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碧青 夏永輝
為提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針對性與實效性,實現教學相長,采取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自查教學效果,發現敢于正視現實的勇氣和能力是超越自我、實現自覺發展的動力源,具有自覺教育意識的教師主體的發展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
批評與自我批評教學質量自查難度僅憑知識和技巧并不能給人類生活帶來幸福和尊嚴,人類完全有理由需要高尚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這是筆者職業自信的信條。于是,本著對自己負責、對學生負責的態度,遵循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原則,查找問題,幫助自己避免教學形式化、虛無化,克服主觀主義錯誤,增強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信心與能力。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用筆者所授課的5個2012級的3個二本專業,共247人作為研究對象,為區別于全校2012級本科學生,稱之為“研究組”。
1.2研究材料與方法
以筆者所制作的課程期末考試自編測試試卷,并輔以平時成績依據為研究材料。主要以試題難度為分析指標,另輔助使用SPSS19.0檢驗研究組與全校組的區別,以及檢驗研究組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的相關關系。
2分析與討論
2.1研究組與全校組的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采取開卷、筆試的方式進行。試卷由筆者制作,上一級教學管理者審核的自編測試。試卷滿分100分,由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和材料分析題共4種題型87題客觀題組成。其中,材料分析題每題2分,其余題型每題1分;采用機器閱卷。研究組與全校組期末考核成績基本情況見表1。
研究組與全校組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教學策略上。研究組采用“化整為零”的策略,把考核知識點貫穿于教學全程,突出學習的過程性和形成性特點。這一策略未能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
2.2課程成績評定
課程的學業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組成。期末成績主要指期末開卷考試的卷面成績,占總成績的70%。平時成績占30%,由任課教師評定。
2.2.1研究組平時成績的評定
筆者在考察平時成績時,主要依據考勤、課堂表現和作業3個數據,各占10分。我們安排了7次作業,其中5次是課后作業,2次是課堂小組討論。小組討論主要考核學生的綜合素養。三者的評分相互交叉影響。學生的全勤率范圍[48.1%,76%],平均65.6%。
2.2.2研究組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的相關檢驗
表2數據說明,0.712>0.05,研究組的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沒有相關關系。這不符合教學形成性和過程性理念:平時表現與期末考試應該呈現顯著正相關關系。
表3說明,平時成績比期末成績平均高出37.53分,配對差異及其顯著。表2和表3突顯:研究組的教學主要依靠提高平時成績來評定課程學習是否合格,迎合、討好學生,降低課程考核要求傾向明顯。
2.3課程的教學進程
筆者主要結合講授、合作學習和視頻學習三種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來跟進教學。教學過程中,講授課在有效保障教學進度的同時,犧牲了一些教學互動,多數學生不喜歡這一方法。學生在道德部分的學習中表現自負與厭學,在法律的學習中表現自卑與興趣。
合作學習主要培養學生的溝通組織能力、合作能力與自信心。筆者在教學設計上為每個學生提供1次與全班學生分享交流的機會,這一目標基本實現。少數同學爭取了五至六次機會,一些同學則放棄了。合作學習是筆者考核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交流合作、換位思考、尊重、傾聽等素質的主要渠道。同時,合作學習希望同學正確定位,自卑或自負不應成為同學的學習態度。
學生比較喜歡視頻教學,他們非常配合。筆者主要選用《感動中國》《大家》《東方時空》《社會觀察》《今日說法》欄目的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視頻。經過教學內容的精心準備、氛圍的營造、同學的交流分享、教學點評,同學至少在情感和認識上有了一定變化。這種方式不利于推進教學進度,與反復強化訓練相比,短時內幫助同學提高分數不理想。但它卻是促進學生提升道德素養與法律素養知、情、意、行辯證統一的較好方式,它在考核情感層次的教學目標方面貢獻較大。
2.4試卷的難度分析
采用通過率(答對試題人數與參加測試的總人數的比值)表示試題的難度。通過率越高,試題越簡單,反之,通過率越低,試題越難。通過率在0~0.4之間,屬于高等難度,通過率在0.4~0.6之間,屬于中等難度,通過率在0.6~1之間,屬于低等難度。試卷的平均難度為0.656,屬于中等偏易難度。
本試卷的知識考核點涵蓋了教材的所有章節,難度系數在0.500以上,知識點考核達標,72.41%的知識點達到教學目標。
3結果
3.1試卷的突出問題
3.1.1高出錯知識點11個。這些知識點分別是:當代大學生的嶄新形象,對慎獨的理解,道德理想的實現途徑,文化傳統在愛國主義中的地位,個人主義的主要內容,對合理利己主義的理解,競爭與合作的關系,職業道德的最低層次要求,法律部門的概念,法律的內在說服力來源,民法的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3.1.2模糊知識點7個,它們分別是:課程的定位,大學生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要求,人生態度的概念,人生價值的根本內容,治安管理處罰行為的權力性質,我國勞動法律規定的最低就業年齡,公民民事權利能力的起始。
3.2原因分析
3.2.1大學學習理念還未基本建立。中學學習模式是其應對學習的習慣性策略,即使是開卷考試,絕大多數學生也非常期待教師勾畫考試重點,以便臨考前反復背誦,或者縮印成筆記應付考試。
3.2.2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教師和學生的最低要求:所有學生至少能考60分,而全校的及格率沒有超過60%,這是師生必須正視的一個問題。
3.2.3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嚴重缺乏。學生擅長解決記憶水平的知識點,而難以對付理解、綜合、分析與應用層次的知識點。
3.2.4學習目標不明確。半數略多的學生在筆試中不及格,補考學生的平時表現都較好。筆者就一直在思考:“60分萬歲!”難道是其學習目標嗎?
3.2.5.學生的隱性逃課現象普遍存在。研究組的平均出勤率為65.6%,同時,至少95%以上的知識點反復在課堂上強化。但試卷分析表明,很多課堂上重點強化的知識,學生沒有掌握,或者掌握得不理想。課堂觀察和學生反饋也佐證了同學的隱性逃課。
3.2.6懶惰、被動、嚴重依賴教材。至少40%的知識點在教材上能夠找到現成答案,其余知識點需要稍加思考。如果不認真聽課,又因為開卷考試而不愿意熟悉教材,在倉促的考試中落第將在所難免。
3.2.7師生的教學目標各異。筆者的最低課堂教學要求:幫助、強化、督促學生關注、記憶更多的必要知識,以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最高要求在于加強其道德素養與法律素養知、情、意、行的辨證統一過程,以促進同學全面而自由發展。而多數學生只希望能應付考試,最好與專業無關的課程都不要開設。師生的教學目標未在同一教學場域相遇,這是令人痛苦而尷尬的現實。
4結論
從試題難度考察,教學沒有達到教學目標。從平時成績的考核看,教學策略強化了學生被動學習的態度,不利于學生自立、自律、自強的品格養成。針對問題,提出以下改進課程教學與考核的建議。
4.1加強學風建設
學生的“等、靠、要”被動、功利思想普遍存在,教學管理應圍繞學風,狠抓學生勤奮刻苦的學習毅力,認真求實的學習態度,虛心踏實的學習風格,開拓創新的學習精神。家人、民族、國家拒絕投機和務虛。
4.2重點培養學生的獨立批判意識
學生在主觀上有著強烈的獨立自主愿望,但面臨獨立時機,惶恐、迷茫、虛度、無所適從的心態展露無遺。面對教材、面對權威、面對偶像,不懷疑,不思考。獨立批判意識的缺乏,是制約大學生開拓創新的重要因素。
4.3堅持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引導學生正確定位
自負與自卑是學生的兩個突出表現。一部分學生自我感覺良好,看不起同學,看不起老師,看不起學校,到了高年級,他們也許還在糾結自己的大學學習環境。而一部分學生過分自卑,郁郁寡歡,封閉自我,無法做到心靈的開放和接受。兩種人格特質都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大學教育有義務和責任給學生提供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平臺,引導學生正確定位。
4.4樹立學業考核的正確理念
學業考核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必要而且重要。對于教師,主要是了解教的質量和存在問題,以便改進教學。對于學生,主要是檢測學的質量,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引導師生正確對待考試,我們必須有信心、勇氣和能力接受任何形式的考查。
4.5重視形成性評價,合理定位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較難檢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實踐性要求,我們的自編測試最多能測試到認知層次。課程的情感、意志、行為層次的教學目標更多地依賴于形成性評價。因此,加大形成性評價的考核力度,同時重視形成性評價,不僅有利于端正學習態度,培養優良學風,還有利于教師的自我發展,端正教風。
4.6堅持因材施教
重點了解、研究學生的學習實際和心理實際,加強中學學習與大學學習的過渡與銜接研究。多數大學新生自主學習、全面學習和創新學習等理念還未真正樹立,其中學學習經驗在很長時間是其基本的大學學習策略。因此,我們的教學及管理必須以足夠的信心和耐心引導學生,幫助他們內化學習經驗,而引導、內化的前提是貼近學生實際。
參考文獻:
[1]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高碧青,高飛.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的認識與探索[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3,(04):365-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