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濤
〔關鍵詞〕 高效課堂;提問;策略;原因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0—0040—01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這一點,對于教師的課堂教學來說非常有啟發。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該怎樣做才能達到提問的有效性,怎樣的提問才能真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這是在建設高效課堂過程中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課堂提問的基本要求
1.精心設計問題。問題的難易應適度,以多數學生經過思考能正確答出為宜。題意必須明確,論據不能有歧義。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創設情境問題是必要且重要的一個環節,問題情景創設的有效與否,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課堂所學內容的興趣和后續學習的動力。
2.問題要有需要性。問題設計淺顯,只停留于問題表面, 缺乏應有的深度,無法達到訓練思維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師提出問題時,要看是否刺激了學生急于想了解教學的內容,是否激發其學習動機,而使之對于學習內容感興趣。
3.問題要有創造性。在課堂上,教師提的問題,都應具備創造性,無論是在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知識方面,還是在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方面。創造性設計課堂提問,強調的是提問得創造啟發性,通過這樣的提問,引導學生不但運用創造性思維解決了問題,還學會了這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4.問題要有激發性。通過課堂教學的提問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學習新知識的興趣,以教師的“問”激發學生的“問”,由“問”引發出一種內在持久的、強大的教學吸引力,是教師教學的魅力所在。課堂教學問題的激發性使提問能觸動學生的思維神經,給學生點撥正確的思維方法及方向。激發性不僅表現在問題的設置上,還表現在對學生的引導上,要適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特點。
二、課堂提問的策略
1.由淺入深。涉及提問要遵循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有層次、有坡度、有臺階,要能引導學生的思考逐步深入,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問中求新。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之一是易被新奇和新鮮的事物吸引。同一個問題,提出的角度不同,心理效果往往大不一樣。因為課堂提問時,只有注意從新的角度出發,才能開啟學生新的思考視角,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心理水平的發展。
3.變順為逆。根據課文內容,恰當的設計逆向提問,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變順為逆的提問,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逆向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4.變直為曲。如果教師對所要解決的問題另辟蹊徑、繞道迂回,從而得到答案,問在此而答案在彼,便是曲問。曲問的好處是能激起學生活躍、緊張、復雜的思維。這就要求我們提問時要精心設計,從另一個角度切入深層得出知識點。巧用曲問,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大大增加思維容量,促進學生心智發展。
5.把握時機。掌握好恰當時機,將問題置于學生的疑惑處、新舊知識的聯系處和學生思維的“盲區”,就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探索狀態。教師可以在新授課開始時以“問”代引,也可以在學生們都陷入困境時以“問”代啟。
三、提問無效的深層次原因
1.教師的思想觀念問題。有許多教師認為課堂講解至關重要,提問會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影響教學的進度,還會影響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這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漠視,忽視了學生的思維動態。還有的教師在課堂中,滿堂提問,看似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其實,這不僅沒有發揮好學生的主體性,反而放棄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使課堂教學處于無序狀態。
2.提問內容的設計缺陷。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往往單純為教學目標的實現而設計問題。教師為了促成學生對內容的理解,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但是,這些問題的設計,有時沒有照顧到學生的客觀實際和學習能力,給學生造成理解上的障礙,無法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有時教師的問題設計缺乏連貫性,思維間的跳躍過大,學生的思維無法實現,自然也達不成教學目標。
3.提問動機歪曲。提問是激發學生思維的一種教學手段。少數教師在學生聽課注意力不集中或做小動作時,把課堂提問當做處罰學生的一種手段和方法,通過一些難題來使學生當眾難堪,以此來達到教育學生改正錯誤的目的。頻繁使用這種方法,會大大消弱提問的原有功能,也使學生產生了一種怕被問到的心理。
4.提問行為的固定化和模式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有著功利化的目的,那就是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問題的提問也有這種功利化的傾向,為了功利化的目的,往往忽略了對提問行為的設計,提問形式常常陷入固定化、模式化,提不起學生的興趣,引發不了學生積極的思考,教學效果大打折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