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龍超
伴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進行,全國各地的課程改革之勢轟轟烈烈,而各種各樣的改革方案可謂是琳瑯滿目。然而在新課標、新教材下,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依然是“舉步維艱”,走不出那種“滿堂灌”“填鴨式”的一味傳授知識的方式。筆者雖然擁有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但在高一的歷史教學過程中仍然會遇到這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高中課堂教學容量大,教學內容深,理論性較強,45分鐘的時間僅夠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是高一的學生普遍存在諸如歷史基礎知識匱乏、歷史知識儲備量較少、歷史學習習慣較差等問題。在這樣一種學生基礎較差的情況下,要求教師在有限的45分鐘時間內較好地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真可謂是難度重重。
為什么我們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會走入上述比較“難堪”的境地呢?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初高中歷史教學之間存在著嚴重的脫節現象。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們的初高中歷史教學一直是“各吹各的調”,學生進入高中后幾乎是重新學習歷史。那么,造成這種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不力”的癥結又在哪里呢?
一、初中歷史長期以“副科”的身份存在,是造成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不力”的根源
在現實中,各個初中學校面對“中考”的升學壓力,自然而然地將語文、數學、英語、理化這幾門在分值上占絕對優勢的中考必考科目視為“嫡系寵兒”,而包括歷史在內的其他學科則淪為“庶子”。因此,歷史作為學校的“副科”的觀念在學生乃至某些家長、教師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以陜西省為例,雖然這幾年歷史學科加入中考科目的行列,但在中考總分中所占分值太少,僅有40分,教學中出現了教師讓學生畫書背書,中考開卷考試的現象。因此,歷史作為“副科”的觀念直接影響了初中學生對學習歷史的態度,指望學生在初中階段打下堅實的歷史基礎無疑是“白日做夢”!尤其令人擔憂的是,學生對于歷史是“副科”的觀念也被帶到了高中歷史學習的課堂,加之高考壓力,有些打算學習理科的學生甚至在高一剛入學就已做好了放棄歷史學習的思想準備,嘴里的口號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些現實存在的思想觀念導致高中學生對自身歷史學習的要求普遍不高,相當一部分學生把歷史課當成了自己的“放松課”,認為上歷史課就是為了聽一兩個歷史故事放松一下心情或者是做其他作業的“自習課”。基于此原因,高一學生在歷史課堂上“一問三不知”也就自然順理成章了。
二、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方法滯后,這是造成“銜接不力”的主要原因
為什么學習歷史?有多少學生能夠說清楚呢?筆者對本校高一學生所做的一項調查表明,一部分學生會喊口號地說出“學習歷史可以增長見識,陶冶情操”等,但具體到歷史學習怎樣實現“增長見識,陶冶情操”這些目標時,學生既說不清,也道不明。加之高一學生在初中階段歷史的基礎知識相對欠缺,既沒有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更不用說對歷史基本理論和概念的了解。這些都表明學生在初中階段并沒有從真正意義上接受歷史、理解歷史,沒有深切體驗到歷史學科對豐富自身知識、提高自身綜合素養、塑造良好品格和完美人格等方面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功能。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初中生依賴性較強,更多地習慣于教師傳授知識,他們普遍養成了“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考試考什么”的學習模式。由于知識簡單,對知識的要求在了解和記憶的層面上的成分比較多,養成了“被動式記憶”。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在學習方法上的滯后,仍然原始地認為歷史學習不過是對一些明擺著的歷史事實,包括時間、地點、原因、經過、結果、意義等的簡單識記,只要翻開書,一切“盡在其中”,可信手拈來,不需要理解,因此不愿認真聽講,積極思考;不愿做平時的積累和循序漸進的學習,只求“臨時抱佛腳”,寄希望于考前突擊,最終使歷史學習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和應有的學科價值。
三、各初中學校生源復雜,課改步調不一致,這是造成“銜接不力”的客觀原因
以我校為例,作為一所建立不久的普通高中,學生來自于全縣13所不同的初中學校,而且各初中學校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對歷史學科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加之這兩年中考開卷考試的推行,這些因素都無疑增加了高中歷史教學的難度。此外,我省初中的課程改革已于2003年相繼展開,而高中的新課程改革則相對滯后,這種課改步調不一致的具體情況給我們高中歷史教學帶來嚴峻的挑戰。具體而言,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尤其是高一的歷史教學工作,僅僅只是停留在落實教材講授內容的水平上,無法體現新課改在掌握基礎知識之上實現提高學生能力、發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綜上所述,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問題是我們實現有效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如果廣大歷史教師能夠重視并能持之以恒地做好這方面的工作,不但可以省去我們自己許多的“重復勞動”,提高課堂效率,而且尤為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學有所成。
編輯 韓 曉