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梅
摘 要:當前,如何實現新課程理念,實施素質教育,培養與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是高中教師應認真思索并且在教學中不斷探索改善的突出問題。高中語文課程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陣地,關注課堂生成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實現新課程目標。
關鍵詞:生成課堂教學;能力培養;學生主體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9-276-01
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新課程下一個突出的問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知識和提高能力。生成“是生長和建構,是師生在教學情景的交互作用中,以及在師生對話互動中產生的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和新情況。” []課堂教學是教學最主要的形式,課堂教學也是教學的主要陣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新課程下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意味著學生能力的提高,而關注課堂教學中是生成,有助于這一目標的實現。
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在以下幾方面關注課堂教學的生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打造高效課堂,培養學生語文能力。
一、教師轉變觀念,降低姿態,樹立學生主體觀。
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已成詬病。教師居高臨下,學生被動接受,往往造成的現象是教師滔滔不絕,學生默默無言;教師聲嘶力竭,學生一頭霧水。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前文說過,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知識和提高能力。教師要有嘗試改變的勇氣和決心,教學的主體應是學生,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要轉變陳舊的學生觀,教師不再一味權威,而倡導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一起成長。在共同成長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成長,要重點關注課堂的生成情況,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肯定學生的成長,不斷優化有效生成,幫助學生成長。
二、教學從文本出發,關注教學內容。
近年來有一種不好的現象:教師過多關注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方法花樣百出。這里并不是說教學方法多樣不好,而是指出僅僅關注教學方法的改革而不立足文本關注教學內容是一種本末倒置。“我國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問題,表現在課堂教學,是集團性地、長期地、大面積地出現教學內容的不正確、不合適。”再先進的教學理念,再新穎的教學方法,教學首先應關注教學內容,關注到“教什么”,而不是首先想著“怎么教”。
有學者開發了評價一堂語文課的9級累進標準,我們作為語文教師可以換一種思維,從對課堂的評價來組織或者反思教學。
這樣清晰明確的圖表有助于我們聯系教學內容與課堂教學,將教學內容付諸于課堂教學,從本源上把握住課堂教學。
既然從本源上把握住了課堂教學,而教學方法稱為其輔助手段,我們就很好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生成情況,根據情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甚至能在生成情況中變無效、低效的生成為有效生成,以此使得課堂教學是生成更加有效。反之,我們的課堂教學會被教學方法禁錮,同樣,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便會被桎梏。
三、變革課堂教學方式,變“我說”為“你說”
在心理學角度,能力包含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力。其中思維能力是能力的核心。能力又是以知識為前提的。我們可以這樣說,學生的學習能力,一方面是學生有扎實的基礎知識,一方面是學生具有敏捷的創新思維。而這兩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是能相互促進的。而有學者認為,生成“是現代哲學的最強音。生成性思維是代哲學的基本精神和思維方式。”要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怎能不關注學課堂教學生成情況?
中學生舉手發言日趨減少就是創造力不強的表現,語文教育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以前扼殺學生個性的方式,追求“標準”答案,千人一面。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如果交流缺乏,這很不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也僅局限在自我的思考范圍內,無法得知其他同學的能力水平,也無法產生思想碰撞,我們要變革課堂教學方式,變“我說”為“你說”。
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從根本上說,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變“我說”為“你說”,學生的積極性得以提高;變“我說”為“你說”,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變“我說”為“你說”,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發展;變“我說”為“你說”,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情況得以增加;變“我說”為“你說”,課堂教學中能得到更多的有效生成。
普通高中教育要求變革學習方式,“高中語文課程要充分發揮其促進學生發展的獨特功能。”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要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主體,變革課堂教學方式,關注課堂教學是生成情況,讓學生主動說、主動學,在這主動過程中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進而提高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