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樓文龍
服務“三農”要處理好“五個關系”
□ 文/樓文龍
“三農”金融服務是世界性難題。大型商業銀行橫跨城鄉,服務“三農”除面臨客戶弱質性、風險多重性等普遍性金融難題外,還面臨城鄉二元結構與一體化經營、 “三農”業務分散性與管理集中化等特殊挑戰……
從農業銀行的實踐看,大型商業銀行服務“三農”,要著重處理好“五個關系”。
加大“三農”金融服務力度,是金融機構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同時,隨著“三農”改革發展的不斷加快,金融機構商業化服務“三農”面臨更多機遇。金融機構要抓住這一契機,平衡好“三農”業務商業化經營與社會責任的關系,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股改上市以來,農業銀行堅持股改不改服務“三農”方向、上市不減服務“三農”力度,在積極加大“三農”業務投入的同時,不斷提高“三農”業務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截至2014年6月末,農業銀行涉農貸款余額2.3萬億元,比2008年底(股改剝離后)增加1.4萬億元;農戶貸款余額達到5553億元,為超過1000萬農戶提供了資金支持;縣域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4300多億元,支持客戶數超過60萬戶;在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的貸款余額達4294億元,有力支持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基礎金融服務覆蓋了全國所有縣域及70%的行政村,為完善農村地區支付結算體系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農業銀行“三農”業務對全行的貢獻度不斷提升,實現了成本和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
農業銀行將始終堅持“面向三農”與“商業運作”的有機統一,不斷加大“三農”投入力度,進一步增強“三農”業務價值創造能力。一是貫徹落實國家支持“三農”和實體經濟的政策措施。以支持糧食生產和收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為重點,加大對“三農”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積極支持在縣域落地的骨干企業和項目,著力推進小微企業專營體系建設,進一步支持縣域經濟轉型升級和小微企業加快發展。二是積極踐行普惠金融責任。進一步加大“金穗惠農通”服務點建設力度,提升農民群眾享受金融服務的便利性;積極加強與地方財政的合作,進一步擴大扶貧富農貸款的范圍;針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分別出臺專門扶貧方案,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同時,要以普惠金融業務為抓手,擴大客戶基礎,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三是努力提高“三農”業務價值創造能力。積極搶抓縣域中高端客戶,提升優質客戶占比;順應利率市場化趨勢,分區域、分業務、分客戶實行差異化定價,不斷加強定價管理水平,提升整體盈利能力,為更好履行社會責任創造條件。
“三農”客戶與城市客戶差別較大,城市金融的運作模式無法適應“三農”客戶的金融需求。大型商業銀行服務“三農”,必須在全行統一管理框架下,對“三農”業務進行差異化的體制機制安排。
為有效實現對“三農”業務的差異化管理,農業銀行實施了三農金融事業部制改革。在管理體制上,構建“三級督導、一級經營”的組織架構,確定清晰的管理和業務邊界,不斷增強縣支行的服務能力和經營活力。在運行機制上,對三農金融事業部實行單獨的資本管理、信貸管理、會計核算、風險撥備和核銷、資金平衡與運營、考核激勵與約束等“六個單獨”政策。在信貸政策上,構建“以年度信貸政策指引為引領、以涉農產行業政策為基礎、以差異化的區域信貸政策為重點”的“三位一體”信貸政策制度體系,搭建差異化“三農”業務信貸管理體系。實踐證明,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為農業銀行服務“三農”提供了有力保障。
農業銀行將在加強全行統籌協調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三農”業務的差異化管理力度。一是進一步深化和擴大三農金融事業部制改革。在全行范圍內推開三農金融事業部制改革,進一步擴大改革范圍。優化調整部門職責,完善相關運行機制,進一步提升專業化管理水平。二是加強差異化政策的頂層設計。系統梳理“三農”信貸制度、業務流程、考核激勵等政策存在的問題,著力進行優化調整,增強適用性。三是引導縣支行差異化發展。引導東部地區縣支行積極搶抓經濟轉型升級、城鄉一體化過程中出現的新機遇;鼓勵新疆、云南和東北等地區縣支行,加大對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等的支持力度;督促中部地區產糧大省的縣支行,在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支持糧食生產上做出新貢獻。
商業銀行加快業務發展必須以風險的有效防控為前提。“三農”客戶實力相對較弱、受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雙重風險影響,發展“三農”業務面臨更大的風險挑戰,更需要采取有針對性的風險防控制度和工具。
近年來,農業銀行采取多種措施,構建適應“三農”特點的風險管理體系。在組織體系上,在總分行設立“三農”風險管理中心,在縣支行設立風險管理部或相應崗位,充實了“三農”風險管理人員。在政策制度上,制定下發一系列專項制度辦法,進一步加強針對性。在管理能力上,開展以基礎管理和基層管理為主要內容的“雙基建設”活動,大力推進縣支行合規文化建設。2008年至2014年6月末,“三農”不良貸款由458億元降至407億元,不良率由5.51%降至1.6%。
農業銀行將在積極拓展“三農”業務的同時,進一步豐富風險防控手段。一是以業務轉型主動防控風險。積極利用經濟增加值、經濟資本占用系數等調節手段,引導分支行主動退出高風險行業,大力開展新興業務,調整業務結構,降低風險水平。二是以多方合作有效分散風險。推動建立政府背景的“三農”擔保公司和風險補償基金,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加強與農村經濟組織的合作,在客戶推薦、貸款擔保、貸后管理等方面,協助金融機構加強風險管理;與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開展廣泛合作,有效實現大型商業銀行資金優勢和中小金融機構地緣優勢的有機結合。三是以加強監測及時預警風險。健全“定期監測、實時監測、專題監測”三位一體的“三農”風險監測體系,及時發布風險提示和預警。
受城鄉二元結構影響,“三農”業務成本高、收益低的問題客觀存在。在大型商業銀行一體化運作模式下,容易導致金融資源向城市傾斜,必須建立有效的資源保障機制,滿足服務“三農”的需要。
農業銀行依托事業部管理框架,對服務“三農”實行單配資源的政策。在信貸資源上,按照高于全行貸款增速2—3個百分點的標準,單獨安排“三農”和縣域貸款計劃。在財務資源上,按照“三農”單列、戰略傾斜的原則,單獨匹配財務費用、工資費用及固定資產投入,有效保障縣支行業務發展。在人力資源上,單獨下達縣域支行校園招聘專項計劃和最低用工控制計劃,堅持校園招聘計劃的50%用于縣域支行,同時加大村官招聘、合同制柜員招聘力度。
農業銀行將在繼續加大“三農”業務資源配置力度的同時,積極提高資源產出效率,努力實現“投入與產出相衡”。一是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綜合考量宏觀環境、區域經濟及基層行發展情況,在不同區域、行業和分行之間合理分配業務資源,進一步增強資源配置科學性。二是積極推動集約化經營。大力推廣農戶貸款“集中審批”、小微企業“批量營銷”、縣域大客戶“平行作業”等模式,有效降低業務成本。三是積極爭取政策扶持。用足用好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增量獎勵和農戶小額貸款稅費減免等普惠性優惠政策。加強與監管部門的溝通協調,確保“三農”金融部差別準備金、監管費減免、營業稅優惠等專項扶持政策的落實。
創新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靈魂。市場和客戶是商業銀行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只有圍繞市場和客戶的新需求開展業務創新,才能幫助商業銀行更好拓展市場、維護客戶。
近年來,針對新時期“三農”客戶特點,農業銀行開展了一系列創新。在產品服務上,創新了林權、海域使用權、農機具等多種新型抵押擔保方式,以及農業龍頭企業季節性收購資金貸款、小微企業簡式快速貸款、惠農卡和農戶小額貸款等多種產品。目前,“金益農”品牌下的“三農”專屬產品118項,基本能涵蓋“三農”客戶的金融需求。在信貸審批上,初步搭建了“專業獨立審查、共享審議(審批)平臺”的“三農”信貸評審通道,執行了限時辦結和重點項目優先辦結制度。在服務渠道上,開發了離行式自助銀行、惠農通服務點、流動服務車、流動客戶經理組、移動銀行服務包等新型服務方式,大幅提升了農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
農業銀行將以農村土地流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縣域旅游、農村流通體系、農村普惠金融等7大方面為重點,加大創新力度,打造服務“三農”品牌和亮點。一是創新政策制度。針對涌現的新業態、新主體,在準入條件、利率定價、還款方式及貸款期限等方面加大信貸政策創新力度。二是創新特色產品。圍繞7大重點領域,創新推出一批好用實用的拳頭產品,提升服務水平。三是創新抵押擔保方式。探索開展農村土地“直接抵押”“集體建設用地開發項目收益權質押”“復墾增加的用地指標抵押”等擔保方式,進一步推廣現有擔保方式,有效破解“三農”貸款擔保難問題。四是創新服務模式。針對新型城鎮化建設PPP模式特點,創新推出“信貸+投行”金融服務模式;順應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的趨勢,進一步完善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圍繞新型農戶,進一步完善“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等農戶金融服務模式;以惠農卡和金穗惠農通工程為抓手,進一步探索農村基礎金融服務模式;利用現代通訊和網絡技術,積極打造服務“三農”互聯網金融模式。
(作者系中國農業銀行副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