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琴
解析瑞舒伐他汀抗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價值和藥理作用
張志琴
目的觀察瑞舒伐他汀抗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價值, 并對其藥理作用進行探討。方法將本院近年來收治的76例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為38例, 分別給予兩組患者瑞舒伐他汀及阿司匹林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IMT、TC、TG、LDL-C等指標水平變化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相較治療前兩組患者IMT、TC、TG、LDL-C等各項指標均有明顯變化,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上述指標均明顯優于參考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瑞舒伐他汀在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中具有顯著的藥理特性, 能夠顯著提高臨床治愈率。
瑞舒伐他汀;動脈粥樣硬化;藥理
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高脂血癥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最為直接因素,因此在治療中對患者血脂進行調節, 進而有效控制疾病已經成為臨床達成的共識[1]。瑞舒伐他汀是近年來臨床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有效藥物, 降脂效果良好, 能夠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縮小。為對瑞舒伐他汀在動脈粥樣硬化治療中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 同時對其藥理進行分析, 作者對本院收治的76例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進行研究分析, 具體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院自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76例動脈粥樣硬化患者, 男44例, 女32例, 年齡46~74歲,平均年齡(59.65±3.25)歲, 體重為(25.65±4.12)kg, 患者均符合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診斷標準, 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38例,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體質指數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標準 伴隨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患者;在參與研究前3個月內患者出現急性心肌梗死等嚴重心臟病患者;伴隨甲狀腺疾病、肝病及結核等影響血脂代謝疾病或者使用激素等可對血脂代謝產生影響的藥物;腦出血患者;高血壓嚴重患者, 即靜息狀態下舒張壓及收縮壓分別≥110 mmHg、≥18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對HMG-CoA 還原酶抑制劑藥物嚴重過敏患者。
1.3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降壓、抗血小板藥物及降糖藥物等常規治療, 觀察組采用瑞舒伐他汀(生產公司:南京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80670)治療, 1次/ d, 10 mg/次, 睡前服用。參考組采用阿司匹林(生產公司:Bayer HealthCare Manufacturing S.r.l, 國藥準字:J20130078)治療, 1次/d, 100 mg/次, 睡前服用, 兩組患者均接受為期6個月的治療。
1.4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 0.9~1.3 mm為增厚, >1.2 mm則確定為粥樣硬化)、總膽固醇(TC, 正常指標2.9~6.0 mmol/L)、三酰甘油(TG, 正常值<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正常值維持在3.37 mmol/L)。對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觀察并記錄。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 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治療前兩組患者IMT、TC、TG、LDL-C等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述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IMT、TC、TG、LDL-C指標比較分析( x-±s)
2.2觀察組治療期間出現2例輕微血管神經性水腫, 1例蕁麻疹,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9%, 參考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3例消化不良, 2例輕微蕁麻疹,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2%, 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隨著瑞舒伐他汀在臨床的推廣使用, 關于其藥理作用基本明確:藥物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能夠有效抗氧化、抗血栓, 從而促進內皮功能的改善[2]。有研究者在對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進行研究時給予瑞舒伐他汀治療, 患者血清內超敏反應蛋白出現下降, 同時低密度蛋白及膽固醇水平均出現下降趨勢, 血管內部脂質沉積有效減少, 巨噬細胞內膜吞噬、浸潤等作用明顯減輕, 有效抑制了炎性因素的使用[3]。藥物能夠降解金屬蛋白酶, 對其結構產生破壞作用, 加速斑塊破裂, 維持動脈斑塊的穩定性。瑞舒伐他汀能夠對核轉錄因子的表達進行抑制, 從而有效減少血管擴張素、腎素及醛固酮系統后導致的高膽固醇血癥;瑞舒伐他汀能夠對低密度蛋白質分泌的白細胞介素-18水平進行抑制, 內皮細胞分泌功能受到抑制, 有效保護內皮, 同時有效抗炎[4]。瑞舒伐他汀能夠促進血管內皮中一氧化氮的依賴性的改變, 有效抗血栓,對血管內皮作用進行調節。瑞舒伐他汀能夠抑制血小板活性,對血管內膜脂質沉積進行抑制, 內皮細胞受到的損害明顯減少, 血小板受到刺激較小, 對動脈斑塊的形成進行抑制。本次治療中, 觀察組患者經積極治療后IMT、TC、TG、LDL-C均出現明顯改善, 患者治療期間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由此可知, 瑞舒伐他汀在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中使用通過抗炎、抗氧化、抗血栓等促進內皮功能的改善, 促進患者康復, 有著顯著的臨床使用價值。
[1] 董大偉.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發病機制的特征及遠期預后.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醫學版), 2013, 34(6):640.
[2] 賈宏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病理類型及MRI表現與缺血性腦卒中發病的關系.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3, 29(12):1263.
[3] 桂樹華.老年腦梗死患者顱內外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的危險因素及與病變部位的相關性.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22):5564.
[4] 張學鋒.瑞舒伐他汀聯用貝那普利對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者脈壓的影響.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3, 15(9):931.
2014-04-08]
453000 河南省新鄉市第二人民醫院藥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