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曉靜
一直以來,地理在學校、家長和學生眼里都是“小科目”,雖然原來在中考中占20分,但是多多少少還是受到了輕視。加之南京的中考改革的深入,地理這門學科考核方式的改變,學生打從心里就更加不重視地理了。記得有次在八(3)班上課,有個學生叫耿樂(化名),不認真聽課,在寫其他科目的作業,我走過去輕輕暗示了一下,他有所收斂。課后我問他怎么不聽課,他說:“我倒是想聽來著,但是其他科目作業很多,加上現在地理中考一次不合格,還有機會再考,所以就……”。作為地理學科的教師,聽到這樣的話多少心里還是有點堵的。我心里不斷地問自己,地理是一門特殊的學科,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初中地理又是地理學習的起始階段,對學生今后學習地理知識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即使將來進入社會對自己也是有幫助的,可是為什么就因為分數沒有了,地理課堂就不重要了嗎?記得開學初的區教研室的教研員來校視導,袁教研員在會上就說到,分數雖然沒有了,但是地理學科的重要性是不能因此而減少的,學校領導、教師都要抓住教育的宗旨,而不能只抓分數,這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聽了他的話,我深受鼓舞。我想,真正的教育者就應該抓教育的核心,中國的教育體制在改革,南京的中考在改革,一直在往考查能力、關注人文的方向走,我自己也需要改變。
機緣巧合,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我成立了“帶你了解世界”的社團,宗旨就是讓學生通過活動了解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讓學生去見識更多,讓他們慢慢更加愛自己生活著的環境。記得第一次活動,是觀看視頻《南京》,我將自己拍攝的南京的名小吃,以及在哪里能吃到這些小吃展示給大家,同時在“吃”的同時也說說這些小吃的來歷和其中的故事,小社員們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因為這些就是他們自己生活中的,有些是自己吃過的,有些是聽過但是不知道在哪里能吃到正宗的。學生個個都說假期一定要去找到這些,自己親自嘗一嘗。
其中一個學生叫海月(化名)就說:“老師,今年暑假的作業就改成了解南京吧,說出南京好玩的地方,南京發生的故事,作業比單調的寫地理作業要有趣多了,相信大家都愿意去完成。”
這些給了我一個啟示,就是讓課堂生活化。比如,在講解“季風”時,可以讓學生去觀察學校國旗在不同季節里的飄向,或者讓大家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冬天里那寒冷的風的吹向,還有那春天里溫暖的春風來自哪個方向,通過這些再加上教師的講解就能很容易理解季風的真正含義。
記得一次講解“準噶爾盆地”,課前我讓大家自己搜集一些相關的資料,也可以準備一些能代表地方特色的東西。課上我讓大家拿出自己準備好的資料,第一個走上講臺來的是班長杜威(化名),他拎上來一袋子葡萄干,還用新疆的調調和大家說:“這是新疆的葡萄干,味道好極了,大家嘗一嘗。”大家在吃葡萄干的過程中,我就趁熱打鐵,問:“葡萄干的制作需要什么樣的氣候呢?而什么地方就有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課上大家都積極地將自己搜集的資料展示給大家,不時地有學生補充前面學生的回答,整節課大家都積極參與。
這就提示我要不斷地去留意生活中的點滴,善于發掘生活中與地理相關的現象,從而能利用這些現象的變化、發展真正地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感受生活,學習地理。我在課后也和地理課代表宋承峰(化名)談了一次,讓他談談什么樣的課堂才是大家喜歡的地理課堂,為什么這節課大家參與熱情這么高。他開始還是比較膽怯的,但是慢慢也敢于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其實誰都想好,但是光是學習課本太枯燥了,整節課就是老師在講,而且講的知識和我們的生活又沒什么關系,學了干什么。”
之后我也在反思,課堂到底要給學生傳授什么,僅僅是一些書本的知識嗎?過程,知識的生成過程!只有學習參與到其中,才能更加理解知識是怎么來的,越能理解其本質的東西。后面我也做了一些大膽的設想,就是可以讓地理課堂不局限于教室,要走出課堂。讀書是學習,實踐是檢驗知識的最好辦法,也是獲得知識的最佳方法。地理知識是自然與社會的有機結合,地理課堂只有回歸自然,走向社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如,在學習“氣溫與氣溫的變化”時,就可以帶著學生一起去氣象站,學習百葉箱中溫度計的觀測方法,也可以讓學生觀看“天氣預報”,記錄相關數據,自己總結;同時在學生外出旅游時,可以用心觀察當地的地域特點、氣候特色,并記錄在案,以便在后面的課堂學習中,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小寶典”與大家在課堂一起探討。前面講到準噶爾盆地的時候,地理課代表王星月(化名)的外婆就在新疆,她每年暑假都過去待上一段時間,對當地的氣候還是比較了解的,她在課堂就說了很多自己的親身感受:“夏天白天那個熱啊,白天最想吃的就是冰鎮西瓜,到了晚上,再想到冰的東西,你就會打寒戰,因為白夜溫差太大了。”
課堂本該是學生的,分數什么都是“浮云”。讓學生學習知識、感受學習知識的過程的樂趣,才是真正的教育。地理課堂在新形勢下只會越來越精彩,在生活中地理才會越來越吸引學生熱愛學習地理知識。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