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星凱
摘 要:說題體現了教師對中高考試題的深入研究和深層理解,也是一種深層次的備課。說題包括談選題、談理論、談解題思路、談試題拓展、談感悟反思等環節。
關鍵詞:說題;高中歷史;高考試題
一、什么是說題
說題,就是教師在研究中高考試題的基礎上,比較系統而概括地把自己對題目的理解、分析、解答和反思的思維過程按一定規律和順序表達出來。教師“說題”能促進教師加強對試題的研究,從而把握考試命題的趨勢與方向,以更好地指導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從某種意義上看,說題是一種深層次的備課,對于教師把握考試說明和課標的要求更高,思維能力要求更強。
二、如何說題
1.談選題
2013年福建省說題比賽的選題范圍不限地市,給予參賽教師很大的選擇自由度,如何選題成為說好題的重要前提。筆者個人認為非選擇題包含的信息量大、涉及的知識點較多,能給教師提供更多更寬松的發揮空間,應該是說題的首選。至于選擇哪一省或哪一地市的中高考題,則要依據教師個體的實際,可以選擇自己相對較感興趣或平時較為深入研究的某些歷史知識、主題等,最重要的是讓自己在說題時有話可說、能更自信地說。
本次說題比賽,筆者選擇的是2013年福建高考文綜第38題,該題為材料解析題,涉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蘇聯斯大林模式、新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論十大關系》、英國工業革命等知識點,考查的多為高中歷史的主干知識,突出而重要,教師能夠大做文章,暢所欲言。
2.談理論
有人認為說題是說課的一種延續,應該有一定的理論支持,才能高屋建瓴。近幾年來,高考歷史試題越來越多地滲透當前流行的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近代化)史觀、社會生活史觀等新史學研究理念,這體現了國家課程標準對學習方式、教學理念和教學評價改進的要求,也改變了高考復習的思路和方式,要求學生能運用這些新史觀正確觀察、理解、分析、判斷、推理和評價歷史現象。
2013年福建高考文綜第38題突出考查了經濟工業化的相關內容,并呈現了不同國家依據本國國情探索工業文明的發展道路,因此,可以把現代化史觀和文明史觀作為說題的重要理論依據。
3.談獨特
說題過程包括說命題立意、說考點、說解題思路、說試題拓展、說感悟反思、說教學啟示等環節。說解題思路、說試題拓展、說感悟反思是個人發揮空間比較大的地方,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獨特性較強。
(1)“說解題思路”
解題思路是面向學生的分析,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逐步引導學生突破試題條件,從而一步步得出清晰的解題思路和過程,這一過程也包括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高考歷史的材料解析題重點考查學生閱讀分析的能力,材料解析題的解題過程包括了審題抓關鍵詞、讀材料找有效信息、聯系所學內容、組織答案答題四大環節。
通常材料解析題的設問有四種問法:①“根據材料回答”,這種設問的答案比較簡單,只要根據材料的內容即可答出,如果問的是根據這幾段材料回答,學生應綜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別寫出,不要籠統概括;②“根據所學知識回答”,這一設問要從所學知識出發探索歷史問題的答案,獨立地對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提出不同看法,這就對學生有較高的能力要求;③“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此種設問答案不僅要從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部分答案還必須根據材料提示的內容聯系課本知識總結答案;④“根據上述材料談自己的看法”,這種設問進一步考查學生“獨立地對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提出不同看法”的能力,這就需要將材料中涉及的內容都拿來當作有效信息處理,運用判斷、比較、歸納的方法論證歷史問題、評論歷史觀點。
本題的第(1)題依據材料可以看出是關于政權鞏固問題,所學知識則應聯系課本關于蘇俄鞏固新政權的背景,學生即可完成回答。
第(2)題材料摘自《斯大林選集》,那么相關背景應該出自斯大林上臺之后,材料二中斯大林強調不靠外部條件,故答題方向應從國內角度考慮,再結合斯大林體制形成過程進行作答。
第(3)題在材料中提到了“通常的”工業化道路與“發展重工業開始來實現國家工業化”相反,學生可以意識到通常的道路應該是發展輕工業開始。材料二提到蘇聯不依靠外部,英國就是通過對外殖民掠奪;材料三強調蘇聯發展重工業,英國則應從輕工業起步,這就涉及兩次工業革命,從而得出英國工業化道路是從輕工業到重工業,逐步推進的。
第(4)題從材料四中可以得出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化的基本設想與前蘇聯基本一致,從材料中提到的《論十大關系》與前蘇聯工業化道路不同,學生可從中得出中國重視重工業與輕工業、農業的協調關系。
由于高考試題強調材料題的考查,因此,在本次說題比賽中,筆者更注重對學生加強審題指導,強調引導學生如何對材料中的關鍵詞句進行捕捉和分析,讓學生知道試題的設問目的,可聯系哪些重要的知識點,并解決答案從何而來的問題。
(2)“說試題拓展”
試題拓展需要一定的原創性和變式思維,對于教師而言富有挑戰性。所謂“試題拓展”其實就是題目的再創造,利用現有題目材料進行重組編題。
筆者認為本題可有以下幾種試題的拓展、變式:
①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當時蘇維埃政權為什么要實施快速工業化戰略。
【設問變式】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當時蘇維埃政權實施快速工業化戰略必要性。(答案不變)
②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十月革命勝利后蘇維埃政權是如何為工業化打基礎并找到資金的。
【知識拓展延伸】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十月革命勝利后蘇維埃政權是如何為工業化打基礎并找到資金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什么拒絕貸款給蘇聯?
③材料三中所說的“通常的”工業化道路是什么?結合材料二、三,以英國為例加以說明。
【拓展延伸及變式】材料三中所說的“通常的”工業化道路是什么?依據材料二、三概括蘇聯拒絕走“通常的”工業化道路的原因及蘇聯工業化的主要特點。
④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明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化的基本設想,并分析這一設想與蘇聯的工業化道路有何不同。
【拓展延伸及變式】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明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化的基本設想,并分析這一設想與蘇聯的工業化道路有何不同。從中可以獲得哪些啟示?
筆者個人認為試題拓展可有三種形式:
第一,以試題材料為基礎,重新設問以得出其他不同的結論;
第二,利用試題所得的結論作為條件,開發新的考查點;
第三,將試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提供新材料(或形式)、創設新情境、提出新設問進行考查。
(3)“說感悟反思”
感悟反思呈現了教師對歷史學科特征和歷史教學的研究與把握,這是極具個性的版塊,歷史教師要能夠并且敢于說出自己對歷史試題的理解與思考。
筆者認為,2013年福建高考文綜第38題有以下亮點:
①命題彰顯人文關懷。本題材料設問的語言表述簡約明確,閱讀容量和障礙不大,這有利于學生的正常答題,說明命題者能從學生應試心理考量,盡可能舒減學生的考場壓力,也體現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②能力立意更為突出。本題突出了材料第一,論從史出的基本特點。材料的設問有一定難度,這要求學生要有較扎實的知識基礎和靈活的知識遷移能力,但多個設問又能通過材料進行突破,只要學生有較好的材料閱讀、分析和概括能力,都能較好地完成作答,并通過考查歷史考試說明規定的四項不同層次能力要求,感悟經濟建設必須從國情出發,勇于探索,走自己的路。
③主干知識明顯強化。本題考查學生經濟文明史的知識,圍繞“工業化”這一主題,以英國、蘇聯和中國的工業化道路為載體,進行立體構思,突出了教材考點的主干知識,這有利于學生構建知識大框架,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備考壓力,也為今后高三復習進一步指明了備考方向——把握主干知識。
④學科涵養暗藏材料。新課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題強調:“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本題正是通過對比、蘇、英中三國不同的工業化道路,打破了學生容易將現代化理解為“西化”和“歐美化”的誤區,引導學生認識世界現代化模式的多樣性,強調東方國家的現代化應該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但不能脫離本國國情,這也是對學生歷史意識、文明意識的
考查。
人無完人,試卷也存在著如下不足之處:
①知識點的考查面不夠廣泛。知識點考查集中于高中歷史必修二的蘇、中、英三國經濟工業化內容,必修一、三的內容未有滲透,考點覆蓋面偏小。
②命題材料形式單一。本題所有材料都是文字材料,在材料形式的多樣性方面有所欠缺;所有材料均選自《斯大林選集》,均為第二手的史料,缺乏史學研究的原始史料或第一手史料。
③材料觀點無創新。試題所引用的材料較為常規,角度或觀點新穎的材料沒有體現。
④參考答案有超綱之嫌。本大題第(2)題“實行企業國有化;農業集體化;征收農業稅”等參考答案,學生可以依據所學知識得出答案,但“政府把國有企業利潤集中收繳;以艱苦奮斗、厲行節約等方式籌集工業化資金”等參考答案既非教材表達內容,又沒有提供相關材料讓學生閱讀分析,學生論從何出?
三、題外有話
說題不僅是十多分鐘的展示,更是教師個人綜合素質的呈現,因此,說好題還要有日常微小的積累。
1.談口才
語言是說題的包裝,同樣的說題稿,不同的人說也會有不同效果。當你面對攝像鏡頭,能否調動自己的情緒和思想,流暢、清晰地把自己對試題的理解表達出來,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說題的成敗。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演講與口才也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應該在日常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
2.談細節
(1)說題稿要寫好寫細
在理清思路的前提下,要寫好詳細的說題稿,把自己在每個環節想表達的內容、每一個環節的自然過渡都要寫出來,并能以新穎的形式進行組合包裝,出奇制勝,當然最好能請有經驗的教師幫助修改后再定稿。
(2)說題語言要流暢
說題稿可以綱要的形式背誦,重點記準整體設計的框架,安排好時間分配,更要事先演練幾遍,將說題稿中可能比較書面式的表達轉化為簡潔明了的口頭表達,讓評委感到你對說題內容很熟悉應該是達到良好效果的秘訣之一。
(3)說題要自信,要富有激情和個性
2013年“說題”比賽并不是現場比賽,評委是通過觀看你選送參賽視頻進行評比,教師的語言表達對視頻效果有一定的影響,因此,通過語調、語速、語言輕重音等語言藝術手段的變化,使說題的過程錯落有致,讓評委對你說的內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總之,成功的說題=對題目認識的高層次+說題流程的高端設計+演講藝術的巧運用。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