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紅
摘 要:對創設教學情境的意義、原則、方法、誤區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教學情境;意義;原則;方法;誤區
教學情境以生動形象的情境再現書本知識所表征的實際事物或者相關背景。它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模糊的內容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感性認識的形成,并促進理性思維的發展,從而進一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與統一。
一、創設教學情境的意義
越來越多的教師指出: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理解新知、掌握重難點、形成能力提供了最合理的空間和展示的平臺。
1.促進知識的遷移
情境認知能意識到思維中的障礙與矛盾,并能揭示真實的生活情境在學習中的內在意義。例如,實際生活中我們往往需要用數學模型來建構,通過解答來求得最佳答案,在這一過程中通過發現問題、完善問題,一定程度上揭示真實生活在學習中的內在意義。
2.有利于學生主體性建構
實踐證明,置身于情境中的學生很容易產生探究的渴望和解決問題的熱情與責任感,這些元素都是學習的原動力,并且積極促使學生主動尋找解決的方案。
二、創設教學情境的原則
1.興趣性原則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學生各種創造力和求知欲的“老師”,只要他們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會永無止境地去追求、去實踐、去發展。
2.啟發性原則
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保證新設的教學情境能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在教學“等比數列”一節時,由等差數列復習引入,這樣學生由其通項公式和求和公式聯想到等比數列的相關性質,聯系中探索區別,啟發性十足。
3.真實性原則
學生在眼見為實的豐富生動形象的客觀事物面前,通過對情境相關問題的探究,完成對題目的構想。在教學“真子集的定義”時,我們知道,是大連人就一定是中國人,是中國人不一定是大連人,由此大連人的集合相對中國人的集合要小,我們就把小集合稱作大集合的真子集。這樣使真實生活走進課堂,數學知識變得具體化。
4.層次性原則
學習活動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在情境創設上盡可能依據學生的實際經驗和認知特點,設計好學習計劃,有層次、有梯度,考慮好問題的銜接與過度,做到創設的問題精煉到位又自然。
三、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
1.利用電教設備創設問題情境
教師在教學《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課前,用電腦播放《燭光里的媽媽》這首歌,歌聲蘊含的那種深沉的愛,讓我們不自覺敞開心扉去感受這位特殊媽媽的愛,一切仿佛沒有開始就已經期待。
2.借助教具展示情境
鮮艷的色彩、生動的教具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精心設計的教具可以使教學內容直觀,如,在教學“橢圓”第一節課時,我們用一段繩長表示到兩個定點的距離和,當固定兩個定點時,橢圓的圖像自然的畫出來。
3.融入生動的語言創設情境
備課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各教學環節之間過度語言的設計,使環節鏈接得自然緊密、恰當,教師抑揚頓挫充滿激情的言語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
四、創設教學情境的誤區
1.情境目的不明確
每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教學情境的創設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創設,既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又要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不能流于形式。如果情境不明確,學生的思維會很混亂,那么導致的最終結果是無法合理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2.缺乏感情的情境
情境不僅包含場景,而且內含情感。任何情境如果沒有教師的感情投入,都會失去教學的功能。有些情境從認知層面看是到位的、是有價值的,但是教師卻以一種機械的方式來展示它,結果只能是大家被動的接受,看到的、聽到的是知識的外在,而不是真實的自我。我們需要的是出自內心的喜歡鉆研,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3.電教情境過多
利用課件創設情境已經被教師所普遍采用,多媒體情境有其特有的優勢,但是在實際應用中過多也會出現負面的效應,它省了我們的想,所以我們的大腦沒有參與,只是被動地接受,這樣不利于我們的智力開發。
4.情境膚淺化
情境創設只是走過場,缺少思考價值或不能引發學生的思考。
(作者單位 遼寧大連瓦房店第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