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慧慧
摘 要:在中學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師作文指導上的不作為或無能為力,抑或過分強調思想的“崇高”,于是便出現了學生作文的“假、大、空”的寡情、虛情、矯情的千人一面。針對這一現象,教師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主要從學生作文的現狀及原因、如何使學生的作文抒真情揚個性、如何看待學生作文中消極片面甚至不健康的思想等三個方面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作文;個性化;真情;生命
一、學生作文現狀及原因
在人生旅途中,童年時,我們渴望長大,可當我們欣喜地告訴自己“我長大了!我成熟了!”的時候,我們卻痛心地發現:我們失去了更可貴的童真,以至于我們一輩子都回味和留戀。同樣,當我們的作文教學過分強調思想的“崇高”,當學生作文的思想似乎“崇高”了的時候,我們卻很遺憾地發現:童真沒有了,真情實感沒有了,個性沒有了,靈性和魅力也就蕩然無存了。取而代之的是“假、大、空”的寡情、虛情、矯情的千人一面。這不能不說是作文教學的一大悲哀。
為什么學生作文中沒有真情實感,缺乏個性張揚,而是四平八穩,個個異口同聲呢?究其原因,是我們的作文教學早已把學生原有的思想清理干凈,然后硬塞進去我們為之準備的一些所謂的好東西。我們總認為教師比學生更懂得應該如何生活、如何學習、如何看問題、如何分析事物,我們總把替學生安排好一切視為自己的神圣職責。此外,教與學的功利色彩、考試升學的功利目的,乃至家長期望值中包含的功利要求,也是他們不能或不敢說真話的重要原因。
二、如何使學生作文抒真情,揚個性
語文新課標指出:真實是作文的生命。要讓作文成為學生個體生命的宣示,要讓學生成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為此,我覺得可從以下兩方面去努力:
1.張揚個性,抒寫內心的喜、怒、哀、樂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情感、愿望。由于每一個人的性格不同、愛好不同、成長經歷不同,因此,他們對人、對事、對社會、對人生的看法也便不同,有自己獨特的內心感受。我們的作文教學就是要以人為本,鼓勵學生敞開胸懷,抒寫真情實感,以“我手寫我心”抒寫內心的喜、怒、哀、樂。在寫作過程中,學生是整個寫作行為的執行者與完成者,而教師的作用只是鼓勵、啟發、引導、示范,以各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寫作
欲望。
(1)真正調動學生內心的情感,使他們的情感產生劇烈的波動,產生不吐不快的寫作欲望,變“要我寫”為“我要寫”,使寫作成為學生生活與心靈的需要,學生的寫作能力才會得到提高,才能寫出真正意義上的好文章。
(2)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寫作是學生個體的事情,學生是寫作的主人,王尚文教授說:“寫作是一種自然而然、自由自覺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個體的獨特感受,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熱情,學生也才會真正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
(3)教師要給學生營造和諧、輕松的寫作氛圍,敞開一個廣闊而自由的寫作天地。對學生作文的要求不要過細過死,可以給出一個話題,讓學生自擬題目作文,可以給出一組題目供學生選擇,可以給定部分限制,讓學生補充完整,甚至不加任何要求隨意作文,文題的設定要貼近學生生活。老師要調動一切可能的因素讓學生抒真情、揚個性,寫出自己內心的喜、怒、哀、樂。不知我們的老師是否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有些學生寫起老師布置的作文,無從下筆,感情匱乏、語言枯燥、干癟;可寫起戀愛信或言情文章卻是洋洋灑灑,感情濃烈,語言動人。這是為何?道理不言而喻,因為后者中他們是用自己的真情、用自己的心去抒寫。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最大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抒真情、揚個性。比如,寫對家庭的感受:有的家庭幸福、美滿,有的家庭不幸、坎坷;有的家庭條件優越,有的家庭生活貧困;有的家庭父母疼愛孩子,有的家庭父母溺愛孩子,也有的家庭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每一個學生對自己的家庭都有切身的感受,教師若能引導孩子把自己這種深刻的感受抒寫出來,不就是很好的作文嗎?總之,不同的人對不同的事物都有各自不同的感受,而把這種富有個性化的真情實感抒寫出來,正是生命的重要體現方式之一,我們正是要引導學生把寫作當成自己生命的存在形式,在作文中感受自己年輕脈搏的跳動和生命之花的綻放,在作文中成長。
2.關注生活,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
“作文是學生認識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體現。”作文的過程是學生將自己對客觀事物感受的理解、認識用書面語言外化出來的過程,必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完成,別人是不能替代的。葉圣陶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作成什么文字。”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感受生活,用自己的筆抒寫生活。而在這三者之中,我認為感受生活最為關鍵,它決定著用什么眼光來看待生活,也決定著如何抒寫生活。在感受生活時要做到:
(1)必須用自己真誠的心、自己獨特的思想解讀生活。愛因斯坦告誡說:“要是沒有能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個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能想象。”只有在思想著,才可能有意識地去挖掘生活,思想的過程其實就是感悟生活的過程。對中學生來說,不必過于看重思想的深刻性,并不是只有深沉才容得下思想這顆寶珠。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關注和思考發生在他們身邊的諸如企業改制、下崗分流、環境保護、西部開發、素質教育、農民負擔、腐敗現象、升學就業、青少年犯罪、庸俗文化泛濫、社會風氣惡化、精神家園喪失、民風變化以及貧困、失業、失學、民生乃至國際風云變幻等精彩紛呈的事件。
(2)用飽滿的感情去感悟生活。生活本身是沒有感情色彩的,但人是有感情的,正因如此,在人的眼中,生活也便帶有了感情色彩。比如,同一本書,有人覺得它只是書,而有人卻聞到了書的墨香,感受到了自己與書的親近,于是寫出了《好書如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只是季節而已,而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卻賦予了各自的感情色彩,如,歐陽修筆下的《秋聲賦》把秋天寫得肅殺、凄涼,而作家峻青筆下的《秋色賦》卻寫出了秋天的壯美。即便是夕陽,有人認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而有人卻認為“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用飽滿的感情關注生活,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并融入生活,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比如,讓家庭條件優越的學生深入到家庭條件貧困的學生家去生活,從而體諒父母創業的艱辛;通過同學扶貧結對,感受我們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能人云亦云,而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抒發自己的真情。
(3)透過表象,感受生活中本質的內涵。在寫作中僅僅記錄生活是不夠的,要對生活進行提煉、挖掘,將有價值的適于表現的部分擷取出來,而提煉生活最重要的是培養一種深入的眼光及對事物的深刻感受能力,即善于抓住生活中本質的東西。這一點得學學淘金者,一遍一遍地沙里淘金,最終淘到寶貴的金子。寫作一旦達到這種境界,并全身心地投入,那么就能寫出反映生活本質的令人感動的并富于獨特個性的佳作。
三、正確看待學生作文中消極、片面甚至不健康的思想
我們的作文要求個性化、感情真摯、思想健康、積極向上,但由于思想認識水平有限,社會閱歷貧乏、膚淺,學生作文中難免會出現消極、片面甚至不健康的灰色思想。比如,幾次考試成績不理想或被老師批評、被父母責罵就產生悲觀厭世思想,覺得做人真沒意思;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寧我負人,人不能負我;與好友吵架,友誼破裂,就感嘆友情如此脆弱,這世上沒有真正的友誼。諸如此類,這種真實是否與主題的健康、高尚的要求相矛盾了呢?這使我們的許多語文教師陷入了困惑之中。該如何處理“真實的消極”與“高尚的主題”之間的關系,其實兩者雖看似矛盾,卻在“做人”上達到了統一。因此,作為教師,當發現這種情形時,不要視之如洪水猛獸,粗暴地予以否定和駁斥,而應予以寬容、理解、尊重和疏導,幫助學生冷靜分析原因。其中最關鍵的是教會學生從做人中去作文。那如何教會學生做人呢?我認為可以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l.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培養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人生的思想感情以及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當然,這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比如,邀請關工委的老同志給學生講中國悠久的文明史及中國革命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請殘疾人藝術團來校為學生表演,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人生的艱辛及做人頑強的毅力、不屈的精神和樂觀的態度;帶領學生融入自然,感受自然的壯美。
2.寓育人教育于文本教學之中
語文課文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思想情感的教育,讓學生的品德得以潛移默化。比如,教學《土地的誓言》時,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熱愛故土的思想感情;在教學《談生命》《敬畏自然》時,培養學生對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關愛。
3.指導學生辨證地看待生活,認清生活的本質
大千世界是紛繁復雜的,難免存在一些消極不健康的因素。比如,低級庸俗的文化、一些人自私勢利的思想、官場腐敗貪污的現象等,教師要告訴學生這只是少數現象,主流是好的,我們的作文可以揭示這些不良現象,并且我們要呼吁社會改變這些現象。
4.讓音樂凈化心靈
音樂是美的,它有一種魔力,能使一切靈魂得以凈化,它是熏陶情感的一股清泉,它能使悲觀者樂觀,使消沉者振作,使墮落者奮起,使骯臟者純潔。因此,讓學生多聽古今中外一切優美的音樂,能使學生的心靈得到美的感化。
5.讓美文陶冶情操
教師可引導學生多看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這些美文能使學生在閱讀中得到感染,潛移默化,它是凈化心靈、熏陶情感的一劑良藥。魯迅先生說:“從血管里流出來的總是血,從水管里流出來的總是水。”純潔抒寫純潔,高尚抒寫高尚,當學生真正學會“做人”之時,他們作文中真實的個性化與健康高尚的主題也就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在當今傳媒發展迅速、信息源越來越多、知識爆炸的時代,孩子們早已不是過去那些封閉在四堵墻里、孤陋寡聞的學生了。他們的知識廣泛,而且無所不納,甚至有些知識已超出了老師了解的范圍;他們天生聰穎,智力早熟,對身邊的許多事物大多有自己的看法;他們耳聞目睹了更多的社會現象。既然這樣,那么,我們為何不放手讓學生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張揚個性,讓作文成為抒寫他們生命的綠洲呢?
參考文獻:
[1]王尚文.語言教育學導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09.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文選.開明出版社,1995-09.
[3]余映潮.中學語文教學主張.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