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鵬超
所謂有效性問題是指能夠促進課堂教學發展,促進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促進學生的體驗與感悟,使學生獲得思想啟迪,得到人生感悟,受到心靈震撼,與文本產生共鳴的問題。語文教師如果能在認真研讀文本、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針對教學重點設置有效性問題,就能夠“牽一發而動全身”,激活語文課堂,增強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一、長期以來語文課堂教學的問題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問題設置簡單,面面俱到
教師自己沒有認真研讀文本,在課堂上設計的問題把握不住教學重點,為了追求課堂的表面熱鬧和花哨,設置一些過于簡單、瑣碎的問題,沒有一個明確的中心。學生甚至不必思考,就在師生的一問一答中,學生被前者鼻子走,思維得不到發展,教學目標也不能達到。
2.泛泛而問,甚至步步為營
部分教師設置的問題過于寬泛,甚至步步為營,針對課文內容一句一問,個別的甚至是教師說前半句,讓學生回答后半句,極不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也收不到什么教學效果。
3.問題甚至過難,超越學生的認知水平
教師備課時只顧查資料、讀文本,以為自己講解得越深越好,忽視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設置的問題過大過難,學生無所適從,不知從何談起。所以,教師不停地“啟”,學生就是不“發”,反而抹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澆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挫傷了學生的信心。
二、提高語文課堂問題的有效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現今的學生,學習任務重,學生沒有時間去反復地讀課文,那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環節上下功夫,認真研讀文本,設計出巧妙的問題,調動學生的內驅力。
1.巧妙設疑,激發學生的情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講授《五柳先生傳》時,學生以前已經對陶淵明有了一些了解,知道他潔身自好、與眾不同的特點。那么,我在講這一課時,就沒有過多地分析、講解,而是設置兩個問題:(1)錢鐘書先生在評論《五柳先生傳》時曾說過“‘不字為該篇眼目”你認同他的觀點嗎?為什么?(2)你認為五柳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樣,學生就會產生極大的求知欲,紛紛躍躍欲試,在探討、爭論、探究中自然的達到了教學目的。
2.問題要精,達到一問立骨
語文教材中的有些課文,尤其是小說,篇幅比較長,教師就要感悟全篇,總攬全局,設計精要的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切忌面面俱到,眉目不分。如,學習契訶夫的《變色龍》時,我精心設計了兩個問題:(1)文中開頭的環境描寫,有何用意?幾次寫圍觀群眾,有何用意?巡警幾次提法律,有何用意?幾次寫軍大衣,有何用意?幾次寫變色,有何用意?(2)“變色龍”是個什么樣的形象?這一形象有什么社會意義?這樣的一串問題,抓住了文本的關鍵,學生在讀書時有目標,思維有方向,興趣盎然,就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設計開放性問題,能夠促使學生全面地觀察問題,深入的思考問題,并用獨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解決問題。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