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維菁
摘 要: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它能夠傳遞地理信息、幫助我們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聯系,學生所學的很多地理知識就依附在地圖當中。但是,在學生學習地理的過程中,正是不會“讀圖”成為了學生地理學習的“攔路虎”,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把學生在讀圖過程中出現的障礙進行了歸類和總結,并從教和學兩個方面入手,思考了其應對策略。
關鍵詞:讀圖;障礙;應對策略
地理這門學科與其他學科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明顯的不同,除了文字敘述外,還配有各種各樣的地圖,它們與教材融為一體,是學生學好地理的工具。但是地圖種類繁多,出現的形式也各不相同,由于一些主觀和客觀的原因,使得部分學生在讀圖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障礙。
一、初中生常見的讀圖障礙
1.學生的腦子中只有“全等”的意義,不明白比例尺有大有小
同樣是一幅世界地圖,在一張大圖上能找到阿拉伯半島,換一幅小圖去找阿拉伯半島,我們有些學生就找不到了。
2.對于整體和局部的感知不強烈
在一張世界地圖中能找到阿拉伯半島,但是把阿拉伯半島摳出來,單獨讓學生去辨別,學生就不認識了。如果把這個局部區域摳出來,再放大或縮小,學生就更不認識了。
3.學生不懂圖例,不理解地圖表達的含義
有些學生拿到分層設色地形圖,他只關注色彩美不美,不知道不同的色彩有意義。其實不同的色彩代表了不同的海拔范圍。
4.不懂得變換,只會照搬照抄
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填充圖冊第4頁第一題填圖題中,我們有些學生在“東北平原”的框里填“日本群島”,原來練習冊上的那個空格位置和書上原圖中“日本群島”的位置差不多,我們學生就照搬照抄了,殊不知,有個細節學生沒關注到,就是填圖上的空格旁邊還有一條指示線,這樣一來,練習冊上所要考核的就是另外一個地理事物了。
5.應變能力比較差
如果地圖中給出的要素少一點,學生還可以讀讀,要是加了幾個要素,(相當于幾個地圖的疊加),學生就“找不著北了”。
6.色盲、色弱
有些學生掌握了一些讀圖的方法和技巧,但由于本身的主觀原因,對于一些特殊的地圖例如涉及到用顏色來區分地理事物的地圖,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出現了障礙。
二、初中生讀圖障礙的應對策略
1.教師的“教”方面
首先要使學生掌握讀圖和析圖的一般程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其次要讓學生接觸多種不同類型的地圖,尤其是教材中出現的基礎地圖,更要進行強化閱讀和識記,正所謂,見多才能識廣,熟練就能生巧。再次,在地理教學中要注意循序漸進,從最基礎的圖入手,對于反映多個要素的綜合圖,可先分別出示單元素地圖,然后再把多張地圖疊加,讓學生感受綜合圖。對于變式圖,可先向學生展示基本圖,通過對比讓學生弄清每一種變式圖與基本圖的關系。最后,要注重培養學生讀圖的興趣和用圖習慣,盡量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規律等知識落實到有關的地圖上,讓學生時刻感受到用地圖來解決問題的“魅力”。
2.學生的“學”方面
除了上課認真聽講,了解讀圖的方法和技巧外,還要認真作業。俗話話,百聽不如一做,學生要認識地理的空間分布,填圖、繪圖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在我們學生的練習冊上有很多的填圖、繪圖題。學生可加強這方面的練習。另外,在學習的過程中,還要注意方法的總結,對圖表進行歸類,了解不同圖表的特點,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讀圖能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