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曉絢
摘 要:歷史課不能沒有故事,沒有故事將失去歷史課的特點。講故事的任務最好交給學生,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挖掘故事背后的歷史精髓,使故事服務于課堂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詞:歷史故事;反思;教學目標
歷史課不能沒有故事,許紀霖教授曾說過:“歷史的靈魂是故事,沒有故事的歷史,就像一個沒有軀體的靈魂,是孤魂野鬼。做歷史老師,最重要的是學會怎樣講故事,把被教科書閹割掉的故事重新發(fā)掘出來,活生生地講給學生聽。讓學生在鮮活的人物形象、緊張的戲劇沖突里真正體會到歷史的魅力。”本文就如何在歷史課上運用故事做一探索。
一、對歷史課要有準確定位,要明確我們在教什么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開篇就講,歷史是一門基礎性人文學科。這就是說,歷史課程是提升學生歷史意識、文化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門基礎性的課程,在授課中要突出基礎性、思想性與人文性。歷史故事在初中課堂上的運用便能充分體現(xiàn)歷史課的這些特性。
初中孩子年齡尚小,都喜歡聽故事。因此歷史課不能只局限于記憶課本知識,落實中考考點,而要讓學生聽到一些和教學相關的歷史故事,讓他們能夠融入歷史場景中,參與到歷史事件的“活動”中,從而培養(yǎng)他們對歷史課的興趣,主動去思考歷史事件背后的經驗教訓,充分體現(xiàn)歷史課的思想性與人文性。
歷史課需要故事,但歷史課不是故事會。歷史課在講故事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思考歷史人物為什么這樣做,歷史事件為什么是這樣發(fā)展,從成功的事件中我們能得到哪些經驗,從失敗中我們能得到哪些教訓,從而逐步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問題,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這也是歷史課區(qū)別于故事會的特點,即對歷史事件的反思。真正優(yōu)質的歷史課是故事與反思的結合,故事是載體,反思是靈魂。
歷史課不能沒故事,這是不容置疑的。故事如何呈現(xiàn),又是一門學問。教師把課堂上講故事的機會留給了學生。時間久了,學生就養(yǎng)成一種習慣,即主動在課前收集本課所涉及的故事,并盡可能地做到精彩講述。講故事的機會留給學生,一來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與積極性;二來學生可能會對同學講的故事產生質疑,聽故事的同時會思考講述者講的對不對,事件真是這樣嗎等一系列問題,這本身又是歷史學科應該具有的學科素養(yǎng)。如果改為教師講,學生會認為教師講得一定是對的,于是全盤接受,缺失了懷疑與思考。如,講“禪讓制”時,我讓學生講關于堯舜讓位的故事,一個學生講舜品德好,天神給了他一個鱗片,這個鱗片總是救他于危難之時,然后講舜弟象如何害他,每次都有鱗片幫他。學生馬上對他的故事產生懷疑。另一個學生講了另一個版本,即傳統(tǒng)版本,舜弟象與其母三番五次加害于舜,但舜每次都能想辦法化險為夷,但舜對象和從前一樣好,于是堯將首領讓給了舜。兩個版本的故事,學生當然會對比哪個更接近于真實。長期下去,學生會養(yǎng)成一種懷疑思考精神,這種精神對人的長遠發(fā)展來說或許比知識更重要。
故事交給學生講又會出現(xiàn)另外的情況,課堂很難操作,學生講故事不會考慮課堂時間,很多時候一個故事沒講完就下課了,且大部分學生講得不很精彩。針對這些問題,我定了課堂上的規(guī)矩,一個故事時間不超過5分鐘,且有專門的計時員,5分鐘時間一到就強制終止發(fā)言,即使故事沒講完。所以我提醒學生在課前準備時要先自己演練幾次。如果故事講得太生澀,老師就會給他復述并潤色一下,不至于讓其他同學太失望。
二、故事要有目的性,為教學目標服務,需要深挖掘
在日常教學中,有的教師熱衷于取樂學生,活躍課堂,將主要精力放在故事的精彩性上,故事講完了,課也結束了。此類課完全是為故事而故事,為熱鬧而故事,歷史課就成了故事會,失去了歷史課的韻味,不成為歷史課了。歷史課上的故事必須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教師挖掘故事背后的歷史之魂,即通過對故事的反思,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堯讓位于舜的故事是為理解“禪讓制”這一目標服務的。講完故事后教師應讓學生思考:堯為什么要讓位于舜?學生很容易得到舜品德好,弟弟多次加害于他,他卻不計較。教師可進一步挖掘:弟弟多次加害于他,他每次都能脫離險境,這說明舜不僅善良,而且有能力。由些可以看出推舉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標準一是品德好,二是有能力。再者,堯讓位于舜也不是一個人說了算,而是征得各部落首領同意。由此學生很容易理解禪讓制的概念了,即集體推舉賢能的人當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辦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運用故事時始終要堅持一項原則:故事永遠都是為達成歷史課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手段,而不是歷史課本身。
歷史課常出現(xiàn)兩個極端,一是隨著課改大潮,教師一上課布置學習任務后就由學生看書自學,然后學生對照課本將學案寫完,然后做題鞏固,一節(jié)課就這樣結束了。這樣的課雖然可以保證學生的應試成績,但也使歷史課淪于背誦、默寫而庸俗化,學生無法真正走進歷史,體會歷史人物的悲歡離合,也不會對歷史產生興趣。二是整堂課都在講故事,缺乏對歷史的思考,歷史課變成了故事會,這樣的課堂雖然具備了歷史的趣味性,但卻缺乏了對歷史的深層思考,從而使歷史課走向輕浮。一堂好的歷史課既是體驗性的,富有情趣的,同時又是深刻的,發(fā)人深省的。
參考文獻:
[1]趙亞夫.歷史教育價值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何成剛.歷史教學設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張一平.初中歷史新課程教學法.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