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趙秋雁 陳鵬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 激發社會發展活力
□ 文/趙秋雁 陳鵬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要“激發社會組織活力”……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有著極大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從理論上講,國家治理現代化有賴于政府治理、市場治理、社會治理三者之間以及各子系統內部的良性運行和協同均衡。由于我國社會治理體系和能力建設遠遠滯后于其他領域建設,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快社會領域體制改革。只有加快推進社會治理體制創新,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才能真正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
二是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是國家現代化客觀進程的必然選擇。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五化并舉”,使得中國社會的流動性、開放性、活躍性、復雜性前所未有。加快社會治理體制創新,不僅是適應中國現代化發展形勢的需要,而且是對今后現代化總體進程中所面臨的種種嚴峻矛盾和挑戰的主動應對。
三是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是提高社會治理科學化水平的迫切需要。在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和局面下,傳統的社會管理模式、手段和制度越來越難以應對,更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層出不窮的新問題。只有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增強社會治理能力,提升社會治理科學化、現代化水平,才能更加有力、有效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
伴隨我國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社會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取得顯著成效。總的來看,我國現行社會體制與基本國情和社會主義制度是大體相適應的。從全局來看,當前我國社會領域改革仍面臨三大課題:一是計劃經濟體制遺留下的一些老問題,亟待繼續解決;二是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一些新矛盾不斷積累和激化,必須抓緊消化;三是網絡社會和現代化事業快速發展提出更多的新課題。
當前,我國社會治理體制創新主要面臨四大突出問題。
社會治理的理念還較為滯后。當前一些地方政府在社會治理領域存在觀念誤區,主要表現在:“維穩”訴求仍大于“維權”訴求,甚至一些地方政府只講“維穩”,不講“維權”。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規模、質量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個性化的公共服務需求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這也就使得民生問題成為現階段我國社會矛盾基本根源。也有專家指出,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仍很薄弱,這是社會治理理念滯后的重要表現。
社會治理的格局還不夠健全。從當前我國地方實踐來看,許多地方政府對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仍有抵觸心理,重政府包攬、輕多方參與的現象還較為普遍,社會治理工作往往成了政府的獨角戲。
社會治理的制度還不夠完善。一些地方政府仍重“運動式”應對、輕“制度化”建設,社會治理制度化水平總體不夠高;一些地方政府習慣于表層社會治理的制度修補,缺乏深層的制度變革動力;相關制度的缺失、滯后和不規范是許多社會矛盾產生的重要根源;社會轉型過程中,新舊制度的解體和繼替之間出現一些斷裂、真空地帶;社會領域的立法進程嚴重滯后,且立法數量不足、位階低、系統性不夠。
社會治理的能力還較為薄弱。我國在社會治理能力建設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社會治理人才隊伍不僅總體數量較為匱乏,而且整體素質水平亟待提高;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利用程度還不夠高,且許多相關職能部門的信息技術系統標準不一、各自為政、互不對接,形成了“信息孤島”;社會治理規則體系的制定和更新較為滯后,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信息化發展趨勢。
關于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基本依據和總目標。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歷史條件下,創新社會治理體系、提高社會治理能力,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必須適應和服務于我國所正在經歷的三大基本歷史性轉變:即我們黨從“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變,我國經濟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我國社會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這是我們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基本依據。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總體目標是,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整個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是一項極為復雜、艱巨、長期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整體設計、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制。
關于創新現代社會治理理念。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將“社會管理”改為“社會治理”,由“管理”到“治理”,只有一字之差,但涵義更深刻、內容更豐富、要求更明確。社會管理往往強調的是政府自上而下的管控,而社會治理至少有三個“更加突出”:即更加突出黨委和政府主導下的多元社會主體共同參與、良性互動;更加突出民主、法治,重視運用協商民主、法治思維和民主、法治方式;更加突出源頭治理、綜合施策、標本兼治、健全機制。具體而言,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治理理念,針對群眾的要求作出及時、負責的回應和反饋,使群眾由衷感到權益受到了公平對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維護。二要切實摒棄一些地方存在的只講“維穩”,不講“維權”的觀念誤區,正確處理“維權”和“維穩”的關系。三要講究社會治理的辯證法,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濤洶涌也不行;要做到剛柔相濟、寬嚴適度,使社會活躍起來而又有序運行。四要切實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真正體現公眾需求導向,更加尊重人的尊嚴、價值、差異、需求、自由和全面發展,讓人民群眾更好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關于建立現代社會治理制度。社會治理現代化,最根本的在于制度的改革和創新。社會治理制度的核心是法治。與行政思維、經濟思維截然不同,法治思維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對法治的信念。一要牢固樹立法治社會和依法治理理念,善于用法治精神思考社會治理、用法治思維謀劃社會治理、用法治方式破解社會治理難題,把社會治理的思想和行為全部納入法治化軌道。二要加快社會領域立法進程,尤其是在關于社會組織、社會保障、慈善事業、社會穩定等領域立法應盡快取得新突破。三要注重普法教育宣傳,樹立法治權威,形成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會氛圍。四要深化執法、司法體制改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加快建成法治政府。五要充分發揮思想道德和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引領作用,構建和夯實國家的“軟治理”制度系統。
關于建立健全社會治理體系。一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筑牢社會保障底線,確保人民群眾既有公平感又有幸福感。二要健全應急管理體系,逐步建立基于社會生態系統的“環境—心態—行為”三位一體的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框架。三要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堅守“紅線”是核心,要從全方位、全過程、全災種、全社會來統籌安排,提高全民族的憂患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四要健全國家安全體系,樹立科學、綜合的國家安全觀,既要注重行為打擊,更要重視對群眾心態的了解,并要特別重視網絡安全形勢。五要加快形成現代社會組織體系。要以社會組織改革創新為突破口,凝聚和形成強大社會力量;加快政社分開,實現社會組織的“去行政化”“去壟斷化”;提高社會組織的透明度和公眾認受性;推進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科學化和制度化。
關于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治理主體的素質水平、治理技術的先進程度、治理規則的完善程度,是影響和決定社會治理能力的三個重要因素。良好的社會治理的實現,取決于三者之間的優化組合和匹配狀況。一要加強和創新干部教育培訓的形式和內容,全面提高黨政領導干部的綜合治理素質和水平;依托高校科研單位,探索建立社會治理相關學科,培養大批社會治理專門人才;二要尊重和維護社會的主體性地位和價值,有效提升基層社區群眾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三要充分發揮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四要及時把握“大數據”時代的戰略機遇,充分運用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學習借鑒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切實增強社會治理信息技術及其行業標準自主研發能力和水平。
關于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關鍵環節。一是政府善治:創新政府治理方式,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之前的“政府負責”改為“政府主導”,是對建立現代化政府、實現政府善治的更加明確要求。二是合作共治: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發揮社會組織的橋梁作用。要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要優化社會組織發展制度環境,構建開放型現代社會組織生態系統。三是基層自治:重視基層社會自治,發揮群眾參與的基礎作用。社會治理首先需要社會的自我組織和自我管理,這是維持社會和諧穩定的自動調節機制。四是社會法治:推行法治社會建設,發揮法治的保障作用。要加快社會領域立法進程,深化執法、司法體制改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五是全民德治: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發揮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公民道德建設,加強公民道德教育,使之成為公民行動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