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摘 要:新課改提倡“生活化”的教育教學理念,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以“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組織形式”這兩個方向為切入點,試就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的教學策略進行了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提倡“生活化”的教育教學理念,其本質目的在于將學生從枯燥、單調的理論灌輸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學習氛圍中實現對于知識點的更好理解、吸收與靈活運用,
進而為其自身綜合素質的顯著提升與進步奠定良好的基礎。筆者從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多年,將新課標所倡導的“生活化”教學理念巧妙融入自身日常的教學實踐之中。現結合真實教學案例,試就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的教學策略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一、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內容同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息息相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更是要求教師的教學活動“以學生的現實生活作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更好地發展、在發展中更好地生活”。
因此,要想真正實現《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生活化,我們小學一線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須大膽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將更多小學生日常生活中喜歡聽、樂意看、有著濃厚興趣的內容作為教育素材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這樣才能為保證教學內容的生活化、進而推動小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對此,我有著非常深刻的體會。例如,在教學《我的成長》這部分內容之前,我鼓勵學生課下通過各種方法和渠道從他人處了解更多關于自己成長過程中發生的一些小故事,可以詢問自己的爸爸媽媽,可以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打聽,還可以借助家中保留的相冊尋找自己成長的點點滴滴……這樣一來,學生不但對自身的成長歷程有了明確且清晰的了解,而且更為重要的一點還在于在接觸新知識點之前率先形成了豐富而完善的情感體驗,這對于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促使學生在興趣的推動與指導下自覺且真正地融入學習活動之中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
二、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生活化
教學組織形式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若想將“生活化”的先進理念落實到實處、真正構建起“生活化”的《品德與社會》課堂,就必須靈活運用各種措施及手段,實現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生活化。
1.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小學生活潑、好動,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大多有著濃厚的探究興趣,因此,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一方面符合小學生特有的身心特點,有利于集中其注意力,提升對所學內容的學習興趣以及積極性;另一方面則可以促使學生借助熟悉的生活經驗實現對于新知識點的更好理解與掌握,切實提高學習質量與效果。因此,從這層意義來講,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對于“生活化”課堂的構建以及課堂教學效率的真正提高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如,在學習《學會寬容》這節知識時,我就為學生營造了如下兩個教學情境:
(1)乘坐公交車時,有人無意踩了你的腳;
(2)同桌不小心把你最喜歡的鋼筆摔壞了。
這兩個場景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學生對此也大多有著切身的體會,如此便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極為熟悉的學習環境。之后,我又鼓勵學生針對上述情景認真思考、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此,就為生活化課堂的建立以及教學效率的明顯提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進行生活化的社會實踐活動
任何知識都來源于生活實踐,更要靈活運用到生活實踐之中,為社會生活提供更多實質性的服務與幫助。因此,多多進行生活化的社會實踐活動方為踐行“生活化”教學理念、構建“生活化”教學課堂的關鍵所在。
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小學《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時,必須將教學場所由單純的課堂擴充到社會生活這一大的教育范圍中。
同樣以為自身為例,在教學完《走進商場》這一部分內容的具體知識點之后,我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走進商場進行購物活動,并將本次的購物過程以及小組體驗記錄下來。通過親身的實踐活動,學生很容易就形成一個感悟:商業在我們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商業。如此,便為學生進一步鞏固自己的課堂所學、實現“生活化”課堂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
生活即教育。生活既是德育教育的源泉,更是德育教育的歸宿。因此,我們小學品德教師必須對“生活化”的教學理念予以高度重視,并通過靈活運用各種措施,真正將其由理論落實到教學實處。這樣,才能通過實際的生活教育引發學生內心道德情感的變化,促使他們以此為契機,進行自我教育,從而真正實現思想品德知行統一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毛紅星.試析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方法與對策[J].新課程,2013(01).
[2]宋長梅.生活即教育 社會即學校: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育探析[J].學生之友,2013(06).
(作者單位 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移風店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