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青
當前,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現狀對建筑人才的需求來看,建筑人才的培養目標已經基本得以確定,即培養面向管理、生產、服務在第一線的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和實踐操作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能人才。簡言之,就是培養既能動腦又能動手的高級技工,介于藍領與白領之間的人才。這就需要建筑院校應當轉變傳統的建筑人才培養方式,對課程教學體系進行重新構建,培養出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全方位建筑人才。
建筑人才教學體系應用型一、建筑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一)應用型建筑人才緊缺
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有4千萬人左右從事建筑行業,在如此眾多的從業人員中,從事經營管理和專業技術的人員僅為總數的9%,遠遠低于各行業的平均水平。在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中,擁有大學以上學歷的建筑從業人員為11%,中專以上學歷的建筑從業人員為58%。工作在生產第一線的操作人員占總數的90%以上,且其中絕大多數從業人員尚未接受過任何專業化的培訓和教育。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雖然擁有數量龐大的建筑從業人員,但是卻缺乏具備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建筑人才。
(二)傳統教育模式制約建筑人才的培養
各大院校在辦學的過程中,沒有對建筑人才培養進行準確定位,缺少對建筑企業人才需求實施動態分析,從而致使建筑類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和創新性。從調查數據中顯示,58.4%的企業認為本科院校建筑類專業畢業生所掌握的知識偏重于理論研究,而缺乏專業性和針對性;60%的企業認為高職院校建筑類專業應當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85%的企業認為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應當擁有一技之長和與此相關的基礎知識。由此可見,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培養出的畢業生未能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所以各大院校應當轉變傳統的教育模式,不斷探尋出建筑類新型人才的培養路徑。
(三)建筑人才的實踐能力不足
實踐能力是高素質高技能型建筑人才的重要特征,也是建筑人才盡快適應企業生產過程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所以,各大院校應將對學生技術應用和實踐訓練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但是現階段,大多數院校未將建筑實踐教學環節作為教學重點,仍然沿襲傳統的教育模式,過于重視課堂書本教學,使得學生雖然能夠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卻缺乏與此相適應的實踐經驗,從而導致學生缺乏技術應用能力。
二、建筑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以學生實踐技能培養為核心
建筑類專業應當將學生的實際能力和素質培養作為教育主線,增強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技術管理能力。建筑專業的基本技能包括施工工藝、安全施工、操作流程、工程量核算、工程質量驗收等內容,所涉及的理論知識涵蓋安全教育、工程概預算、施工技術、工程制圖、工程項目管理等方面。所以,在專業教學過程中將培養學生實踐技能放在首要位置,利用實習基地或實訓中心加強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例如,在實訓中,對于鋼筋、砌體、模板、腳手架、混凝土等分部分項施工,都應當進行示范操作與個例講解,先要求學生編寫施工流程圖和施工計劃書、收集整理資料、列出工程清單和材料用量,而后再進行分組操作。通過加強學生實訓,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崗位適應能力。
(二)以學生素質培養為主線
建筑類專業學生應具備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創造能力、適應能力、創業能力于一體的綜合素質,這也是培養優秀建筑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學校要不斷創新素質教育手段,將專業素質教育滲透于思想道德教育和專業技能教育的過程中,從而在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幫助學生構建職業生涯的素質平臺,提高學生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
(三)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學校應當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將專業創新能力培養與素質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高素質教育體系,并建立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創新能力教育長效機制。學校應當積極開展與建筑專業相關的各種文化活動、科技活動和體育活動,在多姿多彩的競賽和活動中提高動手能力、動腦能力和創新能力。
(四)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學校應當制定彈性化教學管理制度,給予學生更多的發展空間,積極倡導和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參與各類技能競賽和課程進修,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學校還應當為學生創造充足的自主創業條件,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實踐教學環節中,讓學生自主選擇實訓內容,并取得相應學分。
三、建筑學專業課程教學體系的重新構建
長久以來,建筑學專業一致沿襲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各個院校應當對傳統課程教學模式進行不斷改革與創新,以總結出一套完整的既能符合本校辦學總體思路,又能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建筑人才的專業課程教學體系。
(一)建筑專業定位
各大院校應當定位建筑專業的正確教學方向,首先,以市場為導向,構建適應建筑市場發展需求的課程教學體系;其次,解決好建筑專業口徑寬窄問題,設置復合型專業,培養學生多種應用能力,以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再次,院校應當處理好專業穩定與調整的關系,使專業設置不僅能夠滿足當前人才培養的需求,而且能夠著眼于未來建筑人才的需求發展。所以,建筑專業定位必須以應用型職業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理論為根本出發點,將學歷教育、職業技能與職業認證相結合,力求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二)課程內容的調整
1.建筑設計的基礎課程內容調整。建筑設計的基礎課程應當重視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開發與培養,基于此點,教師應當轉變與現代社會不相適應的陳舊教學套路,加大對建筑形態構成的教學比例。教師要系統整合課程內容,使學生在掌握建筑形態構成基本創造方法的基礎上,啟發學生的開發創造潛能和獨立思維能力,從而為后續課程教學奠定基礎。
2.選修課程的內容調整。學校應根據自身的師資力量,增設與時俱進的選修課程,把握建筑學的發展方向,將“節能建筑”“生態建筑”“綠色建筑”等建筑思想滲透在課堂教學中,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為提高建筑人才素質奠定思想基礎。基于此點,學校應增設的選修課程可以包括建筑節能、版面設計、城市色彩分析、生態建筑、當代木建筑、施工技術、平面設計、景觀設計、建筑造型、鄉土建筑、環境心理學、建筑大師名作賞析、建筑設計構想、高層建筑技術設計等課程。
3.執業基礎知識類課程調整。隨著建筑市場的快速發展,對建筑學的畢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更應該重視學生市場適應能力的培養。學校要加強學生法規管理、環境意識、社會人文、技術經濟等方面知識的教學,轉變傳統建筑教學中重形式表現、重設計課程、重考核成績的教學模式,提高建筑學的教學質量。學校應當拓展中外建筑史、建筑設備、建筑結構、建筑材料等課程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使其更符合注冊建筑師的考核要求,為培養更多優秀的建筑師奠定基礎。
(三)教學方法及評價體系的改革建筑課程教學體系具有職業性、開放性及實踐性等特點,為了充分適應這一特點,應對現有的教學方法及評價體系進行改革。各大院校應不斷改進教學形式,積極探索工學結合的教學方式,并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樹立多元化的教學觀念,同時應采用探究式、行為導向等方法進行教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將教學目標與學生未來的工作崗位需求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樣可以讓學生能夠做到學以致用。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關鍵之所在,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采取富有建筑類特色的教學形式開展教學,這樣可以使教學環境更加有利于師生互動,為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提供有利的條件。為進一步實現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改革,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應將教學評價的重點放到有效教學上。而且學校應盡可能吸納政府、社會、企業、行業等各方面的力量參與到教學質量管理及評價標準的制定和修改當中,這樣有利于實現多元化、科學化的質量管理。
(四)采用教、學、做一體化的模式進行教學
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該教學模式能夠使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活躍,并且可以充分地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采用該模式進行教學,學生可以在教師講授知識的同時,完成操作練習,這樣能夠使所學的知識以最快的速度應用到實踐當中,有效地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理論知識與實踐的銜接問題。目前,建筑工程技術、建筑測量以及建筑CAD等課程中均采取了該教學模式,并且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同時,該教學模式還可與任務驅動法結合使用,具體做法是在學生進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教師可為其設定一些任務,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操作來完成這些任務,此時教師則主要負責指導和檢查。通過這樣方式能夠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還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學習、互相比拼,不僅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同時還可以培養其敬業精神和團隊精神,進而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