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成立的背景入手,闡述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定位,分析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運作模式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其運行模式對我國高等研究院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高等研究院;普林斯頓;運作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5-0063-03
1930年在美國成立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是全球第一所高等研究院。高研院秉持做“純粹研究”的理念,吸引了包括愛因斯坦、馮·諾依曼等一批世界級大師。良好的學術環境和杰出人才加盟使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在極短的時間內便成為享譽海內外的學術研究圣地。至今,80多年過去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仍然被學者們視為“學術研究的樂園”。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之后,其他國家和地區也紛紛成立了各類研究院,我國大陸從1997年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成立迄今,也陸續建立了多家高等研究院。這些研究院能否創造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輝煌,普林斯頓研究院長盛不衰的秘籍是什么,本文從高等研究院成立的背景、定位及運作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一、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成立的背景分析
19世紀下半葉,實用主義思想在美國極為盛行,在這一思想影響下,大學開始走出象牙塔,通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為社會提供服務。如1885年成立的斯坦福大學首任校長喬丹就聲稱,“說大學是科學的就等于說大學是真實的,它所專注的是現實而不是虛假和偽裝”。同樣,布朗大學校長弗朗西斯·衛蘭德也要求大學加強專業預備課程的同時,還要求增加其他實用性的課程,他認為學院教育不應該有一個武斷的固定期限,而應該靈活地滿足它的資助者的特殊需要[1]。然而,在實用主義風生水起的時候,也遭到了強烈的批評。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就是其中之一,他強調的“大學教育的目的不應該是職業訓練,大學應該體現對知識的渴求。大學要惠予社會,而不是社會要求大學”[2]。弗萊克
斯納在《現代大學論——美國、英國、德國的大學》一書中,全面闡述了他對現代大學的理解,用大量的篇幅批評了美國大學的實用主義、職業主義傾向。因此,1930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之前,原本想辦醫療機構的百貨商人路易斯·邦伯格兄妹在弗萊克斯納的勸說下創辦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弗萊克斯納任院長。顯然,在弗萊克斯納在大學理念指導下建立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是在對當時大學中占主流地位的實用主義和職業主義的批判中產生的。
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定位:致力于“純粹的研究”
作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首任院長,對于什么是知識,弗萊克斯納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那些對人類認識和理解產生最深遠影響的研究——往往最終也帶來人類日常生活的深遠影響——是源于好奇心的驅使,而不是靠眼前的應用來推動[3]。弗萊克斯納對知識的界定決定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定位及運作模式。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知識生產不是為了迎合經濟的需要,也不受外界政治、經濟的影響。弗萊克斯納設想將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建成一個學術的烏托邦,致力于“純粹的研究”。什么是“純粹的研究”?弗萊克斯納做了解釋,即研究必須是嚴肅的或者具有嚴肅的含義,目的必須是沒有私利的,不管研究結果對財富、收入或物欲的影響多么大,研究者必須保持客觀的態度[4]。鑒于對知識的理解和純粹研究的理念,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使命,即“研究院鼓勵和支持人文和科學領域的基礎性研究,那種原創性的,有利于產生新知識的理性思維將改變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5]。因此,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研究課題摒除一切服務性職能,始終以純粹的研究為唯一目的,知識的生產與應用有著嚴格的界限。而且,這種致力于“純粹研究”的理念一直延續至今。在2009年秋天普林斯頓研究院做的近十年回顧中,又重申了研究院的定位,即研究院今天的理念與成立時的理念一樣不會改變,研究院不會通過規模和學科領域的擴張來獲益[6]。
三、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運作模式的特點
致力于“純粹的研究”是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辦院理念,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在學科選擇、經費保障、人才招聘、制度建設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而有效的運作模式。
(一)純科學學科是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學術研究的主要領域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現有四個學部,分別是數學學部、歷史學部、自然科學學部和社會科學學部。除數學學部和歷史學部外,自然科學學部的研究主要包括天體物理學、生物學、數學物理等領域的研究[7]。社會科學學部的研究則采用一種多學科的、國際比較的方法研究歷史的和當代的問題,研究者主要來自于哲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學科領域[8]。按照比徹對學科領域的劃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純科學學科領域。比徹在對學科知識屬性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將學科群體分為純硬科學、純軟科學、應用硬科學、應用軟科學四個學科群:純硬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學等,純軟科學包括歷史學、人類學等學科;應用硬科學主要指工程學、臨床醫學等,應用軟科學則包括教育學、行政管理學等。純科學與應用科學相對應,不同學科的知識具有不同的特征,其生產和研究所需的資源、條件不同。相對于應用科學學科(如工程學科)研究需要較多的資源與較高的技術,純科學學科在資源和儀器配備要求上較有控制。因此,純科學學科研究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致力于“純粹的研究”打下了學科上的基礎。
(二)充足的經費與以捐贈為主的經費來源是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成為“學術研究圣地”的保障
2009年,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資產總額超過6.5 億美元,相對雄厚的經濟基礎不僅為學者進行學術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為學者自由進行學術研究排除了一切后顧之憂。2007—2008年,哈佛大學教授的平均年薪約為18萬美元,而普林斯頓高研院的終身教授每年拿不少于25萬美元的薪酬[9]。對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優越的研究條件,楊振寧曾這樣評價,“普林斯頓是一個象牙塔,在這個象牙塔的17年我做了我一生研究中最成功的工作”[10]。“我那時候沒有后顧之憂,整天做的就是研究工作,既不用上街去買菜,也不用因為孩子病了去醫院掛號,所有這些問題、收入不夠所帶來的煩擾我都沒有”[11]。從資金來源上分析,這些財富中大約75%源于個人捐助和私人基金會捐贈[12]。但捐助并不是來者不拒,是有條件的,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成立之時,董事會就規定,接收外部捐款的前提是:不能因為捐款就改變高等研究院純學術研究的宗旨[13]。在市場、政府頻繁參與學術研究的現代社會中,以捐贈為主的經費來源渠道使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真正成了學術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世外桃源”,研究人員不受任何科研資金或者贊助商的壓力。
(三)一流的人才是普林斯高等研究院卓越學術研究的基礎
研究院成立之初,弗萊克斯納就認為,一所研究機構不在于擁有多少研究人員,而在于是否擁有沉迷于從事基礎研究的“偉人”。為了尋找“偉人”,弗萊克斯納采用了他的老師吉爾曼的做法,即在任命每一個教授之前,都游歷美國和西歐,親自接觸某一學科杰出的學者和科學家,以確信他們擁有非凡的才能[14]。憑借這種精神,普林斯頓成立之初就吸引了包括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數學家赫爾曼·外爾和當時只有29歲的數學天才馮·諾依曼等人。至2007年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產生了超過1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32位菲爾茲獎獲得者(目前全球總共有44位獲獎者),還有更多的沃爾夫獎和麥克阿瑟獎的得主(曾)是該研究院的教授和成員[15]。“偉人”作為精英中的精英,從來只屬于少數人,因此,高等研究院始終保持“小而精”的學術結構,共有28個卓越學者長期職位,能申請到這些職位的學者都是其研究領域的杰出人才[16]。
(四)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清晰界定為其卓越學術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成立之初,路易斯·邦伯格就將研究院的管理交給了一個由15人組成的理事會(a board of trustees),研究院的院長(the director of institute)由理事會選舉產生,研究院長期職位的人選任命需要通過全體長期職位的在位人投票通過,理事會和院長無權決定。但是,在實際運行中,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碰撞無時不在發生。1973年在聘任貝拉(Bellah)為社會科學學院長期職位人選時,在13人反對的情況下,當時的院長仍然聘任了貝拉。這種由于個人聘任引起的問題最終引發了高研院內部關于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邊界的激烈爭論,最終這場爭論達成了七點意見,其中三條明確規定:理事會不能過分控制由多數教師投票決定的結果;建立一個介于教師和理事會之間的委員會對行政決策進行檢測;研究院院長不能作為教授投票[17]。這些規定進一步理清了理事會和長期職位研究者之間的權力界限,鞏固了研究院的學術自由。大家獨立從事各自感興趣的學術研究,無須匯報,更沒有考核。高研院不招收研究生、不授予學位,教授沒有授課與開辦講座的教學任務。
四、啟示
綜上,普林斯頓研究院在定位、學科選擇、經費籌措等方面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這一循環有力地屏蔽了學術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政府和市場,使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成為學術研究的圣地。而研究院瞄準高端精英人才的人員選拔制度、小而精的組織結構模式、相對清晰的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界定,為這一循環更好運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與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簡單而清晰的組織結構、制度保障和經費來源渠道相比,大陸地區的高等研究院在學科屬性、經費來源、知識評價、組織屬性等方面呈現出多元化、多樣化和復雜性等特征。在研究院的學科屬性方面,既有從事純硬科學學術研究的,如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以在數學、物理、化學和生命科學等學科以及相關領域中,選擇對未來科技發展可能產生重要影響的并對探索自然規律有深遠意義的問題為研究內容[18],也有從事應用硬科學學術研究的,如浙江大學求是高等研究院,著重研究神經控制與修復、運動神經模型、神經信號處理及專用芯片設計、傳感器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等課題[19]。而更多的高等研究院則從事人文社科類學科研
究。在組織屬性上,不同于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是個獨立的實體,我國大陸地區的高等研究院均附屬于其所在的大學,是作為大學的一個機構而存在。在資金來源上,與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以私人捐贈為主的資金籌措渠道相比,我國大陸地區高等研究院的資金來源呈現多元化的特征,主要來源于政府、學校和市場。雖然也有少數研究院成立了自己的基金會并設定了資助原則,接收來自社會的捐贈。但是,僅僅靠捐助遠遠無法滿足高研院的經費需求。如何在多元化、多樣化的基礎上辦出自己的特色,達到研究院追求卓越學術研究的目的,筆者認為我國大陸地區的高等研究院在具體的運作中還需要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高等研究院定位要明確。這里的定位主要是對知識的界定和學科的選擇。純科學與應用科學、硬科學與軟科學,知識特征不同帶來的知識生產模式也不同。而不同的知識生產模式所決定的知識生產的問題來源、知識的生產者、知識評價者及知識生產所需的經費來源也會不同,由此而引起的高等研究院的運作和管理模式、知識生產者所擁有的學術自由程度也不同。因此,高等研究院必須要有明確的定位,這是高等研究院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其次,以制度建設來保證高等研究院定位的實施。我國大陸地區近年來建立的高等研究院是作為大學中的一個學術特區而出現的。既然是特區就要有特別的制度保障,如果高等研究院的研究定位在應用科學研究領域,其所研究的問題來源于社會實踐,社會就要對其研究所需要的資金和儀器給予一定的支持,由此產生的知識評價系統也要與“唯論文和獎勵”為準的傳統的知識評價體系有所不同,技術、專利和產品應該成為應用科學研究的評價主題。這一切的改革需要由國家、學校的成文制度做保障。如果研究定位在純科學學科領域,高等研究院在從政府、社會和捐助人等處籌措資金的同時,如何保障出資人不干預知識生產者的科學研究,也需要制度的保障。
第三,結合我國的現實條件,制定多層次的人才隊伍建設機制。人才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因素。“學術研究圣地”的美譽使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很容易吸引各學科領域學術精英加盟。相比而言,我國大陸地區的研究院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對學術精英的吸引力還不夠。要那些在國外大學已經拿到終身教職的教師放棄國外的一切回到國內專心工作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做的選擇。因此,結合我國的現實條件,我們歡迎學術精英的加盟,但人才引進的重點或許應該放在那些在學術界嶄露頭角的年輕的海歸博士,同時也要加強對本土人才的培養,形成多層次的人才隊伍體系。
參考文獻:
[1][美]喬治·M.馬斯登;徐弢等譯.美國大學之魂[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11,267,294.
[2][13]王則柯.我所知道的普林斯頓[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87,187.
[3]From the director[EB/OL].[2011-12-11],http://www.ias.edu/about/from-the-director.
[4][美]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徐輝,陳曉菲譯.現代大學論——美英德大學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08.
[5]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mission and his tory[EB/OL].[2011-12-11].http://www.ias.edu/about/mission and-history.
[6]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Report for the A cademic Year 2009—2010[EB/OL].[2011-12-11]. http://www.ias.edu/files/pdfs/annual-report-2009-10.pdf:6.
[7]The School of Natural Science[EB/OL].[2011-12-11].http://www.sns.ias.edu.
[8]The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EB/OL].[2011-12-11].http://www.sss.ias.edu.
[9]The Chronicle:AAUP Faculty Salary Survey [EB/OL].[2010-11-11].http://chronicle.com/stats.
[10]楊振寧.我的生平[J].中國大學教學,2007,(4).
[11]楊振寧.中國大學教育的成績不能抹殺[N].科學時報,2005-10-24.
[12]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Report for the Academic Year 2009—2010[EB/OL].[2011-12-11].http://www.ias.edu/files/pdfs/annual-report-2009-10.pdf:110.
[14]Abraham Flexner.I remember:The Autobiography of Abraham Flexner,Simon and Schuster[M].New York,1940:46-48.
[15]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Annual Report for the Academic Year 2006-2007[EB/OL].[2009-10-14].http://nwww.ias.edu/about/publications/annual-report.
[16]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Report for the Academic Year 2009—2010[EB/OL].[2011-12-11]. http://www.ias.edu/files/pdfs/annual-report-2009-10.pdf.5.
[17]Irving Louis Horowitz.Trouble in Paradise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Change[J].1973:(8).
[18]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概述[EB/OL].[2011-12].http://www.castu.tsinghua.edu.cn/contact.php.
[19]浙江大學求是高等研究院[EB/OL].[2011-12].http://www.qaas.zju.edu.cn/Introduction.aspx.
收稿日期:2013-01-03
作者簡介:孫艷麗(1975—),女,山西長治人,華東師范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華東理工大學高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人才強校戰略的理論與實踐研究”(09JZD0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