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霞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策略
搞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于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長足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以下是本文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探索。
一、引導學生課前預習,養成良好質疑習慣
養成預習的好習慣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效率,盡快完成閱讀任務。教師在學生預習之前教會他們預習的方法,讓學生按照“導讀”的提示初讀課文;在自學的基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進而做到從課題上、課文的重點和難點處、矛盾處、標點符號和寫作手法上進行質疑。課前預習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查閱、解疑的欲望和閱讀的自信心,另一方面預習還能使學生對閱讀內容有個大概、總體的了解和感悟。如通過課前預習,在《山中訪友》教學中,學生提出了以下疑問:“為什么作者要說的第一個朋友是古橋?為什么白云有讓天空從憔悴返老還童的能力?為什么文中的懸崖爺爺不是‘德高望眾的?為什么要把進山觀景寫成‘山中訪友?”通過預習之后學生對文中內容產生的疑問,可以誘導學生早早地對文章的學習產生熱情。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會表現的更加積極,尤其是在解讀到他們的質疑之處時,其注意力將極為集中。通過課前預習對課文的初步領會,可以促成課堂教學中熱烈討論、互相設疑解疑的濃厚學習氛圍,在教師的指引下,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能力,同時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二、通過學生真摯誦讀,積累課文閱讀情感
一篇真正好的文章中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因素,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富有情感的誦讀文章,將作者的情感移到學生身上。因此,教師要多提供給學生充足的朗讀機會,讓學生在抑揚頓挫的朗讀中,品味文字中蘊含的情感特點,感悟其中的深刻含義,達到“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表達境界。例如,《紙船和風箏》就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其中的真摯情感,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選擇重音、音調、停頓的具體方法,將朗讀的自主權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為了渲染課堂氛圍,還可以在朗讀過程中配上音樂,如松鼠和小熊成為朋友的情節,配以歡快的音樂;他們吵架的音樂,配以悲傷的音樂;他們化解矛盾的情節,再配以歡快的音樂。通過音樂和誦讀聲的雙重刺激,學生的情感因素可以被充分激發出來,并提高對文章寓意的理解能力。
三、教會總結歸納方法,提高學生閱讀水平
教給學生歸納段意、總結文章大意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同時,應逐步教給學生歸納段意的方式方法,例如,在教學《雷雨》這一課時,作者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描寫雨景的,只有先掌握了這一描寫方式,再讓學生根據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這一順序歸納段落,才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抓住文章的脈絡層次,使他們從文章內容還原到生活場景,并切身感受雷雨中的滂沱氣勢,以及雷雨后的清新美好,以此來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培養學生的良好語感,長此以往,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總之,如何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讓閱讀教學變得更加精彩,是每個小學語文教師孜孜不倦追求的事業。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把握閱讀教學規律,指導學生不斷提高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