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慧燕
目前,初中語文課堂的現狀不容樂觀,課堂教學改革雖然已經實行了有一段時間,但大部分教師的理念里,課堂改革僅僅是一個名詞,從不去理解和體驗其蘊含的價值。其實,語文課堂改革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一種沖擊,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設計教案,上課的時候,將自己腦海里的東西羅列給學生看,采用“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的教學設計中沒有給學生留下多少分量。教學活動其實就像一場戲,教師、學生都在其中扮演著角色。而在現代教學課堂中,學生只能扮演群眾演員或者僅僅是群眾、看官的角色。教師在課堂上講得津津有味,口干舌燥,學生在下邊則昏昏欲睡,無精打采。如此說來,這樣的課堂現象也不奇怪了。這樣的課堂效果可想而知。要改變這一現狀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轉變教師與學生的角色。
新課改的總體思路是: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學習目標;高度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為其主動適應未來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一目標筆者給出以下建議,希望能給語文教學一點點改變。
在教師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被動學到自己要學,需要構建一個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課堂,構建“引發興趣—自主創造—合作互動—解惑—實踐”的一般流程。
一、引發興趣
語文教學講究身臨其境,在教學之前應先引發學生的興趣。借助信息技術創設類似的情景可以有效完成這一目標。例如,《口技》這一課,教師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這一口技音頻,先通過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激起學生的興趣,使抽象的文言文轉變為情景交融、身臨其境的立體畫面,以調動學生視覺、聽覺的感知,營造一個互動空間。
二、自主創造
現在的初中生,他們思想活躍、思維敏捷、見多識廣,對新事物接受快,感知能力強。教師應利用這一特點,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開放思維。幫助學生形成多元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逆向思維等等去創造豐富多彩的思想。例如,在文言文《曹劌論戰》的教學中,傳統的課堂是逐字翻譯,解釋。但在教學中,其文章內容仍有很大的研究探討空間,曹劌的機智、魯莊公的昏庸與否等等,都是可以作為發散思維的鮮活例子,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鼓勵類似的思維火花。
三、合作互動
語文課堂中是非常需要合作互動的。互動包括師生互動、學生之間互動。教學中,師生互動中產生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和心靈的溝通,課堂中充滿變化,把教學活動變成一種師生交流。學生之間的互動也十分重要,教學中,可將學生分成小組,在學習了新的知識后,學生在小組內發現問題,分享自己的想法。讓全體學生動起來,在小組學習中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學會表達,學會合作,從而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和與同學合作的意識。
四、解惑
教師的作用在于傳道授業解惑。很多學生學習語文有興趣但沒能力,同時不樂于思考,不善于思考,沒有上進心,得過且過。當然,問題的造就原因多樣,首先感悟自身,有時過于重視孩子的成績,輕視能力,造成孩子只聽不講,使學生不能主動地考問題,形成我不想老師最后也會講的想法,使學生越來越懶于動腦。其次,由于各種原因,有時不能吃透教材,教學輔助工具跟不上自己的教學設計,達不到預想的教學效果,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卻不能幫助學生繼續下去。所以,教師要充分重視解惑這一過程。
五、實踐
在實踐教學活動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學生需要通過實踐活動,增強探究與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所以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成了當前語文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學過程中不能光說不練,語文課中的每單元的綜合性學習都應散發出語文的氣息。語文教師在方案確定、內容安排、流程設計等方面要始終緊繃“語文”這根弦,要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整個活動中得到發展。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