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厚勤+文湘昀+程賢利
【摘要】醫學生物學》是高職院校五年制醫護專業的基礎課程,在網絡、多媒體技術普及的教學環境下,合理開發與利用《醫學生物學》的“電子化”的課程資源,改變以掛圖、模型為主的傳統教學手段,可以有效增加課堂信息量,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網絡環境 醫學生物學 課程資源 開發利用
《醫學生物學》是高職院校五年制醫護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介于公共基礎課和臨床基礎課之間。在教學內容上,以生命科學為主線,主要內容如生命的物質基礎、結構基礎(細胞)、生殖發育、遺傳變異、人類遺傳病、優生科學、生命起源與進化、生態學等內容,是對“初中學生”普及生命科學知識。而作為專業入門的“基礎”,《醫學生物學》又重點講述了生命的物質基礎、結構基礎(細胞),生殖發育、遺傳變異及人類遺傳病、優生等內容,對整個醫護專業課、臨床課等專業課程的學習有重要“鋪墊”與“基礎”作用。但在《醫學生物學》教學實踐中,該課程難度大,課時量少,教學手段單一,教學實踐與能力培養環節薄弱。因此,教師只有通過充分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多媒體資源,增大課堂信息量,提高學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
一、《醫學生物學》教學現狀分析
1.教學課時嚴重不足
該課程理論性強,內容涵蓋面廣,從生命的物質基礎、結構、生殖發育、遺傳變異到生物進化、生態學等內容都有涉及,但課時量只有48學時(理論教學學時,不包括還有實踐教學24學時),按現有每周3學時,一學期不可能完成全部教學內容,在教學實踐中,理論課時和實踐都被迫“縮水”。
2.教材深度(難度)堪比大學本科基礎課程
特別是有關“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遺傳變異與人類遺傳病”等相關章節部分的內容,在第2版修訂時進行了大量的刪減,但難度、深度亦然較大,學起來非常吃力,尤其是對初中生升入“大專”的五年制學生,知識層次跨度大,知識積累不足,學習方法單一,且初入高職,很難適應《醫學生物學》這種“大容量、高深度”學科。
3.課程資源開發不夠
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自然科學,生動形象化的教學資源如圖片、標本、影像等素材可以將深奧的理論用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現出來,對學生興趣和探索欲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學實踐中,生物學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理論必須輔之以大量的標本、圖片、圖解等素材。該課程除“緒論”外,每章均有圖示和圖表,共有圖示161幅。圖表29個,涉及內容豐富多樣。有結構圖、模式圖、顯微照片、框架圖等,《醫學生物學》除教材外,無其他可供學習的資源,如與教材配套掛圖、標本、多媒體課件與素材等輔助教學資源。
4.學生知識基礎與學力差
五年制醫護專業學生是由初中畢業生升入,眾所周知,這部分學生基礎差,學習習慣與能力差,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習上依賴性強,初中生物學課程不被重視,生物學知識貧乏,實驗動手能力差。為此,在《醫學生物學》的教學實踐中,必須增加信息量的傳遞與交流,即要彌補生命科學知識的“歷史欠帳”,又不能耽誤新內容的學習。
二、《醫學生物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實踐
隨著辦學條件的改善,多媒體系統、網絡成了教學必須的輔助手段,為課堂教學大容量、開放式提供了可能,為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提供了硬件保障;本院藥學系、醫學系、護理系建設的數碼顯微鏡互動實驗室、中醫藥標本室、病理實驗室等都為醫學生物學實踐教學和教學素材的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標本、實驗材料和設備保障。互聯網的普及,不僅為教師提供網絡學習與研究平臺;建立課程資源數據庫等,也為學生建立了學習平臺,使學生學習方式多元化、網絡化。在《醫學生物學》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多媒體設備等對紙質教材進行一些改進償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1.將教材內容以CAI課件形式反映出來
即對每個章節的所有內容加入媒體素材(圖片、框架圖、動畫、記錄片),形成CAI課件,將教材由單一的紙質體轉變成多模式、立體化的教學資源。教材有圖示160多幅,圖表近30個,除全部“電子版”化外,新增100余幅圖(表),豐富了教材內容,增加了課程容量,將抽象的理論以形象化手段表現出來,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與直觀性。
2.通過動畫演示,突出重點,也突破教學難點
《醫學生物學》涉及教學內容比較多,難點也多,對基礎差的初中生而言,接受難度更大,如細胞的增殖方式——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等,都是連續不斷的動態過程,特別是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形態、結構和數量的變化始終是教學難點,在教學中,通過制作CAI課件,或FLASH動畫,動態地展示了細胞分裂過程,學生對此印象深刻,理解透徹。其他如胚胎發育、遺傳定律、人類遺傳病等教材均可以配合記錄片、攝像、動畫等形式,幫助學生學習與理解。實踐證明,這種動態化、立體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學習趣味性大大增加,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3.通過大量收集與整理工作,實現電子化教學
目前,《醫學生物學》教材所涉及到的圖片、圖表等近200幅,通過自制、翻拍數碼照片、圖片PS、視頻下載等手段實現“電子化”,并大量增加了相關圖文信息,與理論教學同步應用于教學中,改變了過去以掛圖、模型為主打的傳統教學手段。
4.學習、實訓平臺的建立實踐
眾所周知,五年制學生基礎差、學習習慣差,自理自控差,如何讓這些學困生走出困境,學會學習并逐步達到自主學習、探索性學習?建立學習平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形式。通過校園網絡,建師生互動教學網站。內容主要以教師收集整理的學習輔導資料、教學短片、作業、研究性課題為主。借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實踐訓練。
三、應予避免的誤區
《醫學生物學》課程資源的開發,目的在于適應網絡、多媒體技術普及條件下,教學手段的改進與豐富,增加信息量與信息傳遞途經。但并不意味此舉就可替代實踐訓練。課程中所涉及的實驗、實訓課時也是教學的必須環節,是學生能力訓練不可或缺的,也不能背離高職院校“專業知識”與“基本技能”教育人才目標。
多媒體及網絡化教學僅僅是教學的手段,不能代替常規教學,CAI課件的運用,也要根據課本內容恰當用好。一堂成功的教學,應該還要有師生的互動、教師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反思、升華,甚至批判。
參考文獻:
[1]于書娟.網絡環境下教育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11,(04).
[2]李誠濤.醫學生物學基礎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高強國.在大學新生中開展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探討.山西醫科大學學報.
本文系2013年漢中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項目“多媒體及網絡條件下《醫學生物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HZYKY2013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