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仕英
摘 要:初中數學探究性教學給學生提供了充分自由表達的機會,讓學生主動性得以調動,通過質疑、討論、探究等形式激發學生思維,實現知識的發現過程。教師只有熟悉了整個教學程序,關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不斷改進和反思自己的方法,才能讓課堂發揮其應有的效果,才能讓學生學到有用、實用的a數學知識。
關鍵詞:初中數學;探究性教學;程序;問題;應用
探究性課堂教學是一種在教學中以探究為主要方式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提倡的是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分析討論,通過這樣的方式去發現知識,獲取知識,體驗過程。初中數學探究性教學給學生提供了充分自由表達的機會,讓學生主動性得以調動,通過質疑、討論、探究等形式激發學生思維,實現知識的發現過程。這樣做不僅能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數學思維,更能提高學生的思考力、探究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初中數學探究性課堂教學的重點是先談論后講解,先思考后引導,要堅持學生主體原則、內容適應原則、過程情境原則等。下面我就初中數學日常教學中如何開展探究性的問題和大家進行交流。
一、探究性教學模式的程序
在數學教學課堂中,我們通過創設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對將要學習的知識進行討論、探索,這種討論是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展開的,通過討論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這樣做不僅打破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然后學生做練習,最后教師再復習知識的過程,并且在此過程中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思維,更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探究過程主要分為創設問題、探究問題、練習驗證、反思指導、拓展延伸五個環節。
1.創設問題
數學教學創設問題就是要創設與將要學習的內容相一致的例題或者證明過程。所要涉及的問題一定要是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之上的,讓學生利用舊有知識去牽引出新知的銜接點,問題的難易程度要適中,要具有滿足全體學生的需求,而不是只為“優生”準備的快餐。
例如,在學習九年級上冊第二章的“一元二次方程”時,為了導出它的概念,我們可以創設一定的問題。要在一塊足夠長的模板上剪出一塊面積為140 cm2的長方形模塊,使它的長比寬多4 cm。這塊模塊我們應該如何去裁剪呢?
這樣的問題,學生可以運用已有的知識通過探索去得到解答,同時又會出現學生沒有接觸過的新概念。
2.探究問題
在教師創設出一定問題后,或者是教師引導學生創設問題后,面對問題,學生會通過已有的知識去解決,這就激起了學生探究的好奇心和欲望。而學生要想解決問題就會認真細致地閱讀課本,自己去尋找答案。這樣比教師一上課給幾分鐘時間先預習課本的效果要好得多。當然,探究的形式要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和課堂情況采取不同類型的探究活動。
例如,在探究二元一次方程式概念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根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概念,導出二元一次方程式的概念。這樣學生就聯系了舊知,也得出了新知。
3.練習驗證
學生通過自我探究得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取的知識、得出的結論等有可能正確,也有可能錯誤,為此,讓學生先去驗證自己的結論,練習的習題盡量是課本上的基礎內容,這樣學生就可以是一個自我探究、自我檢驗的過程,由于是基礎性的內容練習,學生沒有過大的壓力和負擔,整個過程教師只起指點和啟示的作用。
4.反思指導
這個環節主要是教師進行知識的講解,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的整體框架和系統的梳理,并糾正學生在探究中的一些錯誤。當然這時的講解不再是傳統滿堂灌式的教授,而是有突出、有重點的精講。
5.拓展延伸
這個環節是要讓學生將知識進行轉化和運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我們在學習了二元一次方程后,讓學生自己去編寫幾道這樣的方程式,并且分析現實生活中我們在哪些地方運用到二元一次方程等問題。這樣學生不僅探究了知識,學習了知識,更深化了知識。
二、探究性學習應注意的問題
初中數學探究性教學由于在形式上更加自由,學生自由度上更好,讓教師對知識、課堂、學生的學情等掌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施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
1.注意學科性和內容的切合性
探究性教學的模式是適合每個學科的,但具體到數學又有其具體的特點,數學所要探究的問題有概念、定理、公式,還有例題課、習題課的教學,每個類型在具體的環節操作上又各有不同。
例如,習題課的探究教學,由于不存在新知識的傳授,就會呈現學生嘗試解題,師生討論分析,拓展延伸的過程。課本第69頁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4x(2x+1)=3(2x+1),首先讓學生自己去求解,小組間討論所能用到的方法,最后學生發現不僅可以用分解因式法,還可以用二次函數圖像法。
2.課堂的掌控
探究性教學解放了教師,激發了學生,讓教師有時間去發現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況,了解課堂學習的不足,讓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得到調動。如,在探究中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并告知學生,討論后要求一個組的一位同學上臺給大家展示,但具體哪個組哪位學生,不提前確定,教師自由抽取。
3.教師指導環節不可忽略
探究過程中學生要比教師講解學習更加有效率,而且理解得也深切,也極易給教師造成學生都會了,沒有必要再講的誤解。其實學生探究中知識有可能是零散的,我們講解既給他們建立知識的結構,也能完成教學的目標。
三、探究性教學的具體應用
初中數學的定理是學習數學的基礎知識,也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下面就以定理“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為例開展探究性的教學式。
1.教師創設情境
教師可以給每個小組分發一個軟質版的平行四邊形,或者讓學生自己拿張紙做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想辦法證明平行四邊形的對邊是相等的。
2.學生動手探究問題
學生制作平行四邊形,并沿著對角線裁剪開,觀察所得的圖形的關系。學生在裁剪后發現是三角形,并且是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但有的學生由于事先沒有在原有平行四邊形上標注字母,無法確定哪個邊才是對邊,這樣就是學生自我觀察、發現、探究的過程。
3.歸納、證明定理
學生通過談論、探究,發現平行四邊形ABCD沿對角線切開后兩個三角形是全等的,所以得出: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在通過全等三角形的定理去證明自己的實踐。這樣就實現了從觀察、猜測,再到證明猜想的過程。
4.應用定理,拓展延伸
教師在補充講解后,讓學生做一些練習,并將這一定理運用到實際練習中。
總之,初中數學探究性教學是一個有規律可循的,能激發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模式。教師只有熟悉了整個教學程序,關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不斷改進和反思自己的方法,才能讓課堂發揮其應有的效果,才能讓學生學到有用、實用的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金月紅,何永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實踐與探究.課程教育研究:中,2013(05).
[2]張宏云.初中數學課堂探究性教學案例.中學理科:綜合,2008(02).
[3]劉蓉.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研究.山東師范大學,2006.
(作者單位 廣東省興寧市永和中學)
?誗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