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周
【摘 要】近幾年,德國社會學家貝克“風險社會”理論的現實表征日漸凸顯。本文以“安陽摔嬰案”為個案研究發現,突發事件中地方政府“維穩壓倒一切”和地方新聞媒體“新聞”、“舊聞”、“不聞”的角色錯位折射出其風險溝通能力的不足,從而錯失輿情引領主動權,還提出了突發事件中地方政府和媒體風險應對具體策略。
【關鍵詞】突發事件 安陽摔嬰案 應對策略
近年來,德國社會學家貝克“風險社會”理論的現實表征日漸凸顯,社會的風險成本不斷加大,我國社會中突發事件井噴態勢的發展可看作是直接表現。在一些突發事件中,地方政府和媒體的角色擔當往往乏善可陳,令公眾失望。加之地方政府和地方新聞媒體最接近“新聞源”,這對地方政府風險溝通能力和地方新聞媒體的專業理念都提出了嚴峻挑戰。歷史定格在2013年7月18日這一天。晚上,醉酒的林州市民警郭增喜突然將七個月大的嬰兒從市民李青峰夫婦懷中搶走,并將嬰兒舉過頭頂而后摔在地上,隨即嬰兒被送往附近醫院。讓人更加震驚的是此事直到8月17日才被京城媒體公開報道。面對如此重大新聞事件,當地新聞媒體為何三緘其口?當地政府部門又奉行什么新聞報道邏輯?
一、地方政府和媒體的角色錯位
縱觀近些年的突發事件,總是遵循相似的邏輯發展,可是身居突發事件“要塞”的地方政府和媒體卻表現出應對乏力的態勢。隨著改革開放步入深水區,越來越多的社會矛盾呈顯性化態勢,各種社會突發事件井噴狀發展。然而,距離“新聞源”最近的地方政府和媒體的角色錯位不僅讓人感到遺憾,更不利于紓解社會矛盾。
1、政府維度:維穩或維護地方形象大于一切
近些年的突發事件表明:在突如其來的“禍事”面前,捂蓋子或堵起來或最大程度封鎖消息等錯誤的應對策略被不少地方政府部門奉為“金科玉律”。漠視公眾知悉權,堂而皇之的借口就是維護地方形象、維護社會穩定、避免民眾恐慌云云。遵照這樣的行事邏輯,“安陽摔嬰案”后,當地政府并沒有向新聞媒體和社會大眾及時公開此事,而是選擇捂起來內部解決。后來在一次林州市人大常務會議上,人大常委會主任翟建周提到相關細節此事才被媒體曝光。隨即全國各大媒體密切關注。
然而,傳播技術日新月異和信息傳播日趨扁平化的大背景下,把“丑事”捂而蓋之實為不易。“安陽摔嬰案”就是一個有力注腳。此案被全國各大媒體公布以后,真相大白于天下,當地形象不僅沒有得以維護,政府公信力又遭傷害。在我國新聞體制中,政府部門是新聞管理的第一主體。面對事關公眾重大切身利益的社會問題,凡不涉及國家機密,政府部門就有責任也有義務及時公開信息,滿足民眾知情權,打消民眾疑慮。
2、媒體維度:行政壓力下變身沉默羔羊
監測社會環境是大眾傳播媒介的基本社會功能,這就要求新聞媒體對社會發生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迅速、準確、客觀的反映。近水樓臺先得月,“安陽摔嬰案”發生后,當地新聞媒體搶占報道第一落點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理應予以搶先報道,而且及時準確客觀、視角獨特、解釋權威是構建媒體公信力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當地新聞媒體若能夠抓住有利時機策劃好報道對于樹立當地媒體形象,提升公信力大有裨益。然而,不幸的是行政壓力下當地新聞媒體卻三緘其口,變成了沉默羔羊。在西方國家,新聞媒體是獨立于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權力”,獨立報道新聞,不受制于任何勢力。而我國新聞體制中,新聞媒體是黨的耳目喉舌,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亦因如此,“安陽摔嬰案”中,處于地方政府部門高壓態勢下,當地新聞媒體只能把“新聞專業主義”拋于腦后。
二、角色錯位錯失輿情引領主動權
“安陽摔嬰案”中當地政府部門和新聞媒體的缺位使其陷于應對被動之勢;倘若事件發生之初,當地政府部門和新聞媒體先知先覺予以及時、有效、充分的公開和報道,就能夠最大限度消弭其所帶來的不良社會影響,就能夠牢牢掌握輿情引領主動權。
在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可以發言的自媒體時代,表達渠道的多元化和表達空間的擴大化迫切需要加強新聞管理工作。“所謂新聞管理是為了促進我國新聞傳播事業的良性有序發展,規范媒體新聞業務,維護新聞的真實性、準確性、合法性,通過一系列的制度來對新聞媒體和新聞從業人員的管理、調控、規制,以確保社會輿論導向正確,民心穩定。”①可見,新聞管理的本質就是管控和引導社會輿情,促進社會和諧有序發展。
三、突發事件中地方政府和媒體的應對策略
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通訊社的媒介生態對突發事件中輿情引領提出新挑戰。“安陽摔嬰案”中當地政府部門和新聞媒體“緩報”、“瞞報”的行為,不僅貽誤了輿情引導最佳時機還導致政府部門和新聞媒體公信力“雙下降”,給了我們一些啟示:
第一,信息公開透明,及時發布。凡涉及公民、法人或社會組織切身利益的信息應該予以及時發布,公開透明是服務型政府的應有之義。只有公開透明,及時發布才能夠確保公民知情權和社會穩定。否則,就不能夠進行有效地輿情引導。比如,十年前的非典疫情,正是由于疫情初期沒有及時的信息公開透明,最終“非典”肆虐全國,謠言四起,人心惶惶。
第二,搶占輿情引導最佳時機。新媒體時代政府部門搶占輿情引導最佳時機就要遵循“及時及地原則”和“跟進性原則”。“‘及時及地原則就是政府應及時地在事發當地向媒體發布信息。‘跟進性原則是指不要等到事件完全調查清楚后再向媒體發布消息,而是在動態中發布消息。”②2012年5月26日,深圳飆車案導致車內三人全部死亡,社會影響惡劣。對此,深圳交警方面三天連續召開三場新聞發布會,及時向新聞媒體和公眾發布最新消息進展,贏得社會好評。
第三,滿足公眾需求中堅守新聞良知。在我國,新聞媒體是社會輿情直接引導者,然而,身處黨管媒體體制下,重大新聞事件中如何平衡政治壓力與公眾需求、如何有效監督政府始終是一個敏感問題,但并不是一個無解命題。筆者以為,“安陽摔嬰案”中當地媒體假若真頂著政治高壓無法開展報道,完全可以間接通過異地媒體予以揭露。因此,政治壓力與公眾需求中新聞媒體尤要堅守新聞良知和職業底線。
第四,制定和執行新聞政策應遵循輿情傳播規律。新聞政策體現的是黨和政府對新聞事業的管控,換言之,所謂新聞政策就是關于新聞報道界限的規定,能報道什么、不能報道什么等均屬于新聞政策的范疇。新聞政策制定過程中大多都能夠遵循輿情傳播規律,可是在新聞政策執行中總會由于各種原因而忽視輿情傳播規律。“安陽摔嬰案”發生后當地政府部門以“家丑不可外揚”的心態有意遮蓋事實不肯公開信息就是對輿情引導規律的無視。
第五,突破“屬地”藩籬促成“跨區域”媒體介入。“我國媒體的管理方面,一直采取的是“屬地化”政策,在屬地化管理政策下,傳媒單位只能在各自的行政區域內經營發展,導致傳媒單位優不勝、劣不汰。”③不僅如此,“屬地化”還給新聞媒體監督、批評“屬地”政府造成困境,大問題小批,小問題少批或不批,遇到敏感問題新聞媒體更顯蹩腳,無形中削弱新聞媒體輿論監督職能。因此,傳媒大變局背景下,要突破“屬地”藩籬促成“跨區域”大媒介集團介入,為輿論監督注入新活力。
結語
新媒體環境下,面對層出不窮的社會突發事件,首先要做的就應該是摒棄舊的應對理念,不革新觀念就難以有所進步。就政府角度而言,要祛除維穩或維護地方形象大于一切,從而漠視新聞傳播規律的做法;就媒體角度而言,在社會發言成本不斷降低的時代圖景下更應恪守新聞專業主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要不斷推進現代傳播能力的現代化,提高地方政府和新聞媒體突發事件中的風險溝通能力。□
參考文獻
①劉建明:《新聞學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②吳飛:《傳媒影響力》[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③郭全中,《中國傳媒業大變局透析》[J].《中國報業》,2009(2)
(作者: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3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