一種積極健康、文明自信、奮發向上的城市精神。從幼兒園到高校開展的多層次、多主題、多形式的體育活動和運動會,促進了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成為城市文化表達的一個重要載體。普通高校體育進社區活動,更進一步促進了社會文化體育活動。在加快建設蘇北重要中心城市中,學校體育對維持社會穩定、塑造城市形象、改善社會環境等發揮了積極作用,為建設美麗、富庶、幸福的新淮安添上了靚麗的一筆。
3.3學校體育社會功能對市場、經濟的促進作用
隨著城市化快速發展,學校體育與城市經濟發展的關系愈來愈密切,對城市經濟的促進作用愈來愈明顯。一是學校體育服務社會功能:學校的場館設施向社會開放,承擔不同層次的體育比賽等等,有些高校正在醞釀構建體育培訓、健身、素質拓展、應急救護等中心,既服務社會,又能產生經濟效益。二是學校體育利用自身功能的輻射作用促進經濟發展:學校上體育課、開展體育活動與競賽,需要大量的建設體育場館和購買體育器材,學生運用學到的體育知識觀賞體育比賽和體育節目,以及由此帶來的健身消費、體育旅游、體育娛樂、體育博彩、體育比賽的保險等,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
3.4學校體育社會功能對健身、生活質量提高的作用
城市化的發展必然帶來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的加劇,運用體育運動來緩解人們的緊張壓力、放松調節人們的身心,是十分必要的,學校體育承載著這些社會功能,今天的淮安市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高,已經從簡單的物質化標準轉向對更高層次的健康化、內涵化、愉悅化的追求,人們對自己體質健康和生活方式的重視也達到空前的程度。
淮安市城市化建設在快速發展,學校體育必須盡快與之相適應,為最大限度的發揮學校體育的社會功能創造條件。
學校:學校是體育社會功能的載體,體育在學校中的地位直接影響著體育社會功能的發揮,各類學校必須把對體育的重視落到實處。首先是學校的各級領導更新理念,堅決摒棄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錯誤觀念和做法,充分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其次,必須加大投入,有了人力、物力、財力的保證,學校體育社會功能的發揮就有了保障,應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配齊、配足體育設施、體育器材,改善學校體育的硬件條件,滿足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的需要。促進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融合,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向社會開放,更好地為淮安市城市化建設做貢獻,使健康工程順利進行。
教師:體育教師隊伍是發揮學校體育社會功能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雖然人們對學校體育的認識達到了一定的層次和高度,但由于根深蒂固觀念的影響,與其他學科相比,學校體育邊緣化現象在淮安市許多學校仍然存在,挫傷了部分體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希望全社會更加關注體育教師的地位、收入與福利,使這支隊伍能夠隨著社會發展健康地成長。體育教師本身也要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愛崗敬業,刻苦鉆研業務。只有這樣,才能建立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體育教師隊伍,從而為學校體育社會功能的發揮積極努力的工作。
倡導體育教師社會化,尤其是高校和中職的體育教師在完成學校體育教學任務的基礎上,讓他們走出校門,承擔部分社會體育的推廣任務,彌補淮安市缺少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問題,使之成為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溝通者和倡導者。
學生:調查中雖然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認識體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隨著成長越來越體會到身體健康對人生的意義。但也有部分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不高,占調查樣本13.11%的學生對學校體育缺乏正確的認識,有28.76%學生不太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由于現代化的生活條件,電氣化的生活實施,網絡化的娛樂方式,使現在的年輕人不同于祖輩,“宅”已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加上應試教育在城市化背景下變的愈演愈烈,造成學校和家庭過度注重文化學習成績,獨生子女的嬌生慣養,怕苦,怕累,凡此種種影響了學生的身體鍛煉,抽樣測試數據分析得出,淮安市各類學生的肺活量體重指數偏低,耐力素質、力量素質尤其是上肢力量較差,女生的速度素質普遍較差。
4.1用新觀念新思想教育學生
伴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學校體育的教育理念需要更新,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堅持從小教抓起,系統教育,使學生逐步形成為了適應社會而練好身體的新思想,既要愛國家,愛社會,愛城市,也要愛自己,愛生命。教師通過學校體育所特有的功能,讓學生感受運動的樂趣,體驗成功與失敗、競爭與合作,提高抗挫折能力,磨練堅強意志,塑造良好品質。通過學校體育活動特殊的規則效應,培養學生遵守體育道德,規范自己的社會行為,適應社會化大競爭的需要。
4.2用新方法新手段教會學生
面對高強度,高效率和高速度的社會節奏,需要學校培養的人才擁有更充沛的精力和更強健的體魄。學校體育要以系統化、整體化、科學化為目標和手段,以學生個體體育需要和興趣為出發點,以積極主動參與和自覺鍛煉為目的,教會學生在人生的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選擇不同的體育鍛煉方法。實現學前、學校、家庭及社會的體育緊密銜接,使體育課與體育活動內容和組織形式逐步社會化,用新方法、新手段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本領,造就適應淮安市城市化進程、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
4.3用新意識新素養培養學生
根據學校體育不同階段的特點,對學生開展體育意識與素養教育。學前教育階段注意進行體育養成教育,從小培養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誘導和鼓勵學生參加體育活動,使其形成對體育的正面意識。在此基礎上,初等教育階段開始進行身體素質、運動能力和運動技能以及體育與健康知識的培養,在其生長發育期及時進行生理心理健康干預,使他們健康和諧成長。中等教育階段重點培養各種體育能力,包括自我鍛煉能力,自我學習能力,自我運動能力,同時根據學生興趣愛好、自身條件,指導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項目,掌握1~2項運動技術,科學地鍛煉身體。高等教育階段要培養體育文化素養,使學生不僅具有參與體育實踐的各種能力,還能夠感悟和理解體育。總之,在城市化背景下,要運用新的意識,依靠體育特有的魅力,精湛的技藝,豐富的文化底蘊來培養學生,提高參與能力、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達到適應社會,欣賞體育,享受生活的目的。
4.4用新思路新發展提升學生
為了實現淮安城市化發展的目標,把城市建設的更加美好,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各類中、高等學校可以有針對性的培養有體育專長的或體育專業的學生,成為公益性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對社區體育和競技體育起到輔助作用。一方面以學生“公益者和志愿者”來擴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為淮安社會體育事業做貢獻;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鍛煉技能的機會,達到互惠雙贏。因為社區體育不僅能夠成為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陣地,同樣也有益于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終身體育興趣和終身體育習慣,為學校體育和社區體育之間搭起橋梁,也是提高市民素質,改變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的有效途徑。
[1]周毅.城市化理論的發展與演變[J].城市問題,2009(11):27-30.
[2]時海芳,葛鑫遠.學校體育功能多元化的社會動因[J].宜春學院學報,2006(6):140-141.
[3]高雪坤.以工業化推動城市持續快速健康和諧發展——關于加快淮安城市化進程的探索與實踐[J].群眾,2009(11):28-29.
[4]周冰.社會變遷與學校體育功能的調適[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13(1):110-112.
G807
A
2095-2813(2014)10(a)-0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