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月麗
摘 要:學習興趣是內在動機在學習上的體現,它伴隨著求知的動機、理智的情感和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習積極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習興趣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告訴了我們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但興趣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逐步培養的結果,是在學校、社會、家庭環境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在如今的教學大背景下,初中《歷史與社會》這門學科處境尷尬,作為一門“副課”,學生和家長普遍不重視。怎樣在夾縫中求生存?怎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結合本人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引導動機遷移,產生學習需要
愛聽故事是人的天性,有部分學生可能不喜歡上歷史課,但大多數學生卻愛聽歷史故事,他們最希望老師能在每節課中穿插幾個歷史小故事,每次聽故事的時候,學生的神情都是專注而投入的。針對學生的這種心理,我想:與其自己講,不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自己講。于是我作了這樣的嘗試:要求每個學生在上課后講一個短小的歷史小故事,時間為三至五分鐘,全班同學按學號輪流,故事講完后教師做簡單評價。一段時間嘗試之后,確實收到較理想的效果。
1.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課本知識由于篇幅所限,內容十分精煉,許多史實并未涉及,而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則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為了講好故事,就促使學生自己去看書,而且每個學生講的故事都不一樣,內容涉及古今中外,這就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比如,中國古代涌現出了各種各樣的杰出人才:他們有的家境貧寒,但人窮志不短,通過勤奮學習、刻苦鉆研而立志成才;有的心憂天下、一心為國為民;有的關心民間疾苦、敢于為民請命等等。于是,元代畫家王冕自學成才的故事、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范仲淹廟中苦讀的故事、包青天斷案如神的故事、李時珍踏遍大江南北以身試毒的故事、祖逖聞雞起舞的故事……一一呈現在課堂中。
2.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一段時間嘗試之后,我發現每次上課,學生馬上認真就座,眼神里充滿了期待,靜靜地等待著輪到的同學開講,如果講得精彩大家還會自發的鼓掌,然后便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新課內容的學習中去。這樣,每次上課前,同學們心中都有一個期待:這次上臺的同學會講什么故事?他講的怎樣?要是我上臺講會怎樣?講故事的舉措使得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大增。
二、運用語言智慧,激發學習興趣
德國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歷史教師要善于運用具體生動的語言去講述歷史,才能很好地克服歷史知識的既往性和和認識上的間接性給學生帶來的學習的困難,將歷史知識由死變活,由靜變動。例如,在講授“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出現”這一部分內容時,在講授清楚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條件、時間、地點和表現形式后,產生了一個難題:為什么中國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卻并未經歷過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我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然后在父母的呵護關懷下健康成長,直至成才、獨立。而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正像一個胎兒,當它在母親的腹中生長了一段時間后,由于種種原因,胎死腹中,過早地結束了生命。因為中國雖然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卻并未經歷過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總之,教師的語言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其語言的優劣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好壞,制約著教學效率的高低。由于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及歷史課本身特點,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做到“文史不分家”,多采用借鑒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如,比喻、引用、對比、借代等等,使得課堂語言生動、活潑、幽默、風趣,不讓學習有枯燥乏味之感。
三、結合社會熱點,引發學習興趣
歷史和現實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今天的現實是明天的歷史,如果把兩者割裂開來,歷史課將很難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另外,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中學生接受知識的渠道更加多樣,其認知范圍不斷擴大,求知欲也不斷增強,并表現出對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密切關注。所以,在歷史課堂的教學中穿插一些與歷史密切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既能較好地體現歷史學科“古為今用”的原則,也能更好地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對學習歷史興趣盎然。例如,學習了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臺灣給日本后,激發學生對臺灣自古是中國領土的認識,并適當補充臺灣問題、中日“釣魚島”爭端等焦點問題,教師組織在課堂上適當地展開討論,無疑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催化劑。又如,在講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新世紀的中國:機遇與挑戰》一課時,補充“天宮一號”和“神舟十號”成功交會對接這一社會熱點,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祖國科技的突飛猛進;在了解中國面臨的挑戰——跟發達國家差距大這一知識內容時適時呈現“2013最新的全球競爭力排行榜”,通過數據對比,看到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一目了然,不言而喻。在授課過程中持續不斷地利用社會熱點,或是以背景材料出現,或以論據補充資料出現,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豐富了課堂,使課堂教學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
提高學習興趣,已經形成共識。在當代新課程改革的教學大環境下,在網絡信息化的今天,教師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寓教于樂,寓學于樂。但不能過于流于形式,過于講究“熱鬧”,應該關注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應該重點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做到讓學生體驗學習快感的同時,能夠快速地把握知識,這才符合新課程教學的目的。
總之,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積極發揮師生共同的智慧,就一定能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懷著飽滿的學習情緒,主動積極從歷史知識的海洋中汲取營養,鑄造人格,真正達到學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如何把我們的歷史課上得有聲有色,如何讓歷史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讓學生真正喜歡這門課,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王秋艷.如何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J].成才之路,2012(07).
(作者單位 浙江省象山縣新港中學)
?誗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