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應鳳
摘 要: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成為課堂的主人,是教師一項重要的工程。
關鍵詞:觀念;轉變;實際;提問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9-109-01
一、轉變教師觀念,教要得法求效,突出學生
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統治者,很少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師滔滔不絕的宣講中湮沒了,觀念的桎措,造成了教師在教學中只重知識傳授,不重能力培養的定勢,這種定勢下培養出的學生無從發揮主體性,因而教師現行情況下觀念的轉變至關重要,在教學中,要打破以往教師“一言堂”獨霸課堂的現象,講求方法和時效。我在課堂教學中,堅持做到“三讓”;一是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讀”。課上采用朗讀、范讀等方式讓學生讀課文中的概念、原理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有所悟。二是讓學生有時間“議”。針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最好的解決辦法是發揮學生的集體智慧,讓學生在激烈的爭論中去尋找合理、科學的答案,學生的思維會更加開闊,此后,教師再作點撥、歸納,這樣學生收到的教育特別深刻。三是讓學生有時間“講”。課堂上我經常留給學生自由的天地,讓他們自己講,鼓勵他們標新立異,講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如對“正當防衛”四個要素的理解,我讓每個學生都講一下自己的認識,舉出自己的認識,舉出自己看過、聽過或經歷過的不是“正當防衛”的例子,此舉,加深了學生對正當防衛的理解,學生在講述中也產生了一些新的、有價值的東西,其發展思維也更具求異性、靈活性。
衡量一節課的教學質量,重點不是看老師教了多少,而是看學生學了多少,學會了多少,只有當學習的責任真正地從教師身上轉移至學生身上,學生自覺地負擔起學習的責任時,學生的學習才是一種真正的有意義的學習,因此我改變過去只注重知識傳授的作法,引導學生采用上述方式主動地進行學習,不僅動口、而且動腦、動手,只有讓學生動起來,我們才能激發并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激情,我們的要求才能落到實處,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另外,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打造教學的各個環節,努力設計出合理的教學過程。
二、貼近學生實際,適時適度提問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巴爾扎克曾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是問號”。由此可見,質疑是創新的起點,有了問,才能喚起認知的沖突,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和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有意識的“提問”,也要激勵學生主動的“發問”,只有這樣,才能將教與學有機地融于一體,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使學生自覺地投身于教學活動中,才能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充滿問題的活動過程。在政治課教學中,一節課的優劣成敗與教師能否成功地誘導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著密切關系。
傳統的課堂教學,課堂提問的主體往往是教師,而課堂教學的原則之一是啟發式,而啟發學生的較為有效的手段便是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回答,鑒于這個原則教師便會形成這樣的錯誤觀點,提問便是啟發式教學,問題越多越好。于是在課堂上從復習到導入,再到講授,訓練等等環節,無不以問題的形式出現,簡直是一問到底。學生的所有精力都用在思考教師的問題上,哪有提出自己問題的機會?
課堂提問中,最常見的是以下兩種情況。一是教師只提問少數尖子生,大多數學生成了課堂教學中的陪襯。二是向班級里學習差的學生提問結果是一問三不知,出現了教師惱火,學生難堪的尷尬局面。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和層次性,盡可能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問答活動,都有參與學習的機會,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課堂提問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時間有些教師的課堂提出的問題設計得很科學合理,但為了趕進度、省時間,往往白問自答,或只找優生代言,沒有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時間,因而導致學生的思維沒有真正被調動起來。這樣的提問仍是低效的,因此教師提出問題后,不要旋即回答,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其思維得到充分鍛煉。
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能全部奧秘就在于熱愛每個學生。”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情感在學習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劑,“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此,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嚴格要求學生是教師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證,教師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關愛學生,無論是否是哪方面的問題,才會澈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力量,受到學生的尊敬與愛戴。如果教學中忽略了這種情感的關愛,就等于抽掉了教學的靈魂。教師在授課中的情感以及伴隨而發的語言,不僅能澈活學生聽課的情緒,而且能增強說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只有用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去打動學生,感染學生。學生才會在情感上與教師產生共鳴,才會“親其師,信其道”。實踐證明,微笑可以體現教師對學生的熱忱、關心和愛護,是“愛”的一種表現。教師的微笑,能取得多方面的教育效應,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說,凡是教師寄予希望的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愛護和鼓勵,他們就常常以積極的態度對待老師,對待學習和對待自己,但如果被教師冷淡或厭惡的學生,則勢必走向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