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月輝+++張海英+++高亞平
【摘 要】大學生創業孵化體系建設勢在必行,本文探討了制約大學生創業孵化體系建設的因素,并針對這些因素提出促進大學生創業孵化體系建設的建議,最終實現引導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和就業的目的。
【關鍵詞】 高校 大學生 創業 孵化 體系建設 思考一、構建大學生創業孵化體系的必要性分析
(一)建立創新型社會的內在需求
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教辦[2010]3號)中提出要全面建設大學生創業基地,并要求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推動本地區有關地市、高等學校、大學科技園建立大學生創業實習或孵化基地,為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促進學生自主創業建設實踐平臺。
創建大學生創業孵化園,不僅能為學生提供創業孵化平臺和相關創業服務,還將積極推動創業教育、創業理論研究和項目研究等工作的開展,這將為高校普遍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和培訓,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而在大學生中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的帶頭人、高素質企業家,催生非國有經濟的發展,使他們成為創造社會財富和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的生力軍。
(二)培養大學生群體的實踐精神和創新能力,緩解就業壓力
大學生創業孵化體系提供科學全面完整的創業理論指導,創業相關軟硬件的支持可以避免大學生盲目創業,提高創業的成功率,創造條件鼓勵并指導有意向的大學畢業生創業,在一定程度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更重要的是把大學生的智力資源和創新精神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實踐活動。大學生在創業園區創辦自己的企業,不僅可實現了自身就業,還將帶動其他人才和勞動力就業。
(三)利于實現產學研有機結合
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創業實體,是實實在在的“校中廠”,以具體創業項目為載體,任務驅動,學以致用,借此學生可以有效、便捷地實現專業知識與能力訓練的深化與拓展,更容易嘗試實際的創業過程。同時,創業孵化基地內實體項目不僅可以為更多學生提供見習、實習機會,還扮演著“廠中校”的角色,成為更貼合學生專業技能培養提高的實習實訓平臺,更重要的是通過園區建設,促進校企合作,帶動地方企業的技術創新,提升區域經濟的技術水平,從而帶動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影響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業孵化體系建設的主要因素
大學生創業孵化園的建立及發展,緩解了就業壓力,促進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高校的孵化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創業資金不足
雖然很多地區出臺了畢業生創業申請小額擔保貸款的優惠政策,但是小額貸款的金額不大,一般為2萬至5萬元,且辦理的手續比較復雜,周期長,一些必需的要件比如符合銀行條件的擔保人學生很難找到。這些造成了真正獲得貸款的人比例不高。償還期較短,沒有形成失敗核銷的管理機制,也是制約大學生申請小額貸款的因素。資金瓶頸的成因主要有三點:一是高校投入難以在短時間內滿足大學生創業需要;其次是缺少相應捐贈法規,社會捐贈有限;三是缺乏財產抵押擔保, 融資困難。
(二)缺乏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師資,特別是專家隊伍
我國的經濟學家、管理學家和其他如社會學、心理學專家等對創業學的研究還剛剛起步或者還沒有起步。全國上下挖掘和培養的大學生創業教育師資,尚不能完全滿足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需要。師資少、專業化程度不高、師資類型單一,缺乏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各地建立配套的專家庫更是不多,這使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存在先天不足。師資不足導致課堂上的創業課程是零碎的,缺乏作為一個學科應有的系統性;表現在社會氛圍上,缺乏有利于引導學生創業的社會輿論,更談不上鼓勵更多人走入創業行列的社會主體價值觀念的形成。
(三)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創業的科技含量不高
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從事企業化運行,面臨非盈利性和盈利性的兩難選擇。創業孵化園在機構設置、人員配置、工作作風等方面自有特色,但又必須承擔企業功能,這種多身份的角色使它很難適應這種特殊身份的要求,在實際工作中舉步維艱。目前,創業孵化園的投資主體主要是政府、大學和少數企業單位,民間資本較少介入,創業孵化園自身積累不足,自我發展的能力有限。
同時,只有部分大學生涉及網絡設計、市場營銷、現代物流、軟件編制等高科技領域,有相當一部分是從事快餐連鎖、產品推廣、異地銷售等創業活動,因而難以出現像敢于向微軟的視窗操作系統挑戰的芬蘭大學生linux那樣的創業者。創業孵化服務的功能明顯滯后,服務手段不強,服務內容單一,服務水平不高,服務整體功能弱,能夠提供全過程優質服務的孵化基地不多。
(四)缺少科學的管理機制,創業團隊互補性不強
我國孵化基地的組織機構設置尚無統一的標準,孵化基地內部各個部門的服務內容沒有得到清晰界定,同一個名稱的部門所執行的功能并不完全一樣,無法圍繞扶持企業發展的目標,對孵化園以外的各種社會資源進行統籌,低成本地將這些服務注入孵化企業中。
另一方面,優勢互補的創業團隊也是大學生成功創業的基礎。尤其在創業之初,需要處理的事務量大面廣。但是,調研發現,很多大學生創業團隊,其成員大多來自同一個班級的同學或者意氣相投的朋友,對創業伙伴的互補性方面,考慮得不是很全面。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創業失敗的風險。
(五)大學生創業的社會環境不盡如人意
幾乎所有的大學生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大學生畢業后能有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另外,在整個社會文化和商業交往中,對大學生不信任感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認為大學生“眼高手低,辦事不牢靠”。
三、大學生創業孵化體系建設發展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組織機構
為加強對高校創業孵化園的管理,高校可成立相應的管理機構,如大學生創業孵化園管理委員會。管委會作為中心運行策略和服務方向的決策指導機構,管理、運行孵化園。凡是入駐創業孵化園的團隊或個人,必須經管委會專家論證評估后,確定是否入駐;通過實施各種服務手段,幫助其盡快將項目孵化成功,同時定期對各項目進度進行考核,年末對項目進行全方位的考核評估,做到合理調整結構,提高項目成功率。
(二)加強創業實踐師資隊伍建設
可不定期派教師參加創業教育項目中一系列的教師培訓活動來提高教師的素質,讓教師定期到企業中去蹲點實踐,進行親身的體驗以積累自身經歷,激發學生創業熱情,豐富學生對創業的感性認識,也可以邀請企業工商稅務等各界專家來學校講學,把最前沿的成果、最快捷的信息和最成功的經驗傳授給廣大師生;還可聘請知名企業高管、知名大學創業教育專家來校做兼職教授,形成一個創業導師團,通過多種形式與學生交流,傳授創業經驗,對學生創業進行輔導。
(三)構建創業孵化的社會支持體系
由政府牽頭鼓勵對口企業提供創業大學生的實習機會,創業見習能夠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地方政府應積極推動大學生見習活動,成立大學生創業見習基地群,通過政策扶持和引導,廣泛動員各類成功創業企業為有志創業的大學畢業生提供見習指導機會。創業大學生能夠通過對企業策劃運行管理發展等方面的實習,來完善創業項目,提高創業成功率,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對于提供見習機會的企業,既降低了成本,同時也為企業吸納優秀的大學生人才搭建了渠道。
(四)多方舉措籌劃孵化基金
針對大學生創業初期資金不足,可成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金”,資金來源可通過學校撥款、校友捐贈等方式籌集,主要用于對創業孵化園初期部分有發展潛力的項目予以幫扶。各相關部門幫助學生落實享受貸款擔保、房租補貼、財政補貼、開辦手續費補貼等優惠政策;稅務部門幫助學生在政策許可框架下,享受個人所得稅等相關優惠政策;金融部門幫助學生解決融資困難;勞動部門、社會培訓部門幫助學生辦理職業資格等有關證書。
(五)加強創業宣傳,營造創業氛圍
良好的創業氛圍是激發大學生創業熱情的前提。政府應加大政策引導力度,鼓勵大學生走自主創業之路;共青團、青聯等青年群眾組織要大力表彰大學生創業的先進典型,廣泛宣傳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經驗;媒體要運用大學生創業的成功典型,大力弘揚自強不息、堅忍不拔、務實圖強的創業精神。把每年在我市舉辦的全國科技創業大賽與大學生創業大賽結合起來,爭取每年在寧波舉辦全國大學生創業創新計劃大賽,在全社會確立創業為榮、支持創業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覃艷華.高新枝術企業創新人才的開發與管理[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1(4):76.
[2]孫慶珠.當代大學生創業教育[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0:64-67.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