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麗娜
〔關鍵詞〕 教師;職業倦怠感;學生;責任;讀書;科研;
激勵;調節
〔中圖分類號〕 G6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9—0019—01
當人對所從事的工作缺乏興趣,卻又不得不為之時,就會感到厭煩,出現一種身心俱疲的心理狀態,導致自身潛能難以充分發揮,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這種狀態就是職業倦怠感。職業倦怠感一旦產生,就會導致教師對待工作的態度、行為發生很大變化。那么,怎樣才能克服職業倦怠心理,使教師對自己的工作保持熱情呢?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讓學生喚醒教師的責任與熱情
無數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教師想要克服職業倦怠感,獲得幸福感,除了有教育的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一顆理解家長的心。只有愛學生,喜歡和學生在一起,只有這樣,工作起來才有動力,才會甘愿無私付出,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使自己在關愛學生中、在學生的成長中獲得快樂與幸福。記得我剛擔任美術教師時,由于條件受限,學生的美術課通常只能在教室里上。在一個雪花紛飛的午后,還沒有上課,學生看見了我就問:“老師,今天美術課上什么呀?還是繪畫吧!為什么美術課不能像上體育課一樣,也上室外課呀?”學生的話音未落,我突然靈機一動,想:這節課正好學習的是“大家一起畫”,我何不帶領學生去室外畫一畫呀?于是,我告訴他們:“今天要到室外去上課,大家可以用樹枝、樹棍在雪地上畫一幅自己喜歡的畫?!睂W生興高采烈、手舞足蹈地畫了起來,整節課學生的興致都很高,畫出了小海龜、小雞、小魚等好多圖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覺得這節課上得很成功,雖然自己辛苦一點,但是看著學生熱情洋溢的笑臉,我感到自己很滿足、很幸福。
二、在讀書中充實自己,在科研中激勵自己
1. 書,是知識的源泉,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要想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就必須不斷讀書、不斷充實自己。讀書的過程實際就是自我充實、自我完善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人格可以得到升華,性情可以得到陶冶,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因此,教師只有不斷地讀書學習,才能找到心理的平衡點。通過讀書,學會反思自己的工作;學會熱愛自己的事業;學會知足常樂;學會笑對人生。
2. 教學科研是激勵教師自我發展的永不衰竭的動力源泉。教學科研能幫助教師從實際出發、從教學實踐的困惑出發,讓教師把堅持個人研修作為專業化成長的必由之路,在研修思想的引領下,探究教育的未知領域,為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也讓教師在不斷積累教育經驗、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有所建樹,在教育領域做到游刃有余,樹立高度的自信心。教學科研不僅僅是一個口號,關鍵還要落實到行動上。經過多次教學實踐,我發現融音樂性、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的課堂,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是,我在上“穿花衣的熱帶魚”這一課時,制作了各種各樣美麗的熱帶魚以及會說話的小鴨子等教具,還創設了蔚藍的大海等一系列有趣的情境,這樣的課堂很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因此,我體會到作為教師就要多讀、多寫、多畫,還要會讀、會寫、會畫,這一過程是水到渠成的過程,是“慢功”,更是“內功”。它要求教師平時要不斷積累、不斷感悟、不斷反思、不斷操練,將枯燥化為充實,將單調化為快樂。
三、學會調節自己
1. 在教學上,給自己機會,試著創新,留有期待,讓每節課都表現得很精彩,讓學生喜歡上自己的課堂。職業倦怠是由于工作被動,缺乏工作的新鮮感、成就感而造成的。盡管每一節課都要嚴格按照教育目標進行,但是教師不妨在課前很好地設計每節課的教育環節和教育內容,以求用一些新的創新和想法來調動自己和學生的上課熱情,這樣慢慢獲得教育教學的成就感,教師就不會再覺得上課是一件很枯燥、很疲勞的事情了。如若能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再發表一些科研文章,就更會覺得有意義了。
2. 在生活上,給自己添一些色彩。教師的工作循環往復、單調貧乏,容易使人疲倦。因此,教師完全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多些色彩。如,制定讀書計劃、寫作計劃、短程旅游計劃,安排野餐或釣魚活動等等,使生活有些味道,學會調節自己,安排好工作與業余時間,以消除工作上帶來的倦怠感。人要學會調節自己的心理,當每天重復地工作讓我們感到疲勞時,給自己一份心靈雞湯,可以嘗試用各種方式喚醒工作和生活的激情,讓我們試著做一個辛苦并快樂著的老師。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