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娟+++張森利
素養,泛指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媒介素養即是接觸媒介時表現出來的各種能力,包括識別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這個概念緣起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的界定,即媒介素養旨在培養學生。對媒體本質、媒體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這些技巧和手段所產生的效應的認知力和判斷力。① 具體而言,媒介素養是指“傳統素養聽、說、讀、寫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們對各種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讀能力,除了聽、說、讀、寫能力外,還有批判性地觀看、收聽并解讀影視、廣播、網絡、報紙、雜志、廣告等媒介所傳輸的各種信息的能力,還包括使用寬泛的信息技術來制作各種媒體信息的能力。”② 對大眾傳媒的充分認識、有效利用、引導和控制,就是要具有對紛繁復雜的媒介形式與媒介內容的選擇、辨別和駕馭能力,即我們所說的傳媒素養能力。
縱觀近年來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調查研究,發現媒介素養的特征有以下幾種:
第一,大學生應用網絡的能力越來越強,66.3%的學生在學校平均每天上網時間超過3~4小時,其中一半時間花費在與學習無關的網絡活動上,在校園網上最受歡迎的并非學習資源,而是論壇。由于調查對象多為大學生,所以總體素養較好,能夠較理性地識別網絡信息真偽,判斷網絡輿論導向,具有一定的政治立場。但少數學生也表現出令人擔憂的傾向,從眾、趨同的非理性行為,極易被煽動性強的輿論信息蠱惑從而被利用。
第二,從微觀視野審視大學生群里接觸某類網絡信息的情況以及接觸心理。調查顯示,有9%的大學生沉迷網絡而荒廢學業。46%的大學生曾經瀏覽過色情網站,其中36%的大學生主動尋找過色情網站,57%的大學生在網絡上抄襲過論文,13%的學生承認上網使自己更虛偽。其次,博客能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認知,但缺乏主動思考。調查結果顯示:評論社會熱點活社會現象的博客在大學生書寫博客類型中只排在第七位。大學生博客使用多關注私人領域,對公共事務關注度不夠高。從這類調查反映出的情況來看,大學生在關注網絡信息時由于缺乏理性引導,對負面信息不能較好的控制,容易產生失控行為,媒介素養較低,需要理性引導和規范訓練。
第三,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選擇個案作為調查對象,深入了解大學生觸網的動態和動機。如以高校校園論壇為調查個案,研究大學生觸網的行為,調查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大學生處于旺盛的青春期,對愛情的憧憬和熱情正處于最熾熱的階段。因此,大學生關注情感化題本屬正常,只是校園論壇的建立初衷是溝通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使之更便捷和舒適。但現在都已經完全變味了,僅僅具有感情維系功能了。可見現在大學生還不能很好地調節學習與感情的沖突,在網絡接觸中存在選擇偏好,過度關注感情世界。
綜上的原因,作為構建和諧校園的實踐主體,高校教師的媒介素養水平會影響教師的教學實踐過程,影響其相互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也會影響師生的和諧發展。教師的媒介素養教育將會在以下幾個方面影響和諧校園的建設。
第一,教師的媒介素養將促進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和諧校園文化構建的主要價值就是使大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有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和自律能力。其次能夠注重大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從實踐層面講,構建和諧社會從人際關系、資源配置、社會結構三個方面對大學生提出了具體要求。從人際關系角度,和諧社會應形成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這就需要大學生要正確對待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尤其要培養合作精神。這不僅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大學生應對激烈的就業競爭的要求。再者能夠有效注重調動大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諧校園文化要靠全體學生共同建立和推動;而業已形成的和諧文化又會對身處其中的師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優化和諧育人環境。這些都能夠有效地促進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
第二,教師的媒介素養教育也可以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從而實現師生共同發展。作為教師,既要通過教學工作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時也要促進自身專業的發展。如果教師具備良好的媒介素養,就可以加以利用進行相應的課題研究。可以利用網絡視頻實現課程網絡在線觀摩,能夠在現在傳媒的支撐下實現師生的和諧發展。
第三,要培養、提高學生的分析、解讀信息的能力,可以通過案例教學法,可以通過對國內外不同媒介對同一新聞事件的不同報道進行綜合分析,通過對差異點的發現與分析,讓學生理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異;不同的取舍彰顯了什么,又隱藏了什么。這樣的分析,能夠使學生對大眾媒介的生產傳播過程有一個更為直觀和感性的認識,提高辨別信息的能力,看到信息背后的信息,發現新聞背后的新聞。
此外,高校還應面向所有學生設置與計算機、網絡有關的一系列課程,使大學生完全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具備創造傳播信息的基本素質、提高創造傳播信息的質量。
要提高媒介能力,除了通過上課或者自學,了解媒介的功能、媒介的意識形態屬性和商業屬性,了解大眾傳播內容的生產過程,更要積極參加一些活動。比如,參加學校或老師組織的媒介實踐活動,積極參加課堂討論等。學會正確地看待媒介,利用媒介,學會批判性思考,分析接受媒介信息,自覺抵制不良媒介信息,從容面對信息時代的挑戰。從而學會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積極參與社會發展,建構一個和諧有序的媒介生態環境,最終達到人與媒介完美結合。
媒介所傳播的信息,無論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正確的還是虛假的,接受主體都要經過自己的理性判斷才能批判性地接受。所以, 明確 “第三人效果” 在人們心理上的誤解,在相關課程的教授和實踐中注意這種現象的產生,會使媒介素養教育起到更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宦曉渝,李朗.從“抵制家樂福”事件看網絡時代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J].中華文化論壇,2008(01):52-54.
[2]張開.媒介素養教育在信息時代[J].現代傳播,2003(01):62-65.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