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參與式教學法的特色出發,以政治學原理的教學為例,闡述了參與式教學法的應用策略,并對其予以反思。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法;政治學原理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5-0032-02
一般認為,參與式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合作式或協作式的教學法[1];該方法最初源于英國,是將參與式的社會學理論引進教育、教學領域的一種成功實踐。作為行政管理專業的主干課,政治學原理涉及了國家、政府、政黨、政治行為等最為基礎的政治學理論,偏重抽象思維,理論性較強,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定的難度;如果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使其發揮主動性,他們會感覺該課較為枯燥,甚至會產生抵觸心理。參與式教學法的引入有助于改變這一現狀,在教學中,由于倡導多種形式的課堂參與,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同時,該新式教學法的使用也產生了一些問題,亟待對之予以反思并解決。
一、參與式教學法的特色
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較,參與式教學法主要具有以下四個特色。
(一)積極、創新的教學主體
在參與式教學中,教師的角色由“授人以魚” 轉變為“授人以漁”,由“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轉變為“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學生成為教學的中心,學習的主體。該方法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把學生參與教學作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基本途徑,借助參與來真正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使學生享有課堂教學中更多思想和行動的自由,使學生在參與中提高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二)合作、互動的教學形式
參與式教學法倡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通過學習小組的設立,參與式教學法得以落實。各學習小組的成員圍繞共同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充分的討論與交流,便于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在與其他小組、教師的交往中,學生們能接觸到不同的學習態度、訓練交往的各種技能,而這些往往是傳統的教學法所難以提供的。并且,該方法還有利于學生社會意識的培養,尤其是批判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可以說,這一教學法更利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學會生存”。
(三)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
參與式教學是“平等、民主”等理念的訓練場,教學情景較為開放寬松,較好地體現了“課堂是真正體現民主化理念的場所,教師是真正落實民主化理念的執行者,學生是真正內化民主化理念的主體”[2]。在該新式教學實踐中,師生之間更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學生們能較為放松地進行獨立思考,較為從容地表現自己,較為自然地融入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不但可以幫助教師發現問題,借以改進教學,而且還可以使學生體察民主參與的過程,發現并確信自己對教學的效果負有著重要的責任。
(四)多維、立體的教學評價
在參與式教學法中,教學評價呈現出多維、立體的特征,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是教學評價的主要依據,而且后者在教學評價中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多的強調。在教學評價的綜合性指標體系中,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學”,比如:學生在課堂上如何進行獨立思考、如何參與討論、如何與老師互動交流、如何理解掌握所學知識等。這種多維、立體的教學評價,具有引導、激勵學生參與教學,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積極作用。
二、參與式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在政治學原理的教學中,結合該課程的授課內容,以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為主旨,精心設計了多種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較好。較具代表性的如下。
(一)緊跟時代的“時事論壇”
政治學原理的最終目的是將學生培養成關心、理解并積極參與政治生活的公民。為此我們設置了緊扣時代脈搏的時事論壇。具體做法是:依據授課周數和學生人數,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學生在課下認真準備,上課時每一小組對一周之內發生的重大時事新聞進行梳理和評論,其他小組積極參與評論。該方式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關心國事、天下事,利于其將課上所學的政治學理論與現實政治生活密切結合,更加透徹地理解相關理論;同時,也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與場景適應能力,為其將來從事相關工作奠定基礎。
(二)身臨其境的“模擬聽證”
借鑒法學模擬法庭的設立,我們組織學生參與了各類模擬聽證會。每一學期,我們都會針對當前的熱點問題精心確定若干個論題,圍繞這些論題,以學生為主舉辦多次模擬聽證會;參加聽證會的學生分別扮演各個不同的利益主體,他們通過調查、訪問、查閱相關資料等多種方式,進而提出與其角色相符合的論證方案。該方式在教學實踐中的效果較為理想,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對政治問題的現實把握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將課堂理論應用于實踐活動的有益嘗試,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系及差距。
(三)論辯結合的“課堂討論”
精心組織的課堂討論是學生參與教學的一種最直接的方式。在教學中效果較好的,一是課堂討論。課前提出既緊扣教學內容又使學生感興趣的現實問題,學生在課下認真思考,課上拿出15-20分鐘,組織學生參與討論。如講授政治行為時,提出“如何看待網絡政治參與”的問題,學生們每天都在利用網絡,對此很感興趣,課堂上積極參與,各抒己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二是辯論。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選擇恰當時機,設計適宜的辯題,將學生分為正反兩方,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查閱相關資料和準備,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辯論。通過辯論,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活躍,知識得以增長,某些理論的模糊之處也逐漸變得清晰。
(四)貴在參與的“課堂提問”
經驗表明,平鋪直敘式的授課效果不佳,較為可取的是通過不斷設問,以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在教學中,如下設問方式效果較好:第一種是教師自問自答。不但能引發學生對相關問題的關注,而且可使之了解教師的學術性提問方式。第二種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反復告訴學生回答問題重在參與,重在有所思考,同時輔之以激勵,即給主動回答的學生的平時成績加分等,這樣,促使了更多的學生積極回答問題。第三種是鼓勵學生提問,教師自己回答或請學生回答。所謂“學問”起源于學習、問難,知識的掌握不是靠“教”而是靠“問”的[3];只有借助于該方式,學生才可以真正理解所學的知識。
三、對參與式教學法的反思
在實踐參與式教學法的過程中,逐漸發現該方法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為此應著重處理好以下四個關系,盡可能地克服這些不足。
(一)學生主體地位與教師主導地位的關系
從表面上看,參與式教學法鼓勵學生的積極參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似乎弱化了教師的作用,但實質上卻并非如此。該方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教師的主導作用也需更大地發揮。首先,教師不僅要清楚地表達問題,更要隨時傾聽、敏于思考,這樣才能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討論。其次,教師要看準時機,進行有的放矢的解釋或提問,不斷提升與學生思想交流的水平。政治學原理是一門時代性很強的課程,教師在授課時要根據國內外政治形勢的新變化,及時調整、補充新內容,努力做到與時俱進,以滿足學生“求新、求熱、求深”的欲望,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二)優秀學生參與與落后學生參與的關系
在授課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如下兩極分化的情形:自身能力較強的學生踴躍參與使其能力更強,自身能力較弱的學生羞于參與或不愿參與使其能力更弱。為此教師應該針對這兩類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方案。對于前者,為其介紹一些前沿性的學術問題,引導他們深入鉆研,開拓學術視野,進一步增加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為學習其他專業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對于后者,盡可能多地予以鼓勵,并為其創造更多的參與機會。要求前者大力幫助這些落后的同學,堅決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力爭使后者能較好地適應新的教學方式并盡快地趕上來。通過各種形式的參與,使前者更為優秀,并為落后者積極營造追趕的各種條件。
(三)教學結果評價與教學過程評價的關系
在參與式教學中,既要關注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更應重視對教學過程的評價;在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中,也應體現和落實該評價傾向。參與式教學法倡導“要學生學”,要實現“授人以漁”,因此,該方法高度關注學生參與教學的具體過程,在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時也非常注重過程性評價,即學生的反饋評價。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應隨時掌握學生對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意見;教師可就教學方法、已完成的教學內容進行階段性調查,學生需根據一段時間的學習感受積極配合調查,教師據此適時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該教學方式并進一步提高學習效果。
(四)參與式教學與傳統式講授的關系
參與式教學與傳統式講授都是重要的教學方法,二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要相得益彰。在參與式教學中,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有時跳躍性較大,所獲得的知識相對零碎,為此教師應幫助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系統化,傳統式講授對此可發揮重要作用。尤其是,盡管參與式教學備受推崇,但若將其全程貫徹并不現實,主要因為其教學信息量不夠大,教學進度緩慢,難以完成整個課程的教學任務,因此相當一部分的授課仍需以教師的講授為主。但是,教師應對傳統的講授方式進行積極的革新,比如,授課中適時播放視頻;進行探索式的案例教學;課后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學術講座等,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周金其,李水英,吳長春.“參與式”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2]趙亞夫等.國外歷史教育透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過增元.提倡參與式教學強化創新意識[J].中國高等教育,2000,(6).
[4]單穎.參與式教學方法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皖西學院學報,2006,(4).
收稿日期:2013-10-16
作者簡介:趙銀紅(1977—),女,山西新絳人,天津商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公共管理研究。
基金項目:天津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完善天津市高等教育投入機制的研究”(HE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