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多指標綜合測定法和層次分析法,建立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模型,根據1980—2010年河南省及全國實際經濟數據,對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階段與總體水平進行測算,并對影響河南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各分項指標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表明,改革開放至今,河南省農業現代化水平穩步增長,但整體水平落后于其他經濟發達地區,處于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起步階段。針對河南農業的發展現狀與現實制約因素,提出了河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思路、實現途徑與政策建議。
關鍵詞: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 F327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2-0358-05
收稿日期:2013-07-11
基金項目: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編號:2011B156);河南省重點軟科學招標項目(編號:12240041002)。
作者簡介:張全紅(1970—),男,河南唐河人,碩士,副教授,從事農業經濟管理研究。Tel:(010)62193884;E-mail:hnzzzqh@163.com。農業現代化是河南省農業發展的目標與方向,加快河南現代農業發展,首先要認清當前河南農業發展現狀、所處階段、面臨的現實障礙與制約因素,然后才能根據國內外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經驗,結合河南省實際情況,提出符合河南省實際情況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思路與實現途徑。因此,正確理解農業現代化內涵、合理構建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體系、準確判斷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就非常必要。
1農業現代化的內涵與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1.1農業現代化的內涵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比較的概念,所謂現代農業就是指發達國家的發達農業,而農業現代化就是落后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的過程,過程的終結就意味著農業現代化的實現[1-3]。所以,農業現代化的本質是傳統農業在其生產率方面的革命,不僅指土地生產率,更主要的是指農民勞動生產率的革命。筆者認為,農業現代化的本質內涵是落后農業的勞動生產率趕超先進農業的勞動生產率的過程。達到同時代發達國家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平均水平,就可以認為基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應該能夠反映出農業的經濟效益,其具體方面應包括農業的投入、產出水平、農民的生產力水平、農村經濟發展狀況、農業可持續發展等。
1.2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依據上述對農業現代化內涵的界定,本研究提出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原則與具體指標,具體情況如下所示。
1.2.1構建原則科學合理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應具有特定范圍內的可比性、發展上的動態性、涉及內容的系統性、標準的一致性、指標內涵的直觀性和數據的可得性等。具體地講,指標的設置應遵循如下原則:(1)前瞻性和導向性。指標的設定既要對以往農業發展效果檢驗的需要,又要對未來發展有積極的影響,能夠對實踐起指導和輔助決策的作用,從而引導農業不斷向前發展,這是研究并設置評價指標的基本宗旨[4]。(2)系統性與綜合性。把最能反映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主要因素作為考察指標,既突出重點,又具有較強的代表性,且不能相互重復或高度相關,通過指標的系統和綜合,全面、重點地衡量出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3)特色性與可比性。所設置的評價指標既要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特色,反映各地區不同時期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又要有一個公認的標準,使得在全國各地區之間以及各地區不同時期和發展階段上也具有可比性。可比性還包括指標數據統計口徑的一致性及有量綱數據的標準化處理等。(4)數據易獲性與權威性。對于可以量化的評價指標,盡量選用現有統計資料中相對成熟和公認的指標,保證指標含義清晰,涉及統計范圍明確,便于數據的收集、處理、分析和判斷。對于不能量化或者需要賦予主觀權重的指標,則應采用專家評價法等科學決策方法,根據專家咨詢和實踐檢驗,形成較客觀的評分標準和權重。
1.2.2指標選擇與說明依據上述農業現代化內涵和評價指標設置原則,借鑒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成果,經過多位國內專家論證,最終確定4項準則指標和12項分項指標(表1)[5],以此來評價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這12個分項指標反映了農業現代化的不同方面,整個指標體系則綜合反映了農業現代化的整體水平。各指標的邏輯層次如表1所示。
2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
本研究采用多指標綜合測定法來評價農業現代化發展整體水平(圖1),模型中各指標及指標相對于總目標的權重則采用層次分析法和專家評價法。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種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多因素決策分析方法,存在適用目標(因素)結構復雜、必要數據缺乏或指標難以量化、決策準則多、目標決策多等問題。其基本原理是:首先確定待分析問題的諸多影響因素,并將這些因素歸類,建立該問題的層次結構,確定各因素相對上一個層級的重要性即權重,借此進行綜合判斷。大致步驟包括建立遞進層次結構、構造判斷矩陣、計算權重(含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綜合評價四部分。
2.1遞進層次結構的建立
首先,將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確定為目標層A,將影響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各項指標(表1)按屬性分成4組,形成4個準則層,即農業投入水平B1、農業產出水平B2、農村社會發展水平B3、農業可持續發展B4,每一準則層下的指標構成措施層C(圖1)。
2.2兩兩比較判斷矩陣的構造
層次分析法用兩兩比較的方法判斷本層因素對于上層的重要程度,用1~9比例標度法對重要程度進行賦值:1代表同樣重要;3代表稍微重要;5代表明顯重要;7代表強烈重要;9代表極端重要;2、4、6、8代表上述判斷的中值。
運用1~9比例標度法對指標之間的重要程度進行比較,這樣顯然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對主觀性進行量化需要相關專家根據經驗來確定,這難免會有一定的主觀隨意性。因此,通過對有關管理部門、專家學者進行問卷調查,并采用德爾菲法
收集國內權威專家意見,對信息綜合整理,形成構造判斷矩陣的基礎數據。在此基礎上,經過反復比對和統計模擬,構造出目標層兩兩比較判斷矩陣A和準則層兩兩比較判斷矩陣B1、B2如下所示:
2.3進行一致性檢驗
2.3.1最大特征值的近似值λmax和特征向量本研究用方根法求最大特征值的近似值λmax。設兩兩權重比較矩陣A的判斷矩陣為:
2.3.2矩陣的一致性檢驗及各層次指標權重向量的確定若A與A完全一致,則λmax=n,檢驗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指標CI=λmax-nn-1,考慮到判斷矩陣維數n對CI 的影響,引入修正值RI,取更為合理的CR=CI/RI作為檢驗判斷矩陣一致性的指標。若CR=0,則完全一致;若CR≠0,則不一致;一般對當CR≤01,則認可為一致[6]。對判斷矩陣A 、B1、B2進行一致性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2.4組合權重系數
由于準則層相對于總目標層、4個措施層相對于各自的準則層排序均有效,就可計算出措施層指標相對于總目標的權重向量(表1)。組合權重系數分別為wA1,wA2,wA3,wA4,則:
3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
為了客觀評價河南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首先要構建測定模型,并對各指標的實測值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然后再進行綜合評價。
3.1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模型的構建
根據已經確定出的各項指標及指標對總目標的相對權重,本研究采用多指標綜合測定法,構建測評河南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模型[5,7-8]:
其中:A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指標值,B1至B4為準則層指標值;wij為措施層組合權重,Cij為措施層指標觀測值cij經標準化后的值,i表示所屬準則層, j表示所屬準則層的第j個觀測指標。
3.2數據來源、標準化處理、農業現代化發展階段的劃分
3.2.1數據來源本研究采用官方公開發布的統計數據作為評價用基礎數據。這些數據來自1980—2011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農業年鑒》《中國農村住戶調查》《中國國土資源年鑒》《全國農村統計資料》《河南統計年鑒》《河南農村統計年鑒》《河南農業年鑒》《河南調查年鑒》《河南國土資源年鑒》《河南農村統計資料》等。基礎數據經過筆者計算整理成為評價指標原始值。
3.2.2數據的標準化處理由于上述12個指標的基礎數據量綱不同,無法進行綜合比較,需要對其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本研究采用比值法,即先選取一個評價基數值,再用指標的原始值與基數值相比,就可得到各指標的無量綱值。消除了量綱差異后,就可以作為農業現代化水平評價指標的評價值。正向指標標準化數值:Cij=cij/cmax;負向指標標準化數值:Cij=cmin/cij。其中,cij為措施層指標原始觀測值,cmin、cmax 為第i項準則層對應的第j個評價指標基準數據的界限值,這2個值是被公認的已經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閾值。比如,負向指標恩格爾系數低于40%是一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的表現之一,那么表1 中恩格爾系數就取最大值40%作為閾值;正向指標有效灌溉率高于85%是一個國家農業發達的標志,那么表3 中有效灌溉率的最小值就取85%作為閾值等。本研究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參照中等發達國家農業的相關指標值和我國農業發達省份的情況,確定cmin、cmax 等2個臨界值。在計算中,若某項指標達到或超過了臨界值,則該項指標評價值Cij直接取1,Cij越接近于1,則說明這項指標的現代化程度越高,反之,則結果相反。各項指標的界限值見表1最后一列“農業現代化成熟階段”中的數值。
3.3農業現代化發展階段的劃分
根據表1中各項指標的權重及評價指標基準數據的界限值,運用上述綜合評價模型就可計算出不同發展階段農業現代化水平的綜合值A,即農業現代化起步階段為A<04,發展階段為0.4≤A≤0.8,成熟階段為A>0.8。
3.4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綜合發展水平與趨勢評價
根據上述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模型,采集1980—2010年河南農業相關指標的實際統計數據,對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總體評價,測定結果見圖2。用同樣方法對全國及東、中、西部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綜合測評,以便于和河南進行分析比較。
根據河南農業現代化水平綜合值(圖2)可知,1980—2010年河南省農業現代化水平穩步增長,并一直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更高于西部地區,幾乎和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同時(2000年左右)由農業現代化的起步階段跨入發展階段。但是,河南農業現代化總體水平并不是很高,并且在2000—2003年處于低位徘徊,甚至出現了絕對量上的倒退,和東部地區相比出現差距;直到2004年,其水平才又穩步提高,但和東部地區相比,差距卻更大了,其綜合值由原來高于全國平均值變成接近全國平均值,發展速度趨緩,這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和北京、上海等農業發達地區相比,這些地區綜合發展指數已經達0.7以上,接近農業現代化的成熟階段,而河南2010年的水平只有047,只是進入農業現代化發展階段的前期,差距十分明顯。
4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具體指標分析
綜合指數具有綜合性、直觀性、易于判斷的優點,能夠反映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整體狀況,但不能反映農業現代化所涉及的某些具體問題,特別是一些核心指標所體現出來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對于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往往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還有必要對一分項指標進行具體研究。下面就河南省農業的投入水平、產出水平、農村社會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等4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4.1農業投入水平
勞均農業資金投入最能反映農業的投入水平。由表3可知,2010年河南勞均農業資金投入為1 512.0元/人,全國平均1 757.6元/人,北京為1 562.9元/人。說明河南農業投入水平并不低于農業發達地區,甚至比上海、廣州還要高很多。2010年河南農業、 林業、水利設施等方面的總支出為399.19億元,高于北京(158.64億元),表明勞均農業資金投入并非制約河南省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農業科技投入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是反映農業投入的一個重要指標。2010年河南農業科技投入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為0.08%,全國為0.06%,低于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農業科技投入不足可能是河南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障礙。與農業現代化最發達的北京、上海相比,河南省在農業勞動力受教育水平、單位耕地面積上機械總動力數、有效灌溉率等方面并無太大差距(表3),說明這些指標并不是阻礙河南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4.2農業產出水平
河南省農業發展水平偏低,主要表現在農業產出和發達地區存在巨大差異。2010年河南省農業人均GDP為1 931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 174元),更低于北京(4 518元)。在農業勞動生產率方面也表現出同樣的特征,河南省農業勞動生產率幾乎相當于北京的1/5。這是因為北京地區經濟發達,外在經濟環境遠好于河南,且無糧食安全壓力,有更多的產業結構調整空間,有更多的土地可用于非糧食種植,收益遠高于傳統種植業,所以,按農村人口平均的農業產值就高于河南。北京農業從業人員在所有從業人員中所占的比重也遠低于河南,所以其人均農業勞動生產率遠高于河南。相比而言,河南外部經濟環境差、從事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低,從而拉低了河南省農業現代化水平。
4.3農村社會發展
以農業勞動力在整個社會勞動力中的占比為例,2010年河南省為44.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6.7%),更高于北京市水平(6.0%)。按照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一個落后經濟向發達經濟轉換的過程,就是一個農民逐漸減少、農業產值表32010年河南、北京、全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情況
指標河南省指標值所處階段全國
平均值北京指標值所處階段農業現代化不同階段的標準起步階段發展階段成熟階段勞均農業資金投入(元/人)1 512.0起步1 757.61 562.9起步<5 0005 000~7 500>7 500農業科技投入水平(%)0.08起步0.061.00發展<0.80.8~1.21.4~2.4農業勞動力受教育水平(%)78.5成熟69.885.3成熟<3030~6060~90單位耕地總動力數(kW/hm2)14.16發展7.6211.90發展<99~1818~36有效灌溉率(%)70.55發展49.5771.20發展<6969~85>85農業人均GDP(元/人)1 931起步2 1744 518起步<9 1009 100~15 000>15 000勞動生產率(元/人)4 380起步5 22420 260發展<12 00012 000~25 000>25 500土地生產率(元/ hm2)16 409起步11 98653 620成熟<37 50037 500~52 500>52 500農民人均純收入(元/人)2004起步2 1304 800發展<4 8004 800~9 600>9 600恩格爾系數(%)37.0成熟41.130.9成熟>5555~40<40農業勞動力就業率(%)44.9起步36.76.0成熟>4545~20<20森林覆蓋率(%)20.2發展20.3637.0成熟<1515~25>25注:貨幣值均已折算為以2000年為基期的實際值。
占比下降的過程。那么,農民減少到什么程度算是實現了現代化呢?國際上有一基本認可的標準,即農業勞動力占社會總勞動力的比例低于20%。目前,北京已經降到10%以下,接近經濟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而河南還存在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這是河南省的基本情況,也是制約河南農業現代化發展最主要的因素。
4.4農業可持續發展
河南省歷年的森林覆蓋率并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說明河南省在這個方面有自己的優勢。河南自然條件優越,人口稠密,比較適宜農耕,農業生產穩定,自古就是華夏文明中心和全國經濟中心,素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可持續發展潛力很大,但這并不是說河南省農業可持續發展就不存在問題,相反,問題還十分嚴峻,主要表現為資源的過度使用和環境的嚴重破壞。
5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5.1河南省農業現代化水平穩步提高,可持續發展潛力巨大
河南農業現代化總體發展水平30年來逐步增長,并且一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已經由農業現代化的起步階段跨入發展階段,但自2000年后與先進地區的距離越來越大。河南省森林覆蓋率、勞動力文化程度、農村恩格爾系數等社會發展指標都表現很好。河南自然條件優越,適宜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潛力巨大。
5.2影響河南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不利因素
5.2.1農業投入方面資金投入不足是河南省農業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具體表現在農業投入資金不足,生產經營資金匱乏,農業科技投入較低,科技轉化能力較弱;農業比較利益低下,糧食生產補償不足,“以工補農,以城補鄉”的機制遠未形成。而務農效益低,又導致高素質農業勞動力大量流失。
5.2.2農業產出方面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滯后,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導致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農業人均GDP、農民人均純收入等都比較低。
5.2.3可持續發展方面耕地剛性需求減少,人地矛盾突出;農業基礎薄弱,糧食增產更難;淡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嚴重;經營方式粗放,產業結構類同。這些現實不利條件都不同程度地制約河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5.3河南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前提、思路與政策建議
5.3.1河南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前提實現河南農業現代化,首要前提是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強農業生產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開發利用,特別是做好耕地保護,維護耕地質量安全。首要任務是搞好糧食主產區建設,穩定播種面積,提高河南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5.3.2河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思路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轉出農業剩余勞動力,適度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水平。經營方式宜采用資本-勞動雙密集型的家庭農場,這可能是河南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適宜模式。
5.3.3政策建議貫徹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支持力度。加大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投入,培育具有現代技能的創業型農民。改革當前農村投融資體制,改善農村融資環境,加大農村資金供給,以促進河南農業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西奧多·W·舒爾茨. 改造傳統農業[M]. 梁小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67-175.
[2]羅伯特·K·G·坦普爾. 中國:發明與發現的國度[M]. 陳養生,譯.北京:21世紀出版社,1995:47.
[3]張全紅. 論中原經濟區建設與河南農業現代化[J]. 農業經濟,2012(6):16-18.
[4]譚愛花,李萬明,謝芳. 我國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1,25(10):7-14.
[5]蔣和平,辛嶺,尤飛,等. 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研究[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47-48.
[6]運籌學[M]. 3版.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457.
[7]蔣和平,黃德林. 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定量綜合評價[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6,27(2):87-91.
[8]辛嶺,蔣和平. 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測算[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31(6):646-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