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恒勝
摘 要:語文課堂的有效性體現在:重視字詞教學、重視積累、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重視習作興趣的激發。
關鍵詞:語文;課堂;有效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最令我們教師頭痛的是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從教十多年來我一直在教學中不斷地摸索著,曾經遭受到了許多挫折與失敗,自己在課堂上講得口干舌燥,自認為講得很明白了,并且布置了大量的作業,結果我教得辛苦,學生也覺得累。結果我總是埋怨學生的基礎差,很少從自己的教學方法去找原因,幾經失敗后深思:原來在教學過程中我只顧及完成教學任務,為了達成教學目標,許多問題本該由學生提出來的,我卻包辦了。在課堂教學上我成了自編自演的大忙人,把學生置于觀眾的位置。這樣一來,學習的學習主動性就被我扼殺了。我認為,在教學中應該抓住以下幾個要點:
一、重視字詞教學,夯實語文基礎
字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要學好語文,首先要識字,要掌握一定數量的字和詞。許多學生學不好語文的關鍵在于字、詞不過關。因此,重視字詞教學是學好語文的基礎。主要的策略是:(1)注重加強學生詞語聽寫、抄寫和組詞的訓練。(2)要達成識字目標:會拼音、讀準;記清字形;學會查字典,理解字義。(3)教給學生科學的識字方法:①會看拼音識字;②會組詞、擴詞;③修改錯別字;④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二、積累語言的教學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應在積累的內容上下工夫,而應在積累的方法上作文章。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落實:
1.讓學生明白積累語言的目標,特別是閱讀文章的時候能主動寫批注,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重在實際運用。
2.積累語言的方法:讓學生明確應該積累哪些語言;同時明確是用批注式、筆記式,還是卡片式等方法去明確積累。
3.怎樣運用語言,這是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因為積累的目的在于運用。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最好能與運用結合起來。如,詞句歸類:可按“寫人”“敘事”等分類;可以按“寫人”的又可按英雄人物、老師、學生等分類;可按春、夏、秋、冬等分類;也可按詞語的結構等分類。教師盡量創設條件幫學生在閱讀和習作之間搭橋,把積累到的語言運用到習作中去。
三、提高閱讀能力,引導個性閱讀
以前我在教學中,一節課講個不停,學生聽得不耐煩,導致了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是很自然的。多次反思與嘗試后,我發現了閱讀是極具個性化的行為,教師要充分認識自得自悟對于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我認為閱讀教學要做到:
1.有效地提問。教師所提問題要突出課文重點或教學重點,抓住思想內容與語言表達的結合點,“牽一發而動全身”,使問題擊中要害。
2.有效地朗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有效地感悟。首先要正確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其次在閱讀教學時要注意給學生提示閱讀思路,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并領會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再次是要抓住重點句段。有條件的還要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有效地遷移。《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語文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感悟上,還要憑借文本的內容引導學生去理解作者語言表達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結構特點等。
四、激發習作的興趣,抒發真情實感
學語文,學生最頭痛的就是寫作文,習作時常常覺得無事可寫,無話可說。下面是我這些年來習作教學中一些不太成熟的做法:
1.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和自信心,養成良好的習作習慣。興趣是習作行為驅動系統中較為積極活躍的因素,首先主動為學生創設良好的習作環境,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將好奇心轉化為興趣,學生定會寫出好的習作。其次是平時多留心觀察學生的愛好,將學生的興趣遷移,以一種愛好培養另一種愛好。
2.培養學生勤于觀察、善于讀書、樂于動筆積累材料的習慣。為什么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但作文時卻寫不出來呢?這主要是平時不觀察、不讀書、不動筆積累素材的緣故。只有勤觀察,多讀多寫,才能文思泉涌,這就要求學生主動地去參與、去積累。學生學會了積累材料,習作就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那些內容具體生動、富有真情實感、富有創意的習作,才會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
3.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揮其創造性。我認為,如果作文教學從培養創新人才這一視角去思考,就應該多讓學生寫想象作文。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要從多方面入手,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豐富的情感。我覺得續寫故事、編寫童話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想象力的最佳途徑。
4.學生習作的自改方法及教師的批改、講評。修改是學生認識不斷深化的一個過程,好的作品多是反復修改、多次加工的結果。在習作教學中,我采取如下方法讓學生自己修改作文。一是自讀修改法;二是互改法;三是抄寫修改法。另外,提醒學生在修改的時候,使用增、刪、換、改的修改符號,決不可胡涂亂抹。在批改作文時,要善于細心地去發現學生習作的優點,愛護學生微小的進步。評語要有激勵功能,體現出對學生個性的尊重。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