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秀珍
摘 要:從現存的作文弊端入手,列舉常見的作文難的現象。即作文時,學生不感興趣,作文中學生無話可寫,導致學生只能胡亂編造,憑空捏造,無真話,無真情。由此,進行了作文教學改革。撥旺“興趣”火花,奠定生活底蘊。采取民主評議法,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水平及教師的作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作文教學;興趣;底蘊;實踐
作文就是一種傾訴,傾訴世間百態,傾訴人情冷暖,傾訴青山綠水……這種傾訴是拿起手中的筆,把它表達給更多的人。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信息交流與情感交流的方式。
既然如此,就注意讓學生說真話,講實話。給學生表達上的自主權,也就是一種我們所提倡的開放性作文。無論是激發興趣,誘發想象,還是促進幻想,都離不開這一點。
事實如此,當學生進入小學高年級階段后,他們有了自己的主見,有了自己的觀點和對事物的思考方式,老師的“包辦代替”,學生已經有了厭煩心理,所以,一到作文課,枯燥、焦慮、惆悵一股腦地擁了進來。學生怕寫,老師難教。因此,我提倡在學生作文中,老師要敢于放開學生的手腳,放飛學生思維的羽翼,讓他們“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真正還作文以童年的天真,童年的樂趣,童年的夢幻。當前學生作文中出現的另一種傾向,就是作文的內容空洞,而且無病呻吟屢見不鮮。有的學生還得意地封自己為“造假天才”,文中滿目蒼夷。怎能不讓人痛心疾首呢?即便是給媽媽的一封家書,也要胡編亂扯一氣,看了真叫人怒發沖冠。
言為心聲,蒼白的文筆不會震撼人心,“海市蜃樓”的虛幻更不能立足于人心。基于上述兩種現狀,我和同事們在校內開展了高年級作文教學研究,并付之于實踐。根據新課標中對小學高年級作文的要求,我們做了以下嘗試:
一、撥旺“興趣”火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學生有了興趣,就可以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興趣是學生寫作的最強大的內部驅動力,在這一思想的支配下,學生在寫第一篇作文“春天的發現”之前,我抓住了學生好奇、好動、好玩的心理,把他們帶到花園里、田地中、小河邊……讓他們親眼去看、去找、去摸、去品味……一個個小朋友像春天里的小蝴蝶,在田野、山坡上飛跑,在花園里、河邊歡笑,在泥土中滾來爬去,春天里充滿了童真的喜樂。
二、奠定生活底蘊
是不是所有文體都能順利過關呢?如果遇到記人記事的文章,我們還著實費一番心思呢,“情動于中,而行于外”,如果讓他們寫自己有深刻體驗的事或人,他們會急于道出心語,而學生這么小,很多事都是過而不留,這就給作文帶來了新的難題,為了防止學生憑空編造,養成寫作陋習,我采取了記日記、讀課外書、寫讀書筆記的教法,“博觀而約取,后積而薄發”。因為書是最好的生活記錄,目的是讓我們養成“生活積蓄”的好習慣,促使他們時時刻刻關注生活、捕捉生活。言之有物,動心有情,傾訴的才會是心聲,才會做正人,寫真請。
三、學會照鏡子
認識別人作文中的錯誤和不足,可以促使自己的作文少出或不出錯誤。關于這一點,教師就要嚴抓批改這一環節,多鼓勵,少批評,是我評作文的原則,而一味地由教師一個人去評頭論足,未免太武斷了,我常常采取民主評議法。這在我校也是一種很時尚的作文講評方法,實踐證明,此法行之有效。
它的第一步是分成小組,互相查閱,文中字詞運用是否準確,第二步自由選擇成績相差無幾的同伴,一同查看文章中心,想一想文章明確表達什么,想讓別人知道什么,然后再推薦和自薦文章,過全班評價這一關,評議時,要按原作者的意圖去評說,內容可加可減,字詞句可改可換。
學生把自己的文章拿出來,能讓大家評頭論足,是件光榮的事,同時其他同學也可以以此為鏡,照出自己的不足,及時改正,這在作文中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自從嚴抓這一環節,學生的作文積極性、主動性都很高,人人都能從中受到啟發,找出不足,都有能力去獨立改正,因為他們懂得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道理。學生互評是一種交流,優秀的文章就是在交流中日漸成熟的。交流能使人不斷地進步,不斷的走向成功,我校的校本研訓中作文教學研究工作也將會這不斷的交流中日趨完善,日漸深刻起來。
參考文獻:
戚士云.讓作文教學趣味盎然.作文教學研究,2012(02).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