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鷺傳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指出:“高中物理新課程有助于繼續學習基本的物理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過程,了解科學研究方法;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發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興趣與熱情;認識物理學對科技進步以及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為終身發展,形成科學世界觀和科學價值觀打下基礎。”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培養和提高的一個重要陣地。在一學期實踐中,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充分注重“設疑激趣、指導探究、啟發思維、評價總結、應用遷移”等幾個課堂教學環節,才能在引導學生自行探究科學的活動過程中培養其創新能力,達到課標的要求。
一、設置疑問,激發興趣
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創設情境,制造“懸念”,放手讓學生觀察、實驗、思考,讓具體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現象緊緊吸引學生,激活學生思維,從而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比如,在“共點力的合成”教學中,課伊始,我便對學生說:“咱們做一個小實驗,用兩條線吊一個重物線易斷還是用一條線吊重物線易斷?”學生懷著好奇心開始猜測,我先用一根細線吊起一個重物,細線未斷,然后用兩根細線用一個較大的角度吊同一個重物,細線斷了。“為什么兩根細線反而比一根細線更易斷呢?”我不失時機地問:“你認為是怎么回事呢?”提出一個開放的發散思維的問題,學生的情緒一下子活躍起來,發散思維是創造活動的起點,這一學習活動,既促進了學生積極思維,又能形成探究學習的動機。
二、指導探究,豐富感知
實踐、探索的過程是創新的過程。要讓學生去創新,就必須放手讓他們自己實踐,勇于探索。如何保證學生能夠圍繞中心問題進行實踐、探索呢?在于教師提供有結構的材料。所謂有結構的材料,是指這些材料在使用時能揭示自然現象間的某種關系。
如,“牛頓第二定律”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這些實驗材料:電火花計時器、紙帶、斜面小車、鉤碼、彈簧秤。讓學生熟悉這些材料后,根據思考提綱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由于準備的這些材料緊緊圍繞揭示“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系”這一主題,從課堂教學效果看,各個組都設計出了比較理想的方案,學生在足夠的時間內充分地實踐和探索,獲得豐富、初級、創新的感性體驗,為進一步研究和深入認識打下基礎。
三、啟發思維,討論探究
學生獲得足夠的感性材料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整理、加工事實,進行思維加工。
學生獲得的感性事實是比較混亂的,缺乏條理性。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把各自收集到的事實以及對事實的看法進行相互交流,活躍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在學生整理事實時,教師見機提出問題,挑起矛盾,巧妙地促使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將討論的中心置于學生之中,使學生結合自己和別人收集的信息,進行分析、判斷、歸納,甚至爭論,從而找出其中的規律。如,在“共點力的合成”一課教學中,學生對收集到的事實進行整理后,一個學生答:“我發現兩個力的合力像是以兩個力組成的角的角平分線。”三個學生同時反駁:“不對。”我適時引導:“說說你們的理由。”學生立刻說:“我們做實驗時用兩個夾角比較大的分力將橡皮筋拉到O點時,其中一個分力與合力的夾角可以與另一個分力與合力的夾角大小不同,合力不是以兩個分力為邊的角的角平分線,而應該是以這兩個分力為邊的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這樣,學生在不同意見的發表與爭論中,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科學結論,這符合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同時,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充分的鍛煉。
四、評價總結,歸納達標
通過前三個環節的活動,學生得到了信息與思維的結果,教師對小組和個體的整個學習活動進行鼓勵性評價,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將假說上升到結論、規律。
五、應用遷移,釋疑解難
運用科學的過程也是進行創新教育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中,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最終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如,“力的分解”中這樣設計:
在越賽車中常見到這樣的情形:當一輛賽車陷入泥坑時,選手常用一根鋼繩一端拴在汽車上,另一端拴在固定物(如大樹、巨石等)上,然后在鋼繩的中段用力向側旁拉,就可以將車拉出,試從合力與分力的大小關系來分析這樣做的原理。
總的來看,在課堂教學中,只要充分注意各個教學環節,通過教師的精心指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就能得到充分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就能得到最大提高。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