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彩麗+常國良
摘要:在教育部實施“本科教學工程”的背景下,本文以“中國教育史”為例,就如何提升高校本科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出一些策略性的思考。它包括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采取意義教學的策略;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志向,采取分組教學的策略;根據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采取接駁教學的策略;根據學科的特點,采取團隊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本科教學工程;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5-0057-02
2011年,為進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學質量,教育部決定在“十二五”期間繼續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簡稱“本科教學工程”)。顯然,本科課堂教學是實施“本科教學工程”的主陣地。本文以“中國教育史”課程為例,試就如何提升高校本科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一些策略性的思考。
一、意義教學的策略
意義教學的策略在理論上來源于奧蘇貝爾的認知結構同化學習理論。奧蘇貝爾以提出“意義學習”而享有盛名。他認為,影響課堂教學中意義接受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的認知結構。因此在教學中,“要促進新知識的學習,首先要增強學生認知結構中與新知識有關的概念。”[1]這意味著,有效教學不僅僅是教師單一呈現教學信息的問題,同時還要著眼于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與狀態。在“中國教育史”教學中,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運用了意義教學的策略。
(一)使學生理解學習的意義,激勵其學習動機
認知學習理論將“確立動機”作為學習過程的第一階段[2]。在學習每門課程前,教師向學生詳細說明學習該課程的意義,有利于激發其學習動機。在“中國教育史”教學中,首先要向學生講解學習它的意義在于:它是教育學專業的骨干課程之一,學習它對于教育學專業角色的形成和教育學專業認同感的培養必不可少;教育史本身是人類教育思維的一種歷史沉淀,學習它對于啟發心智,培養思維力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材料;教育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因而學習它為邁進國學的殿堂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窗口。
其次,教師要使學生理解每個教學單元的學習意義。在每個教學單元開始之前,教師要特別向學生說明學習的意義。如在學習魏晉時期的教育時,教師可以通過指出它在教育史上“繼漢開唐”的歷史地位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魏晉時期,教育政策的調整與教育思想的多元化、儒學教育的改革、專科教育的興起、地方官學制度的建立以及教育行政組織的漸趨獨立,使它在教育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學生頭腦中“先入為主”地留下這些觀念,使他們對即將開始的教學過程充滿了期待。
(二)多方面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
學生的認知水平即學生的認知結構,它由學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實、概念、命題或理論等構成。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是實施意義教學的前提。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了解學生。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特別留意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情緒反映。學生茫然、困惑的神情都表明他們的認知結構欠缺,尚不足以同化新的學習內容。另外,通過與學生的課外交談也是了解他們是否具備能力接受新知識的好機會。
(三)使教學適合于學生的水平
《學記》有言:“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有效教學絕不是教師單方面的活動。“教師必須知道如何使他們的教學適于學生的知識水平,激勵學生的學習。”[3]“中國教育史”的教學尤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中國教育史”是一門交叉性比較大的學科,文史哲都囊括于其中,尤其是古代教育思想史與古代哲學史的關聯最為緊密。許多教育家本身就是哲學家,其教育思想多有著濃厚的哲學基礎。但處在大一階段的學生,這方面的知識還很欠缺,認知結構不成熟。這就要求教師深入淺出,盡可能利用學生熟悉的事實或命題與新知識建立聯系。如在講授北宋理學家人性論時要涉及到“理一分殊”這個命題,如果教師用佛教語言“月印萬川”或現代哲學語言“客觀世界的統一性與多樣性”向學生解釋,學生可能會感到特別抽象難懂,但當借用“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這樣每個學生都懂的格言說明時,學生頓時會很輕松地理解它的含義。
二、分組教學的策略
有效教學應該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分組教學是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志向,將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在教學中向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它是在統一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如果教師獨自確定一個目標,不考慮學生本身的需要,讓所有的學生都達到,并以此評價他們,這對學生的個性發展是不利的。對教育學專業的學生而言,他們選擇該專業學習的動機是不同的。有的是出于對專業本身的興趣愛好,有的是報考其他專業未能如愿調劑而來,學習教育學實是“不得已”的選擇。他們的學習基礎也不同,有的在中學時期就打下了一定的文史哲基礎,而有的學習基礎則較弱。這種差異性為采取分組教學提供了可能。
“中國教育史”是教育學專業的一門基礎課,課程內容龐大,理論性和思辨性都比較強。在教學中,教師不妨采用分組策略。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提出一個基本的教學要求。這一要求不是高不可及,而是所有學生經過一定努力可以達到。其次,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對學生進行分組,在統一課堂教學外通過分組教學或個別教學實現分層目標。如可分為:研究組,該組學生對課程有特殊的研究樂趣;興趣組,該組學生對課程有一定的興趣,想學好這門課程,但只限于“知之”,沒有太多的研究潛力;普通組,該組學生對課程興趣較小,不想或不能學太多的知識,只求達到最基本的教學目標。當然,這種分組不是絕對的,也不需要考慮實驗研究那種嚴格的路徑。分組以學生本人意愿為主,目的是“因其性之所近而成就之”,“小以成小,大以成大”,使教學充滿個性。
三、接駁教學的策略
接駁本是連接的意思。這里的所謂接駁是指相關學科知識的接駁,也就是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相關學科知識的有機聯系。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之一。
“中國教育史”的教學要特別注意與“外國教育史”的接駁。在教學中,根據接駁的方式不同,它可分為歷史空間的接駁、歷史時間的接駁以及具體問題的接駁。“歷史時間的接駁,是指在教學中將某一歷史時期的中國教育史置于同一歷史時期外國教育史的背景之下,比較二者的異同,以尋找中國教育史的特異之點。歷史空間的接駁,就是注意國別教育史的教學接駁問題,如中國與西方教育史的接駁,中國同東亞文化圈教育史的接駁等。具體問題的接駁,是中國教育史的某一主題同外國教育史的相應主題進行接駁。”[4]這里以具體問題的接駁為例說明之。如在講到中國古代教育與西方古代教育的差異時,會講到教育的宗教性。這里需要將中西教育史知識接駁起來才能講明白。中國古代教育從來都是政治的一部分。《禮記·王制》說:“天子命之教,然后為學。”《學記》也明確指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中國古代政治是倫理化的,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民成俗”,教育同王權政治不可分。漢以后,佛道漸興,三教并存。但在中國,宗教始終沒有凌駕于王權之上。相反,王權卻能根據政治的需要和自身的偏好靈活地處理三教之間的關系。宗教依附于王權,是王權的“佐治之具”。這決定了教育的世俗性,宗教教育也是世俗化的。在古代西方,自基督教產生以來,它就同世俗政權處于對立之中。結果,宗教超越了世俗,世俗政權只有得到宗教的承認才能獲得合法性的存在,并最終形成了“政教合一”的政治模式。這決定了教育要依從于宗教,教育具有宗教性。
四、團隊教學的策略
在本科課堂教學中,根據任教課程的特點,可以采用團隊教學的策略。團隊的概念來源于企業的組織管理,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組織中日漸流行,被認為是對企業傳統科層制度的一種變革,并對教育與人力資源管理產生影響。團隊是組織中的一種特殊的工作群體。根據組織學家的定義,“團隊是指某種心理群體,其成員分享一個共同的目標并通過集體活動去尋求目標的實現”[5]。它在群體目標、協同效應、成員責任與技能方面明顯區別于一般的工作群體[6]。在一般群體中,群體成員間的協同效應是中性的,有時甚至是消極的,經常會出現社會惰化、社會干擾等不良的相互作用;強調個體責任,因而群體的績效等于個體績效的簡單相加;成員的技能是隨機的。但對工作團隊來說,它更強調集體績效;成員間的相互作用總是積極的;強調個體責任與共同責任;成員技能互補。此外,在激勵與提高員工積極性方面,團隊也優于一般的工作群體。正因如此,團隊績效通常優于一般群體的績效。教學團隊不同于教研室等傳統的基層教學組織。“它是以教書育人為共同的遠景目標,為完成某個教學目標而明確分工協作,相互承擔責任的少數知識技能互補的個體所組成的團隊。”[7]
“中國教育史”這門課程十分適合采用團隊教學的形式,因為該門課程的體系繁雜,有教育通史、斷代教育史,有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有古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現代教育史和共和國教育史。如果這些都由一位教師來講授,雖然在形式上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要把它講好、講透,還是比較困難的。如果采用團隊教學,根據團隊教師的優長,每位教師各展所長,同時又能在教學中就有關問題相互交流、研討,教學效率將會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2]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3、319.
[3]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47.
[4]常國良.關于中外教育史教學接駁問題的若干思考[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8).
[5][英]戴維·布坎南.組織行為學(第5版)[M].北京:經濟出版社,2005:389.
[6][美]斯蒂芬·羅賓斯.組織行為學(第10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285.
[7]劉寶存.建設高水平教學團隊,促進本科教學質量提高[J].中國高等教育,2007,(5).
收稿日期:2013-10-08
作者簡介:姜彩麗(1977—),女,黑龍江哈爾濱人,黑龍江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教育學原理研究。
基金項目:黑龍江大學新世紀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高校本科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2012B07);黑龍江大學新世紀教育教學改革工程“‘本科教學工程視域下高校文科優秀教學團隊建設研究”(2012B05);2012年度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黑龍江省高校教育學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GBC1212068)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