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沈 健
促進公平提高質量 推動教育現代化建設
□ 文/沈 健
教育現代化建設是一項涉及廣泛、內容豐富復雜的巨大的系統工程……
江蘇在推進教育現代化試驗區建設過程中,始終把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作為核心任務,注重頂層設計,堅持分類指導,強化制度保障,積極探索教育現代化建設路徑,著力破解制約教育改革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促進公平是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基本要求。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也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教育政策,關注的是人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教育現代化是適應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多層面、全方位、動態化的進步變遷過程,是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轉變、學校教育向終身教育轉變的過程,其核心是促進人的現代化。教育公平既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沒有教育公平,教育現代化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把促進公平作為基石,統籌好教育規模、質量、結構、效益,統籌好城鄉教育和區域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加快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讓每一個人都能通過努力改變命運和完善自我。
提高質量是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質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線,有質量的教育才能滿足現代化建設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盼。教育現代化建設從外延擴展走向內涵提升、質量提高是必然追求,符合教育發展一般規律。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必須直面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強烈需求和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相對不足的矛盾,在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的基礎上,把關注點放到素質教育上來,聚焦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來,突出質量內涵,加強質量意識,深化教育改革,推進教育發展向內涵建設轉變,著力提供更加豐富的優質教育。
堅持政府主導,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關于加快建設教育強省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決定》、《江蘇省縣(市、區)教育現代化建設主要指標》、《關于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開展區域教育現代化創建,明確地方黨委和政府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的主體責任。目前,已有98個縣(市、區)通過省級評估,占比超過90%。
堅持規劃先行,推進現代學校建設標準化。制定實施全省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規劃,89個縣(市、區)在全國率先通過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督導認定,占全省縣(市、區)總數的89%。優化布局結構,綜合考慮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生源數量、結構等因素,組織全省72個縣(市、區)制定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布局專項規劃,規范學校撤并程序和行為,處理好提高教學質量和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的關系。制定實施全省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辦學標準,大力改善辦學條件,明確城鄉辦學、師資編制、裝備配置要求,重點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及薄弱學校建設,進一步縮小區域內城鄉和校際差距。
堅持分類指導,推進區域教育發展特色化。針對地區差異,尊重地區實情,著力統籌蘇南、蘇中、蘇北地區教育協調發展,使全省教育現代化建設分層推進、各具特色。緊緊抓住實施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規劃的機遇,著力建設蘇南教育現代化建設示范區,積極推動跨區域、一體化的資源共建共享,協同解決好面臨的共性問題,努力打造更大范圍教育現代化的建設樣本,為全省乃至全國教育現代化建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穩步實施蘇中教育振興計劃,切實加大對蘇北基礎薄弱地區的支持力度,通過集成建設和試點示范帶動教育現代化的區域輻射。
堅持改革創新,推進教育內涵發展優質化。以部省共建國家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和國家教育現代化建設試驗區為契機,以24個國家教改試點項目為抓手,大力推進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發展示范區、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建設,教育綜合改革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效。始終突出改革重點,在擴大教育資源、改善辦學條件的同時,著力在創新體制機制、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增強辦學活力上下功夫,堅持民主、科學、依法治教,規范辦學行為,以改革帶動教育內涵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
突出公益普惠,加快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著眼新型城鎮化、“單獨二孩”政策實施、戶籍制度改革等帶來的學齡人口數量結構變化,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基礎教育學校布局。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加強示范區和學校標準化現代化建設,均衡配置教育資源并向農村學校和城區薄弱學校傾斜,健全義務教育校長和教師合理流動機制,保障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等困難群體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確保到2020年所有縣(市、區)達到省定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要求,所有義務教育學校達到省定現代化辦學標準。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到2020年基本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突出質量內涵,著力提供更加豐富的優質教育。著力推進教育發展從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推動學前教育普惠優質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高中教育特色多樣發展、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圍繞省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和《江蘇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至2020年)》,加強省級統籌,加大學校布局結構、教育管理體制、現代教育體系等內涵建設力度,實行教育現代化監測公報制度,確保2020年教育發展總體實現省定教育現代化指標,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突出互動融合,著力追求服務發展的現代教育。堅持把教育改革發展放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省份的大局中來謀劃,綜合考慮現代化建設對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文化傳承創新的需求,切實提高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成效。積極主動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調整辦學結構,優化專業設置;實施高校協同創新計劃,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成果轉化、科技服務和培訓活動,推動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為發展創新型經濟、建設創新型省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突出靈活多樣,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終身教育。順應人民群眾日益多樣的文化需求,適應人口老齡化趨勢,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廣泛開展社區教育,健全江蘇開放大學辦學系統,建設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推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為全社會提供廣覆蓋、多類型、多層次、開放便捷的教育與培訓,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平臺。
(作者系江蘇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