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正青 盧晶梅 劉旭紅
社區居民健康促進狀況調查
黃正青 盧晶梅 劉旭紅
目的 了解社區居民健康促進的實際情況,為社區的健康改善和居民自身的健康教育提供實質性依據。方法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深圳市龍崗中心城區隨機選擇3~4個社區,經過入戶及公共場所調查,抽選20~60歲社區居民為研究對象,共選擇300人進行此次的調查。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在健身活動場所方面,多數居民在露天場所鍛煉,鍛煉次數大多不會超過3次/周;在體檢方式方面,單位組織所占比例較大,有48.6%的居民會于每年進行1次體檢,但居民對于飲食營養搭配卻不夠理想,此外,居民對于健康知識的了解也不甚理想,還需要加強。結論 龍崗區社區對居民的健康促進較為重視,有多樣性的健康教育方式,但居民依然缺乏足夠的健康知識以及良好的健康行為。【關鍵詞】社區居民;健康教育;健康促進;調查
健康管理作為社區衛生工作的重要內容,可視為一種促進整個社區內居民的健康以及防止、控制出現慢性無傳染類疾病最有效和經濟的措施[1],也是為社區居民普及健康知識水平、樹立健康意識及行為關鍵性的基礎。所有能夠使行為及生活條件對健康改變有利的教育和生態學支持性的綜合體稱作健康促進[2]。本研究旨在深圳市對龍崗區的管理和健康促進實際狀況進行詳細地調查,同時能夠為社區的持續進步和居民的健康問題提供實質性的依據。
1.1 一般資料 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龍崗中心城區隨機選擇3~4個社區,經過入戶及公共場所調查,抽選20~60歲居民為觀察對象,調查總人數為300人。在調查問卷有效的296人中,男147人,女149人;其中20~35歲112人,36~49歲128人,50~60歲56人;教育背景:初中及以下34人,高中53人,大專82人,大專及以上127人;職業類別:企業員工109人,職員55人,公務員33人,教師43人,個體經營者35人,其他職業21人。
1.2 調查方法 自主印制調查問卷,內容包含觀察對象的一般資料(姓名、性別、年齡、教育背景、職業類別等)、健身活動情況(包括健身活動、健身活動場所、健身器材等)、健康體檢情況(居民體檢方式包括單位組織、社區組織、保險公司提供、自費等,健康體檢需要間隔時間為1年)、健康知識的認知(以8項衛生保健知識知曉情況,具體為營養、生活方式、心血管類疾病、糖尿病、腫瘤、傳染病、口腔、急救與用藥)和行為習慣(以10項衛生行為情況,包括是否吸煙與飲酒、飲食行為、運動、睡眠、備藥、接種疫苗、健康檢測、刷牙、就醫行為)[3]。調查問卷由調查對象當場填寫簽名后立即收回,在發放的問卷中有296份為有效問卷。
調查結果顯示,在健身活動場所方面,多數居民在露天場所鍛煉,鍛煉次數大多不會超過3次/周;在體檢方式方面,單位組織所占比例較大,有48.6%的居民會每年進行1次體檢,但居民對于飲食營養搭配卻不夠理想,此外,居民對于健康知識的了解也不甚理想,仍需要加強,見表1。

表1 296份問卷調查具體情況(n,%)
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在研究目前人類的健康特點和疾病危害的走向后清楚地表明,引發疾病與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為缺乏鍛煉運動,這也是如今一種最不正確的生活方式[4]。此次參與調查的300人經過調查問卷,有露天場所、室內場所或廣場可以使居民專門進行鍛煉活動的比例為97.6%、28.0%、29.7%,健身器材充足的占41.6%;每周參加3次以上健身活動的人數有12.2%;每年進行1次體檢的人數占48.6%;對營養結構搭配十分注意以及注意的分別占2.7%、13.8%,不吸煙居民人數為40.5%;知道需要間隔1年進行健康體檢的比例為33.8%;認為危害健康的因素有抽煙、酗酒、缺乏鍛煉運動,認為和日常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疾病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腫瘤,知道我國人群在食鹽量為每人6g/天的比例為42.2%;了解成年者正常血壓的最大值為140/90mmHg的居民占有39.5%。
中國健康管理的執行式才剛剛起步,所以需要增強對其調查的力度,配備齊全的社區健康管理工作人員,此外提升管理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加大教育宣傳工作,建立更為恰當和適合中國社區健康管理制度和相關策略,結合具體狀況進一步普及保健知識和技能,指導居民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完全改正危及健康的行為,增強社區居民保持健康的能力;主動開展醫療體育,以取得健康教育的效果,使社區居民健康水平得到提升。
此次調查結果表明,社區人群每周進行體育鍛煉超過3次的僅為12.2%。美國疾控中心及運動醫學學院建議鍛煉方式為每周鍛煉次數至少為3次,每次時間不少于30min,為中等強度,如此才能收獲良好的運動鍛煉成效[5]。伴隨著人們對于運動的重視,社區更應該倡議鍛煉所帶來的健康生活方式,動員個體、家庭、社區和全社會的人們共同積極參與,可以按照年齡層次的需要和具體情況,成立健身活動俱樂部和健身活動中心,積極組建可喚起居民健身熱情的團隊;此外加大建設運動場地及設備器材,確保健身活動所需;針對防治慢性疾病,提出相應的健身方法,逐漸提升社區居民總體健康水平。
[1] 陳晶,毛富強,王連勝,等.天津市和平區居民主客觀健康狀況相關回歸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11):2062-2065.
[2] 毛龍飛,詹乾鋼,陸洲,等.越城區社區居民健康素養狀況調查[J].浙江預防醫學,2012,24(2):76-78.
[3] 石凱,謝莎麗,張玲,等.重慶市社區中老年健康狀況及衛生服務需求調查及分析[J].社區醫學雜志,2008,6(17):15-17.
[4] 張婉奇,楊鳳池,朱梅芳,等.北京市農村社區居民自測健康評定量表的分析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10):1081-1085.
[5] 陳春海.蘭州市城關區社區衛生資源分布現狀及居民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甘肅科技縱橫,2013,42(3):93-95.
R193
B
1673-5846(2014)06-0088-02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婦幼保健院,廣東深圳 5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