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密紅+李周岐+謝壽安
摘要:從構建新型實踐教學體系;增加課程類型和門次,將最新的研究成果與實際問題引入課堂,改革實踐教學內容;創新批判式會課、創業訓練、以賽與獎促學、學研結合、境外或國外短期訪學等實踐教學模式;加強實驗室、實習基地、師資隊伍、教學質量工程項目建設,搭建優化實踐教學平臺與資源;建立健全實踐教學考核、監控、評價與獎懲體系;加強實踐教學管理等方面闡述了加強林學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路徑。
關鍵詞:林學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4-0013-03
實踐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與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鞏固理論知識,加深對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的重要教學環節,是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1]。對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各高校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愈來愈高,不斷地進行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近年來,筆者所在學校就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進行了大量的嘗試與探索,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結合筆者所在學校林學類專業在實踐教學方面所進行的改革與實踐,淺談幾點改革思路與經驗,以供參考。
一、構建新型實踐教學體系
結合林學類專業的特點,以加強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訓練及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在加強學科之間交叉與融合,拓展學生知識面的基礎上,統籌規劃,歸并、整合教學實驗和教學實習課程,增加綜合性、設計性與應用性實驗與實習內容,逐漸構建起了由教學實驗、教學實習、科研訓練、學年論文、創新創業實驗項目、學科競賽、社會實踐、畢業論文(設計)等構成的四個層次,八個模塊,多元化互補,層次分明,相互銜接,相互滲透,全學程不間斷的遞進式符合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型實踐教學體系[2]。所構建的新型實踐教學體系既是實踐教學的培養計劃又是實踐教學的課程體系框架,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較強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提供了體系保障。
二、改革實踐教學內容
首先,在增加實踐教學課程類型和門次,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基礎上,注重不同課程間教學內容的交叉與融合,有機地整合相關實踐教學課程,減少相近課程教學內容的重復;為學生開設綜合性的、設計性的、系統性、應用性的實驗、實習內容,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融會貫通能力。其次,將國內外最新的研究內容與研究成果引入試驗、實習課堂,不斷更新課程實驗、實習內容的同時,及時將國內外先進的實驗、實習技術手段引入課堂,確保學生實踐的是最先進的內容,操作的是最先進的儀器設備,運用的是最先進的技術,掌握的是最先進的知識。第三,將實際生產中、科學研究中、工程項目中、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或亟待解決的問題引入實踐教學課堂,豐富實踐教學內容的同時,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實踐的興趣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四,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和參與相關學科的實習、實驗及各類創新或科研項目,選擇相關學科的教師擔任學年論文或畢業論文指導教師,不斷拓寬實踐教學內容,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培養學生多方面的實踐技能。
三、創新實踐教學模式
根據林學類不同專業的特點與優勢,積極探索符合專業特點的實踐教學模式,以激發學生參與實踐的興趣,提高學生主動學習與實踐的動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一)批判式會課模式
根據專業的特點,在課程結束后,舉辦課程實訓或教學實習作品或成果展,讓學生對自己及他人作品、實驗結果、實習成果的優缺點及創新之處進行相互點評,加強學生之間交流與學習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創新性思維。
(二)“學中用,用中學”模式
有效地利用學年論文、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活動等實踐教學環節,鼓勵學生赴林業局、自然保護區、企業等單位參與一線生產勞動、調查監測與科學研究,使學生學以致用,并在實踐中發現欠缺與不足,變被動的學習實踐為主動的學習實踐。
(三)“以賽促學,以獎促學”模式
積極舉辦和承辦各類學科競賽,為學生提供展示學習成績、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機會的同時,創造條件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全國各級各類學科競賽、申報各級專利,激發學生創作、創新興趣,培養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
(四)頂崗實習模式
歸并零散實習為綜合性大實習,并將綜合實習與學年論文相銜接,將實驗、實習時間與內容聚零為整,然后讓學生在企事業單位以“工作”的形式系統參與生產過程,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五)創業訓練模式
由學校有相關經驗的教師或外聘的企業領導擔任指導教師,以創辦一個實體或企業為目標,以項目的形式,讓團隊中每個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扮演一個或多個具體的角色,通過編制商業計劃書、開展可行性研究、模擬企業運行、參加企業實踐、撰寫創業報告等工作,培養學生創業能力。
(六)學研結合模式
將學年論文、畢業論文、教學實習等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承擔的工程以及學校科技示范推廣基地所承擔的研究項目相結合,讓學生直接參與科學研究,激發學生主動實踐的興趣,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能力。
(七)社會實踐模式
充分利用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給學生布置與專業相關的實踐內容,讓學生自主完成調查、調研、體驗、創作等任務,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八)境外或國外短期訪學模式
加強學校與境外或國外高水平大學的交流與合作,建立起穩定的境外或國外暑假短期訪學項目或夏令營活動,開闊學生眼界的同時,給學生創造學習國外先進的實踐方法和技術的機會。
四、搭建實踐教學平臺,優化實踐教學資源
(一)加強實驗室建設
多渠道、多途徑地籌措資金,加大對實驗室資金投入的力度,及時對實驗室儀器設備進行補充和更新,確保先進的儀器設備能及時地進入實驗室。對現有儀器設備進行合理有機地整合,不斷完善和拓展實驗室的功能,增大其使用范圍,提高其使用率。規范實驗室的管理,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充分利用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教師科研實驗室、學校公共平臺實驗室的先進儀器設備,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價值;加強儀器設備在不同學院、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的共享,提高其利用率。
(二)加強教學實習基地建設
在對現在教學實習基地進行改造的基礎上,加強校際、校企、學校與科院院所,學校與各級農林政府部門以及管理部門的合作,積極拓展條件優越、設施完備、功能齊全,設備先進的優質教學實習基地的同時,建立學校與實習基地所屬單位的共贏機制,使所屬單位愿意作為實習基地并積極配合實習工作,確保實習基地的可利用性與可持續性。充分利用學校在校外所建立的定位站以及“以大學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所設立的試驗站和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建立校內外相結合,以校內研究型基地為基礎,以校外實習基地為外延的綜合型教學基地。與國內其他開設有此專業兄弟院校或周邊開設有類似專業的兄弟院校進行聯系和充分的溝通,建立校際間教學實習基地共建、共享、共用機制,實現多校共建實習基地[3]、共同維護實習基地、共同管理實習基地、共同使用基地,既拓展了實習基地,又相對節約了教學實習的建設和維護成本。
(三)搭建各類實踐教學平臺
根據不同專業需求及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研究所、研究中心、示范基地、試驗站、定位站等資源優勢,多方面籌措資金建立各類創新工作室、創新實驗平臺實驗室、實驗示范中心,并由相關專家和教師擔任負責人,為學生創新團隊提供場所和技術指導。充分利用學校的科研優勢、技術優拋及影響力,與企事業單位開展合作,積極為學生爭取各類由企業資助的創新項目、設計資格、設計項目以及研發項目,為學生提供實踐和亮才現藝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和實踐才興趣和積極性。
(四)加強實踐教學技術隊伍建設
首先,吸引和選聘優秀博、碩士研究生從事實踐技術工作,為實踐技術隊伍補充新鮮的血液的同時將先進的實驗技術手段帶入課堂。其次,學校出臺政策,鼓勵一部分教師和科研人員從事實驗技術工作,將科研思維與科研素養帶入實踐教學。第三,聘請校外科研單位、林業生產單位以及涉林企業的優秀科學技術人員兼任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將豐富的實踐經驗帶入實踐教學。第四,有目標有規劃地對現有實驗技術人員進行培訓或學習進修,提高其業務能力和實驗技術水平,確保實驗技術能及時得到更新。第五,在實驗室設立勤工助學或實踐鍛煉崗位,讓一部分優秀的碩、博士研究生擔任助理實驗員和實習協助指導教師,協助實驗技術人員準備實驗、實習,承擔部分實驗、實習課程的教學任務,緩解實驗技術人員不足的同時為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
(五)優化實踐教學資源
首先,以特色專業、專業綜合改革項目、創新拔尖人才示范區、實驗示范中心、精品課程建設、優質課程建設、網絡課程、教材建設、教學改革項目等教學質量工程項目為契機,加強實踐教學課程建設、實驗實習教材建設以及實踐教學方法的改革,不斷優化實踐教學資源。其次,打破學院之間、學科專業之間、研究生與本科生之間的界限,建立教學資源共享機制,實現師資、課程、實驗室、實習基地等實踐教學資源的共享,擴充實踐教學資源的同時提高實踐教學資源的利用率。第三,加強與國內外其他高校之間交流與合作,實現校際之間實踐教學資源的共建、共用與共管,積極開展校際之間實踐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擴充、優化實踐教學條件與資源。第四,借助現代先進網絡技術與電子技術手段,對現的資教學資源進行合理優化,對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加以科學利用,對教學方法與手段進行不斷改進。如:建立網絡實驗室、電子標本室,利用網絡與遠程教育平臺充實教學資料,指導學生學習,與學生進行交流與互動。
五、建立健全實踐教學考核方式與質量監控體系
(一)注重過程考核
改革以實驗、實習報告作為實踐課程考核成績主要依據的考核方式,將實驗、實習的預習與準備、設計與操作過程、所取得的成果作為實踐教學考核的主要依據與指標,加大其在考核成績中所占的比例,使學生更加注重實驗、實習的創新設計和動手操作,防止實踐過程中不加思考地按步照搬式操作和仿照他人的照貓畫虎式操作。另外,對于教學實習、學年論文及畢業論文(設計),學生在實習單位的具體表現在考核成績中占有一定比例,防止學生消極應付,弄虛作假,不遵守實習單位的規章制度或不尊重實習單位指導人員,確保考核成績客觀公正。
(二)完善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根據實驗、實習、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社會實踐、科技創新等不同實踐內容的特點,建立健全不同實踐教學內容的質量監控體系。監控體系按實踐教學的進行過程可分前期準備監控、教學過程監控、教學效果監控三個階段;按監控內容可分為對教學的安排準備的監控、對教學條件的監控、對指導教師教學準備與具體組織的監控、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實際操作等的監控;具有全面性、動態性、隨機性的特點[4]。可保證能隨時、隨地、隨機、全程、全面地對實踐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的全程監控。完善成熟的實踐教學監控體系包含制度體系、操控體系、考核評價體系、獎懲體系等,既科學合理、全面規范、簡潔明了便于實際操作,又行之有效,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三)建立實踐教學質量評價與獎懲體系
建立起符合不同實踐教學特點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與獎懲體系,由學生、教學督導組、學院、教研室多方面對實踐教學的前期準備、執行過程、教學效果以及創新性進行客觀、綜合的質量評價,對評價高的給予獎勵,對評價差的給予批評教育或適當的處罰,以調動教師從事實踐教學的積極性,確保教師在實踐教學上的精力投入。對于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表現好的學生,除在課程考核成績上給予充分肯定外,設立“優秀學年論文”、“實習標兵”、“科技創新獎”、“教學實踐先進個人”等獎項,頒發榮譽證書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對于獲得校外各級、各類實踐教學類競賽、比賽獎勵的學生,學校也適當給予一定的獎勵,激發學生參加實踐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新精神。
六、加強實踐教學管理
(一)規范制度建設
將實踐教學的各個階段及各個環節的重要內容以制度、規章或條例的形式固定下來,使之成為必須執行管理制度[5],規范實踐教學行為,明確實踐教學目標及責任,確定實踐教學獎懲辦法,使實踐教學各個階段與環節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同時,激勵教師和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另外,加強實踐教學制度的宣傳和執行力度,使廣大教師和學生熟知各項規章制度的具體內容,并自覺地遵守,避免“有法不依、有章不循”,使各項規章制度形同虛設,可有可無。
(二)加強管理隊伍建設
在政策和待遇等方面給予傾斜,穩定教學管理隊伍的同時,為教學管理人員提供深造學習的機會,加強對教學管理人員的培訓,不斷提高其業務素質與管理水平。加大教學研究經費的投入,設立教學管理專項研究經費,鼓勵教學管理人員開展教學管理方法、教學管理手段以及教學管理中所出現新問題解決對策的研究,提高其解決新問題、新情況以及實際問題的能力,建設一支擁有先進管理理念,掌握科學的管理方法和先進的管理手段,具有迅速應變能力和較強解決問題能力的現代化高水平實踐教學管理隊伍。
(三)發掘管理職能
以學生為本,改革實踐教學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增強學生開展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和自主管理能力。充分調動和發掘教師在實踐教學管理上的積極性和潛能,使教師將參與實踐教學管理視為自己的本職與責任,自覺主動地參與實踐教學管理工作。加強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明確各系及基層教研室的責、權、利,充分挖掘和發揮各系及教研室的管理職能。創新學校與學生單位的合作與協作機制,使實習單位樂意并主動承擔學生在其單位實習期間的管理職能。
參考文獻:
[1]史金聯.高校實踐教學管理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24).
[2]趙梅,常偉東.對本科實踐教學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創新[J].高等理科教育,2006,(6).
[3]陳子輝.高校教學實習基地建設的研究與思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8).
[4]陳西府,周海.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管理體系的構建[J].高校理科研究,2007,(34).
[5]尹秀英,王嗣敏.加強實習實踐教學管理的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2).
收稿日期:2013-08-24
作者簡介:成密紅(1974—),女,陜西武功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教育管理學研究。
基金項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年教學研究重點項目“基于創新性人才培養的林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與實踐”(JY11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