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榮
摘 要:高中語文教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語文既有語言工具性的學習,也是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也有藝術性的感染。
關鍵詞:興趣;人格;課堂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9-139-01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確立了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這樣幾個方面: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在教學中要使學生在以下五個方面獲得發展: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根據語文教學的標準,我在思索幾個困惑的問題:社會大環境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喪失興趣;傳統道德意識因很多優秀作品沒被閱讀而出現斷裂層造成的人格缺失;素質教育口號下的應試教育使學生產生急功近利的思想。
一、語文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人們對天空有興趣,才會用望遠鏡去觀察天際,用宇宙飛船去星際邀游,用無線電信號進行星球對話,進而去發現宇宙的全部奧秘。可在我們現實的語文教學中,以老師的教替代學生的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將生動活潑的語文教學變成知識的單向灌輸,變成枯燥的純技術訓練,致使語文教學脫離社會生活,脫離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實際,迸—步滋長了學生對語文的輕視和厭學情緒。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就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上課是執行教案的過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課堂上最理想的進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節外生枝”。“課堂成了教案劇出演的舞臺,教師是‘主角,好學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數學生只是不起眼的‘群眾演員,很多情況下只是‘觀眾和‘聽眾。”一言一蔽之,這樣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學語文味同嚼蠟,索然無趣。因此當務之急則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嘗到學語文的樂趣,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快樂地參與到語文教學活動中去。在培養學生興趣方面,我認為語文教學的上佳境界在于:使學生能“好讀書……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眾所周知,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靈活性極強,“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與其讓教師苦苦傳達“教參”觀點而使學生得以“求甚解”,倒不如尊重學生,強化學生獲取新知的動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則由“為教而教”為重心轉向“為學而導”為重心的軌道上,不僅不要“授魚”,有時連“漁”也不授。先讓學生自己去反復讀書,在讀中,自己思想,自己推斷,自己體會,自己感悟;或在讀中摸索規律,或讀后總結方法。教師絕不越俎代庖只是從旁啟發、點撥。這樣堅持不解學生必能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最終達到“展卷而自能通解,執筆而自能合度”的境界。
二、健康個性與健全人格的培養
近幾年的高考題,無論是閱讀題,還是作文題,都注重了幫助學生提高識別真善美和假丑惡的能力,加大疏導正誤、優劣的力度,提高辯證思辨能力,以達到完善學生人格,提高審美情趣的目的。如奉獻愛國、勇敢忠貞、淡泊忍讓和儉樸改過、尊老愛幼、文明禮貌的修身之道,又關心反對腐敗、廉潔愛民、剛直守正、嚴于利己、寬于待人、求賢若渴、任人唯賢的為政之法,還重視刻苦勤奮、嚴謹惜時、求真務實、注重方法、多觀察、善思考、勤積累的求學之道,更應具備自強自立、勇于探勇于拼搏、堅持實踐、勇于創新的精神。譬如在現實的社會環境中,痞子與調侃的文字、漫畫與動畫、游戲與上網等等,學生與我們的成人一樣,潛心閱讀經典的少了,使部分學生缺乏傳統的道德意識,造成了人格的缺陷。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人文水平與人格修養,引導學生品味自然,關注人生與社會,通過閱讀、教學,初步構建思想評價體系,建立起屬于他們自己的精神家園。讀莊子“天人合一”,使其知道人與自然本為一體,讀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使其知道追求理想的路該多么漫長;讀范仲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使其知道肩上的責任該有多么重大;讀《雷雨》使其知道人性的多變;讀《守財奴》使其知道金錢的魔力;讀《簡愛》使其知道人格尊嚴無價;讀《老人與海》使其知道桑提亞哥決不僅僅是一個漁夫。
人文閱讀,應是構建精神家園的拾貝者與設計者,引導學生閱讀,即是源源不斷地往他們的精神家園里輸送豐富的養料,使他們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如教學莫泊桑的《項鏈》,傳統教學是沿著這一思路來引導學生解讀的:這篇小說尖銳地諷刺了小資產階級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結尾加深了這種諷刺,又帶有一絲酸楚的感嘆——其中有對瑪蒂爾德的同情。在教學中許多年來,對主人公的看法,也幾乎是完全一致的—一她是一個被資產階級虛榮心腐蝕而導致喪失青春的悲劇形象。好象對主人公瑪蒂爾德的認識是絕對的眾口一聲,毫無二致。因此在按傳統的解讀教學以后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由“思考領悟”到“應用拓展”,然后“發現創新”。
三、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應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課堂
要關注每—個學生。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不僅在備課、上課、評價時都要全面關注學生。尤其是“待進生“,老師地—個微笑、一個眼神,都能鼓起他(她)學習地勇氣。學生自身是富有潛能的個體,老師要找到他們地閃光點,多加鼓勵,這種賞識的眼光不僅表達了對學生的尊重、信任,而且還表達了教師的期望。
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空間。古語說的好:“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我們給的應是捕魚的方法。圍繞這個問題,學術上開展了誰為主體之爭。錢夢龍首先提出“學生為主體”的觀點,并認為傳統教育的根本弱點,“就在于以教師的認識取代學生的認識活動,或者說,以教師的主體地位排斥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教師中心論”,這種觀念必然導致教學上的“填鴨式”和“滿堂灌”。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在教學中不應當被動的接受者而應該成為主動的探索者,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識和發展,是老師所無法代替的,是主動積極的,所以應成為“教學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